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星巴克真的“专宰”中国人吗?

2013年10月25日 14:08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星巴克被指在华牟暴利同款咖啡国内外价差三成

“在里面消费会不会都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在美国就是个随处可见的路边店,国内却成了小资生活的象征。”

谈及星巴克在国内广大受商务人士和白领阶层的追捧,不少人都不能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近期,有媒体曝出星巴克有在中国抬高价牟取暴利的嫌疑,消息一出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消费者:星巴克“有点贵”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数家星巴克门店并随机采访了部分消费者,发现相关咖啡产品的价格一般在30元人民币左右,不少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认为星巴克“有点贵”,只是偶尔会消费一次;也有个别消费者表示该价格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家住美国纽约的咖啡爱好者陈先生告诉记者,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在美国很少喝星巴克。实际上,星巴克咖啡通常对技术工艺并不太讲究,它针对的客户群体不分层次,亦不分人种,是人人都能喝得起的。

陈先生表示,在中国,星巴克还是那个星巴克,但消费人群却不一样了。星巴克在中国以瞄准中高端的消费者为主,不少消费者欣赏其“小资情调”,甚至有商务人士将与客户的会面都安排在星巴克店内。

有媒体报导称,星巴克在北京的价格高于东京、纽约、香港、伦敦等城市。一款在伦敦售价3 .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价格则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同样小杯的在国内售价为27元的咖啡,在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18元。

另外,中国星巴克比美国等地贵的不仅是咖啡。星巴克出售的马克杯,加上关税及运输成本漂洋过海后,美国的售价却比中国还要便宜1/3。有消费者发现,一款从美国西雅图一家星巴克购买的马克杯,税后价格为10.9美元(约合人民币66.7元),而类似的马克杯在国内售价为10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在美国购买的马克杯标明的是“中国制造”。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

星巴克:回应质疑抛出“成本说”

记者查阅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发现,报告期内,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收同比增长22%,至2.136亿美元,营业利润为6830万美元,营业利润率为32%。另一方面,美洲区利润率为21 .1%,欧洲、中东及非洲营业利润率为1.9%。由此可见,中国及亚太区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

对此,星巴克中国公司向记者发来回应称,星巴克在财报中反映的3个大区的业绩是每个地区中所有市场的合并财务报告。一个地区的利润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够从大区的合并报表中直接推导出某个市场的数据。

星巴克表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动因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比星巴克在中、美市场的价格差异并不是一个基于同一维度的比较。

星巴克还称,定价是基于对各种原料设备、基础建设投入、物流运输、员工薪酬福利、租金及汇率等各种运营成本的综合考虑。此外,成本也是动态变化的,受到本地市场动态的经济环境、行业的价格区间等变量的影响。和美国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此阶段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且中国的门店数量也比美国市场少很多,也就是整体规模较小,使得某些成本相对较高,如物流、仓储等。

 

针对星巴克的说法,有专家提出了辩驳意见。

物料成本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星巴克咖啡的主要原料,咖啡豆虽然是由企业在全球国际化采购后运往美国进行烘培,然后将咖啡豆运往各地,加上跨国物流成本以及约15%的海关关税,实际折算到每杯咖啡上的咖啡豆成本也十分有限。此外,近几年全球咖啡豆价格一路走低,目前市场上较高品质的熟咖啡豆价格大致为每千克100元。

运营成本方面,包括员工薪酬福利及租金等,业内普遍认为,星巴克在中国的投入应远远逊于其他国家和区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于2013年4月发布的各国生产总值预测数据,2013年,中国内地人均G D P为6629美元,远落后于美国的51248美元,以及英国的38002美元。收入的巨大差距表明,星巴克在中国的人工成本投入应远远低于美国和英国。

星巴克在其报告中表示,因将部分授权店转化为自营店的支出增加,星巴克在中国的投入也相对较高。但有专家认为,正常情况下,食品零售最大的成本均是集中在物料、人工和房租上,其余因素和最终产品的价格设置关联不大。

专家称:盲从品牌效应不值得鼓励

同是洋品牌,在老家是“平民”,一到中国却成了“贵族”。

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与公共事务部主任任静告诉记者,星巴克的产品定价属于完全市场竞争范畴,不存在隐瞒价格信息等欺诈行为,并不涉及公共利益,因此从价格法的角度并不存在违法行为。但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对品牌效应的“盲从”不值得鼓励。

一些品牌营销人士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起,通常进口产品被认为高质量和高档次,并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就造成了目前不少中国消费者“媚俗”的消费习惯,高价非但不是消费的障碍,反而成为一种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我国同类高端品牌竞争力不足的现实。

对于日前越发热烈的关于星巴克应在国内降价的讨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杜江涌表示,“咖啡作为一种普通消费品,其价格应通过市场自我调节,而非用其他手段干预。而消费者也不要盲目追捧,过度炒作一些名不副实的品牌和产品。理性消费观的树立非常重要。”

短评:星巴克在中国不愁卖,一方面是咖啡文化在中国日渐流行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盲目崇洋、赶时髦的结果。只想说一句:奉劝消费者,洋品牌绝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奉劝洋品牌,中国消费者只求“一视同仁”。

 

星巴克“暴利”:“专宰”中国人?

