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折断记者的笔与挽救温州经济有何关系?
2013年10月25日 10:37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记者报道楼市遭网络追杀温州警方已着手调查
近日,一篇题为“温州经济要挽救,先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周锡”的帖子,连续两次被发布在温州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论坛“703804”上,旋即引起轩然大波。
《第一财经日报》随即就此向温州当地警方报案,并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记者人身安全。
10月15日,记者陈周锡表示,他刚拿到警方的“接受案件回执单”,目前当地警方以“侮辱案”对此进行调查。“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近年来,网络语言暴力成为“隐形刀”,对公民个人以及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这关乎网络的传播责任和伦理道德,更涉及法律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
网络“追杀令”
2013年10月8日17时,论坛注册ID为“裸居裸睡”(会员注册编号:1449322)的网民,在温州本土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论坛“703804”上,发表题为“温州经济要挽救,先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周锡”的帖子。该帖于9日被论坛管理者删除,但次日又再次发表,并发起“杀、不杀、弃权”的网民投票。
现实中,陈周锡确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浙江的区域经济多年来持续关注和报道。
陈周锡认为,从帖子内容来看,发帖人应该是针对其近月连续几篇有关温州经济的报道,尤其是温州房价下跌加剧“弃房”风险的稿子。
比如,帖子中曾写道:“温州经济环境的变差,与这吃里爬外的财经记者有很大关系。”并写道:“温州的所有负面报道都跟这人有关,尽管经济变差跟这记者没有关系,但为了温州经济,有必要先让陈成为制度牺牲品,可以考虑追加为烈士。”
陈周锡表示,他的报道以新闻事实为准绳,客观描述温州市经济现状及走势,并提出了诸多理性、建设性的思路。但这种帖子的发布者不顾事实真相,公然提出“杀人”等暴力诉求,已经对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在报社的安排下,陈周锡随即到温州市中信公证处对上述两个帖子做了公证,之后去温州市瓯海区梧田派出所报案。该派出所民警对此做了笔录,但认为此事不足以立案,并表示要会同区分局及市局政治处、网监等有关部门讨论商议此事。
15日,温州警方最终给出答复,表示将以“侮辱案”对此进行调查。
依法应对网络暴力
对于这种因为正常职务行为以及客观新闻报道引发的网络暴力,不少学者和法律界人士都表示了反对。网络环境中动辄打打杀杀的状况,也引发了公众对网络情绪的担忧。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张志安认为,网络论坛管理者的不作为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行动,但是这类网上恐吓的言论是不应该受到保护的。反之,这种威胁性言论,论坛不及时删除,还推波助澜,严重违背了网络媒体专业主义的原则、传播责任和伦理责任。
“如果在微博里面开玩笑说要去炸政府大楼,公安会直接采取措施,至少是行政拘留,但是现在对一个公民指名道姓地说"要杀了他",如果公安不对发此帖的人进行一定调查并予以警告,公安部门有失职的地方。”张志安对记者说。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游伟教授也表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不可否认社会上人绝大多数人是理性的,但难免会有少数情绪激动、性格狭隘、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定氛围之下,有人进行激情的违法犯罪,产生严重后果。这就是网络语言暴力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游伟称,网络管理者应及时对语言暴力加以控制,反之,如果网络管理者不予管理,放任已经有威胁语言的暴力扩散,最终导致“语言暴力”变成实质行为,网络管理者也要负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从法律和社会管理角度来说,应当秉承的根本是防患于未然,游伟说:“不能等产生严重后果以后才采取行动,为时过晚。”
“对这样的暴力语言,采用严格控制的方式就是抓源头,查处煽动暴力行为的语言环境的制造人,这个很重要。”游伟说,按照现在的司法解释,煽动暴力就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应当予以治安拘留。
语言暴力这种行为,当有明确的指向、特定的行为对象、目标明确、手段也比较明确时,这种情况应该立刻制止。
律师周泽表示,遭遇网络语言暴力的威胁,当事人应当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张志安认为,总体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现实需求之间有脱节。“从大环境来说,还要依托于立法,给公检法等相关执法部门提供依据,帮助其更有效地采取行动”。
杀记者是否能够挽救温州经济?
很多网友对此吐槽:挽救温州经济,让其走出浙江省经济增长排名垫底的窘境,光杀了写报道真相的记者就管用了吗?最多只是封住媒体之口,此举不仅要负刑事责任,也无异于掩耳盗铃,实在令人可笑。而笔者认为,温州经济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要想禁止媒体报道是不可能的,温州社会各界更应该为之反省,并从中吸取沉痛教训,这才是走出危局的正道。
那么温州经济究竟怎么了?由于温州房价已经连续23个月的下跌,且当地实体经济萎迷不振,跑路、自杀的私企老板新闻不断发生。再加上,温州银行业资产的恶化因素的叠加。使温州经济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自2011年以来,温州经济始终在浙江全省中排名垫底。很多学者认为,如果中国各城市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今天的温州将是明天中国经济的缩影。显然靠杀记者封口,是挽救不了温州经济的,那谁该为温州经济持续低迷而反省?