分析一:星巴克在中国确实卖得贵,但谈不上暴利

星巴克在中国卖得贵、利润率高,这都是事实

每隔一段时间,某行业某产品存暴利的新闻就会出现一次,上一次是眼镜,这次是星巴克。报道的路数也基本差不多,用“原材料价格低”配以“产品售价高”证明“该产品(行业)存在暴利”。这种新闻一次两次三次,“无商不奸”就会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报道出来的另一层含义似乎是,有关部门应该出手了,治一治这些贪婪无度的商人。

星巴克这次受到抨击,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卖得居然比美国还要贵”。按理说,美国(外国)的品牌在美国(当地)卖得比中国便宜,本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但我们还是要考究一下,对于星巴克而言,这是不是事实。下表列出了几个国家和地区星巴克基本款中杯的售价,不难发现,即使不考虑差距悬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从价格考虑,星巴克在中国的售价也仅仅比巴黎、东京便宜。

 

当然,要判断星巴克在中国是不是所谓“暴利”,首先应该去看它的财报。根据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同比增长0.1%至6830万美元,营业利润率为32%,而美洲区利润率为21.1%,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营业利润率仅为1.9%。由此可见,中国/亚太区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洲,也比美国本土要高出一截。从去年整个财年来看,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为27%,美洲区利润率为20.88%,而EMEA营业利润率仅为可怜的0.9%。

对比欧洲和美洲,星巴克在中国的利润率确实挺高,对于这一点,星巴克自己都大方承认,2012年4月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来说是高利润率市场”。

 

但利润率仅比美国高6个百分点,也显示了以物料成本或售价计算“暴利”的荒谬

媒体喜欢给企业算成本,尤其爱算原材料成本(物料成本),去年指责iPhone硬件不值钱却卖高价;今年指责眼镜行业镜框、镜片不值钱,却也能卖个千八百;这次指责星巴克的咖啡豆廉价,只有星巴克饮品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类似的说法,无非是想引导读者接受“成本决定价格”的思维,最终证明自己“暴利”的说法是存在的。

稍微懂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成本,很多时候对价格的构成并不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以星巴克为例,《华尔街日报》根据星巴克去年年报,绘制了一幅中国星巴克大杯拿铁定价依据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占比星巴克大杯拿铁价格构成最大的,是租金一项,占26%,其次是门店营业支出,占15%,第三才是原材料,占13%。如果不把定价全貌展示出来,只谈咖啡豆的价格有多低、或者只谈“中国的一个星巴克马克杯卖得比美国贵一倍”,显然有故意误导之嫌。

所谓暴利,其法律概念是指生产者、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超过合理幅度的利润。即使星巴克在中国27%的利润率较高,也要证明这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才可以。对于中国很多国有企业,这样的不正当手段,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内幕交易、行政垄断等。而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咖啡市场,星巴克异军突起,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只能证明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而星巴克“在华施暴”、“榨取暴利”,甚至“守土有责”的说法,则是不知所云。

况且,星巴克也对外界回应了质疑,称之所以星巴克中国及亚太地区账面利润率很高,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地区其他经营形式(合资门店、加盟门店)占比较高,而财务报告只计入这些门店的利润,直营店却要体现各项成本以及最终的利润,因此直营店占比较少导致该地区的利润率高于北美等地区。我们根据星巴克去年年报,可以查到,星巴克在亚太,80%都是特许加盟店,只有20%是直营。

分析二:星巴克凭什么在中国卖高价?

卖高价是星巴克基于在中国的定价策略

中国是喝茶的国家,美国是喝咖啡的国家,即使时代在发展,口味会变化,想让中国人都接受有苦味的咖啡,也非易事。想想看,一个第一次去星巴克的中国人,看到拿铁,焦糖玛琪朵,摩卡,卡布奇洛这样的名字,会多云里雾里。常看美剧的人会发现,很多美国人牙没刷脸没洗,先睡眼惺忪地冲进咖啡馆抓一杯咖啡走,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

基于这个原因,首先决定了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不会很大,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星巴克2012财年总营收132.9亿美元中,美洲占到99.36亿美元,中国、亚洲太平洋地区只有7.21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星巴克虽然卖得贵,但是市场份额很小。

市场营销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少量消费不会有很高的价格敏感性。就像偶尔来北京的人不会抱怨这里食品的价格(假设北京食品价格高),因为他只是偶尔消费一次。只有大量消费后,顾客才会产生价格敏感,并想寻找廉价替代品。中国喜欢喝咖啡的这部分人基数相对较小,又有支付能力,那当然高价卖一杯是一杯。

即使把一杯卡布奇诺从25块降到2块5,喝惯了茶叶的大部分中国人可能还是不会改喝咖啡;喜欢喝咖啡的人也没法因此把消费量从一天一杯上升到一天五杯。所以,在中国每个销售点的收益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星巴克通过高价策略补贴了其在中国较低的销售量。

 

星巴克提供了中国人稀缺的休闲环境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星巴克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美国的优势项目——外卖,取而代之的是店内的舒适服务。在90年代后期,通过提供只有很少餐厅能提供的舒适环境,星巴克成为了朋友见面的绝佳场所。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作为一家咖啡店,应该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点一杯咖啡,打开苹果电脑,一坐一下午,这样的画面,在中国的星巴克里很常见。

既然主要是休闲,次要是喝咖啡,那么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店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小。和美国比来,位置更好,店更大,能坐下来的地方更多。今年6月21日,星巴克1999年1月在中国大陆开设的首家门店,从北京国贸商城一层搬迁到国贸三期。对此,业界普遍持“租金太贵”的猜测。公开数据显示,国贸商城一期店铺租金月均每平方米超过1000元,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过700万元,租金约为国贸三期的两倍。而星巴克2012年在亚洲地区的平均单店营业额为8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9万元。这种租金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星巴克的价格里。

物以稀为贵:现在的星巴克就是早期的麦当劳肯德基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中国第一家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顾客如云,店外要排长长的队伍。衡以当时中国人的收入,肯德基价格不可谓不高。由于价高且外地没有,肯德基成为中国的“稀缺资源”,自然也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在麦当劳刚入中国的时候,还有人在里面办婚礼,可见当时去麦当劳是多么洋气的一件事。

如今肯德基在中国遍地都是,其超值午餐的价格已经十分屌丝,早已失去身份的识别度,被讥为“垃圾食品”。这就是“物以多为贱”。在任何一个国家星巴克都肯定不算高端,只是中国平均消费能力太低,才让低端的显得比较高端。这点其实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策略相同,先做高端格调,然后随着国人收入增长,星巴克迟早会和肯麦一样平民化。

分析三:不必夸大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认为跨国公司宰中国人,潜台词是中国市场举足轻重

一些媒体在报道跨国公司“价格歧视”时,潜台词似乎就是“没我们中国市场你就不行”,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中国遍地开花的家乐福超市,主要营收仍在法国,2012年,其中国市场营收55.83亿欧元,还不到其全球总营收865.58亿的7%;即便是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的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的营收也只占其总营收的7%左右。我们最常见的跨国公司中,只有百胜集团旗下的肯德基离开中国市场将会困难重重——肯德基在中国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51.4%,超过了其一半的份额。

跨国公司究竟有多依赖中国市场,少了中国市场,就会一蹶不振?《经济学人》7月发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市场并不那么吸引人了,一些公司的发展故事还起了警示作用,如卷入行贿门事件的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根据《经济学人》更早前的调查,全球金融危机令跨国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更为依赖中国市场,以期带来更多营收。但目前中国对于大多跨国公司而言,仍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这份报告基于对328名非中国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以及对大型外国跨国公司高管、商业学者和市场分析师的深入访谈而完成,这次调查中,只有8%受访者认为中国已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如果能客观地看待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性,至少不会在一遇到中外价格差异的时候,就甩出“价格歧视”、“守土有则”的杀手锏,应该考虑下别人这么做的必要性。

随着更多中国人有机会出国旅行或上网代购,大家自然会发现,从婴儿配方奶粉到手机再到汽车,他们购买各种商品的价格可能都要比国内便宜。这背后有税收差异的原因、有市场差异的原因,唯独很少有“奸商”的原因。我们还是少一点愤怒为好。

【启示与思考】

媒体爱帮企业来算成本账,但一般是来证明企业效益好,值得表彰宣传的典型才去算。帮星巴克算成本账,目的是说明它成本低,进而论证它运营存在暴利。一方面媒体不见得专业权威,成本有方方面面,企业没有义务向媒体透露;另一方面即便确实存在所谓暴利,只要它合法守法不偷税漏税,又有什么问题?

通过来材料成本低的数据,从而得出行业存在暴利的结论,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计算方法。但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它忽略了的商品的其他成本,比如门店的房租、人力资本等。且不说这种错误违背了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学原理,仅从常识,便可见其荒诞。

公众及媒体还爱下结论,指责消费习惯畸形,认为星巴克在国外跟豆浆奶茶没区别,不过是最普通的饮品,相当于餐饮中的麦当劳,在国内却被捧成了高价消费品,甚至是标榜小资的必备饮品。先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无疑星巴克在国内的流行受宠,是因为它瞄准并契合了相应的消费需求。指责消费习惯迷信品牌,问题并不在品牌。

另外,国内国外价格不一也不是问题。即便按照媒体的计算,认同国内国外成本价相差无几,星巴克选择在国内卖价更高,这也完全是它的销售策略和定价自由。如果卖高的价格与低的价格收益相差不多,又何必劳神费思多卖一些然后赚同样多的钱。国外的中餐厅价格要比国内高,也不能说明国外消费者就是被宰了,他们愿意花费更多去那儿消费,自然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简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格说到底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贵与贱,由“寡”与“多”决定。星巴克硬是把美国的一个平民、大众品牌在中国打造成一种小资甚至“贵族”形象。它只是抓住了物以稀为贵的商业常识,说到底,星巴克的价格暴利还是消费市场给出的定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5/7418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