温州政界应该为经济低迷反思
温州政府这些年,一直沉浸在土地财政的依赖之中,因为土地财政的增加,可以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基建项目,而基建项目的上马,对于拉动当地的GDP,提高官员的政绩有着立竿见影的奇效。去年8月温州政府就曾因财政压力,一次性推出了52宗土地。
正是因为温州政府对房地产的"倍加呵护",才让炒房者得到了一夜暴富的机会,这也造就了全国最早的温州炒房团。当做实业的人发现,做传统生产企业风险很大,没有炒房赚钱快时,大家都纷纷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业。据统计,在"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40多家制造业企业,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制造业不凋敝才怪。
2010年前后,温州的房价在经历如脱疆野马般一路狂飙,部分地区的房价接近10万元/平方米。但好景不长,温州的房价开始步入了漫漫熊途之中,已无法支撑温州经济,而当地的实体经济又无法上来补缺,于是温州经济的衰退就无法避免。笔者认为,像温州这样的人口流出量大于流入的三线城市而言,依赖房地产业,纵容房地产投机炒作是条不归路。当地政府应该迅速摆脱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
温州的模式也发展到了尽头
温州模式之所以一度扬名海内外,离不开温州人早期那种不怕苦的创业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哪里有中国人的地方,哪里有就温州商人的身影”曾经一度被传为佳话,从而换来了民间经济的空前大发展。但是,这种温州模式在金融危机后就面临了发展的瓶颈,过去温州人以低成本、低附加值换订单的模式,已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此时温州企业家把资金投入到产业结构的转型之上,把精力投放到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创新之上,可能未来温州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会有新的突破,温州模式还会迎来新的春天。
令人扼腕的是,近年来温州企业家并不是把精力放在了实体经济上,而是更多地沉迷于高利贷“钱生钱”游戏,更多地投机于房地产业和大宗商品期货等金融领域,导致企业发展理念的错位,长此以往,对于温州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所以笔者认为,目前温州企业家在痛定思痛之余,应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温州制造的产品档次和质量之上。唯有这样温州产品才能更加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温州的经济才能慢慢走出困境。让温州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无异于是一场痛苦的蜕变过程,但继续沉湎于虚拟经济之中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温州银行业也该为经济低迷而反思
对于银行业也应该为此深刻反省。去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监测报告显示:温州约20%的民间借贷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市场。据当地业内人士估计,温州直接或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资金至少占贷款总量的1/3,而且50%以上的贷款以房地产作为抵押保全品。如今温州炒房团已经全线被套,当投机炒房者的资金链断裂之后,他们只能把名下房产交给银行抵债,而银行拿着大量的房产和土地在当前楼市严厉的调控之下,将如何变现也是一个大难题。
今上半年温州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温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来源于温州银监分局数据显示,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升至2.69%。专家预计,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还在增加。毫不夸张地讲,现在温州的银行业正在为2009~2010年过度宽松房贷政策买单,当时房地产作为当时银行业争抢的优质信贷资源而备受青睐,而如今整个银行业也开始觉醒,"低首付、高杠杆"的房贷遗害无穷,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必将给温州的金融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可以这么讲,当地的银行业在温州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值得反思。在温州房地产泡沫飙升时,当地银行业起了推波助澜的角色,要是没有"低首付、高杠杆",温州房价泡沫不可能这么大,同时这也给自己留下了一大堆坏账隐患。当温州房价出现大跌、民间借贷开始崩盘,当地企业资金链捉襟见肘时,银行业出于控制风险的考量,开始抽贷、停贷,这无疑会使大量的制造企业关门,从而又加快了温州经济的衰退步伐
要挽救温州经济,就杀记者封口,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的大笑话。现在的状况是,温州经济虽然在浙江全省排名垫底,但还远没到最困难的时候!个别的温州人,不应该迁怒于记者的如实报道,而该为自己过去的作为深刻反思,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下去,不改革、不求变的话,那么温州经济还是不会走出阴霾。当然,温州经济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值得全中国反思。
“追杀记者”是社会文明的倒退
“网络追杀令”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挑衅
互联网技术的兴盛,使大量处于模糊模式的论坛成为网络暴力的发起地, “ 爱起来惊心动魄, 恨起来血肉横飞” , “ 一语不合,兵戎相见” 。这种以挑战规则作为价值的体现,是极为危险的,这种非黑即白暴力相向的思维必然违背公序良俗法制正义。
在法律约束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下,人性的卑劣得到了充分的表演。一支支以隐匿的身份躲在暗处射出的带毒之箭,一滴滴群情激愤的网络口水,就会在义愤填膺护卫道德准则的旗号下,用一种暴力的方式伤害别人,侵害了另一方人的正当隐私权,淹没了另一方人的“正当表达的权利”,进而衍生成一种扭曲的广场式狂欢。更何况,这些“仇恨言论”指向的是以挖掘事实和真相为己任的记者。陈周锡报道温州楼市状况是职务行为,追杀记者的言论亦可视作对事实和公众肆无忌惮的挑衅。
追杀记者是对新闻采访权的践踏
法律赋予了记者采访权,正常的新闻采访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记者的天职和使命。与腐败、贪婪、黑暴、邪恶战斗,虽不是真枪实弹,但也时见刀光剑影。虽然有“邪不压正”的说法,但权钱黑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互相勾结,做垂死挣扎,也必然会用各种手段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被暴露。把曝光他们的记者看作眼中钉、肉中刺。能收买的收买,不能收买的威吓,吓不住的权则用法,黑则用刀,商则雇凶。记者想伸张正义,主持公正,确实任重道远。
如果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当行为,或报道失实,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途径去解决。而网络“追杀令”追杀记者,企图阻扰威胁记者的正常采访,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犯新闻采访权的行为,更是破坏新闻追求真相传递正能量的伦理道德。网络“追杀令”追杀记者,某些人如此嚣张和疯狂,这种公然提出“杀人”等暴力诉求,已经对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这不仅是在追杀记者,而是在藐视法律,挑战法律。有关部门应尽快立案调查,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严查网络“追杀令”的制造者,并依法严惩,决不能让其逍遥法外,切实维护保障记者合法采访的权益,否则,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维护。
加强网络治理从确立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追究开始
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扬言追杀记者,依仗的是匿名身份。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可以断定,如果以真实身份出场,其行为必会有所顾忌。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特征,使得网络道德底线屡被冲破。
现实中,骂人可能导致开骂者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网络上骂人给被骂者带来的名誉上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现实中更为严重,但是相对而言的惩罚却要少得多,特别是形成群起攻之的局面之后,人们看到的,更多只是被骂者的窘境。事实上,大部分网络暴力的实施都足以网站为载体的,从权利义务合理分配的角度讲,这些运营商对暴力现象负有一定责任。所以,有必要确立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追究制度,以此增强网络运营商的责任感,减少网络暴力的平台。
遏制“网络暴力”迫切需要加强大众的道德教育
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是遏制网络暴力的根本途径。首先,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以德治国的道德体系基础。这种体系,涉及全国各个领域以及各行各业的道德要求,而这种道德要求本身具有全面性、社会性、普遍性等特点,同时,在这种体系的建设方面,更需要针对性,尤其是对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如诚信缺失等则必须重点加强道德规范。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提高全民的社会道德意识与水平。要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教育,既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要正确认识社会道德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其维护和遵守社会道德的自觉性。同时,还要积极利用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大力宣传自觉维护社会道德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大胆谴责各种违反和破坏社会道德的不良行为,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此外,加强互联网管理文明上网应该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加快网络立法,维护网络秩序。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法规,但总体上米说,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还很不够。所以,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避免给当事人造成意外的伤害。
【启示与思考】
“温州经济要挽救,先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周锡”,如此猖狂的说话口气,让我们不禁好奇这位帖子发了删、删了发,锲而不舍一定要置记者于死地的“裸居裸睡”究竟是谁?是温州的普通“热血市民”还是身陷困境的企业主?
但不管是谁,也不论其出于何种目的,这种公然散布威胁性言论的行为,已经明显触犯了相关法律规定,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谣要追究法律责任,发帖子扬言杀记者,性质更恶劣,更须追究法律责任。网络暴力已经危及了公民的人身安全,严重干扰了网络秩序,必须打击。当下,警方应积极介入,查出发帖者,依法惩处。需要看到的是,对网络暴力,网络管理者难脱干系,如果网络管理者严格把关,网络暴力的帖子就不可能出笼。因此,有关方面还须追究网络管理者之责。如何遏制网络暴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是否需要立法?如何推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均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与能力。
当前,温州经济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这是不争的事实。以被誉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房地产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自2011年8月以来,温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房价同比持续下降的城市,有人甚至将之称为“温州现象”。尽管政商学界对其原因分析说法不一,但显然与财经记者“吃里爬外”没有关系。更何况,所谓“负面报道”只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怎么能“为了温州经济,有必要先让陈成为制度牺牲品”?网友“裸居裸睡”思考问题逻辑之混乱、立场之偏激,法律观念之淡薄令人咂舌。
事实上,温州经济走到今天这一步,与当地不少人罔顾经济规律,追求短期效应,过度参与房地产和金融投机有关。陈周锡记者的相关报道,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深外界对于温州经济的担忧情绪,但也帮“局中人”拨开了迷雾、理清了思路,最多只能算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遗憾的是,“裸居裸睡”们居然连这点直面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其所发出的威胁性言论只能证明其内心的惶恐与焦虑。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温州经济要想尽快复苏,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群众、企业主,都必须首先直面问题,只有勇于承认问题才能找出原因、寻求药方,如果一味抱持“鸵鸟心态”,那么即便这次躲过一劫,也难保不会“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5/741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