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

2013年10月26日 21:38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餐桌浪费现象相当惊人。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仅被倒掉的食物就相当于2亿人的口粮。针对这一严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月17日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批示,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以“打包”为荣,以浪费为耻,倡导“光盘行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狠刹浪费之风,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并成为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蔚然成风的一道新气象。 

“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

中国革命植根于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由于各种反动势力异常强大,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只能选择在敌对力量相对薄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僻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不得不长期依靠着“小米加步枪”,去对抗使用飞机大炮的敌人。在这种异常困难的局面下,革命火种经常受到敌人的“围剿”、封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凝聚党心、军心和民心,尽可能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不断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能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理论上、政策上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而且还始终身体力行,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此就十分重视,明确提出要“节省”,要“反对贪污浪费”。1928年冬天的井冈山,天气十分寒冷,环境异常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仅穿着两件单衣,晚上也仅靠两条毛毯来御寒,十分注重节俭。一些当事人曾留下过这样的回忆:“毛委员和战士一样艰苦,战士们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战士们穿什么,他也穿什么”;“我们在井冈山的岁月中,从毛党代表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毛泽东除担任着红军前委书记外,还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可谓身居要职。可是,为了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他带头厉行节俭。他与普通士兵一样,住同样的民房,吃同样的食物,从不讲特殊。当时,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内煤油供应极为紧缺,以致政府工作人员办公照明时只能用菜油灯。毛泽东作为中央政府主席,按政府规定,可以点三根灯芯。可他仍像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一样,只点一根灯芯。每天晚上都在一盏豆大的菜油灯下,伏案办公,直至深夜。为了遏制腐败和浪费现象,巩固根据地政权,他还号召人们同贪污和浪费作斗争。他说,“必须反对贪污浪费现象,因为这种现象,不但是苏维埃财政经济的损失,而且足以腐化苏维埃工作人员,使他们工作失去热忱与振奋精神的元素”。在他的带动下,苏维埃政府还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

 

为了把根据地的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在革命事业上,1934年1月,毛泽东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提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并强调,“反对贪污和浪费的斗争,过去有了些成绩,以后还应用力”;“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为贯彻上述节约精神,中央苏维埃全总执行局还专门作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定,各党政机关、红军部队都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两年后,当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时,他曾亲眼目睹过毛泽东住的简陋窑洞、周恩来睡的草席土炕、彭德怀穿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以及林伯渠戴的绳子系着的断腿眼镜。深为感慨之余,他从这些细节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具有一种独特力量,他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兴国之光”。

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里大量脱产人员和庞大的党政军机构与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人民群众有限的负担能力,成为了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事实上,不解决这个矛盾,就不能克服我们党所面临的困难局面,更谈不上坚持长期抗战了。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经常告诫说:“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为解决这一矛盾,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

此后,为了克服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毛泽东又采纳了开明绅士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提案。这一提案实际上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节约政策。对此,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他说:“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按照他的这一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积极精简组织机构、裁减冗员,降低财政支出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这一切对于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是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省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必须检查和纠正各地已经发生的贪污现象。”“必须使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必须使人民负担较前减轻,使我解放区人民虽然处在战争环境,而其生活仍能有所改善。”他还强调,“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和蒋介石统治区的上面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一定要胜利的。”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他还始终把教育干部廉洁奉公与反对贪污浪费当成两件大事来抓。这些深得党心、军心和民心的重要举措,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干部的廉政作风,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1949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会后不久,当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前,毛泽东又形象地把共产党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并且谆谆告诫大家:“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他的这些号召和告诫,不仅为我们党成功实现历史性转折,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还警示全党同志要始终保持和坚定奉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

“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就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从国内来看,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生产萎缩,民生困苦;从国际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妄图把“红色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此背景下,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们党继承和发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还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克服了三年经济困难,经受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

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便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殷切地提出:“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由他亲自主持起草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还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对此,他解释说:“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抗美援朝期间,面对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对手,为了保家卫国,他又提出:“为了继续坚持这个必要的和正义的斗争”,“需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后,他又大力倡导勤俭建国。他说:“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

此后,在农业合作化中他又多次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就需要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为此,他反复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情况是复杂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

 

与此同时,随着革命胜利,有些党员干部出现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同群众共甘苦、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甚至贪污浪费等思想倾向。毛泽东对此十分警惕。他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必须克服并加强教育。1951年1月,他就此指出:“对于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严重现象,如果不加以彻底肃清,它们就要腐蚀我们的党,腐蚀我们的政府,腐蚀我们的军队,腐蚀一切财政经济机构和一切革命的群众组织,使我们的许多干部人员身败名裂,给我们的国家造成极大的灾害,一句话,这就有亡党、亡国、亡身的危险。”一年后,在《关于三反斗争必须大张旗鼓进行的电报》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

根据他的这些要求,建国之初便在党内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著名的反贪污、反浪费及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中共天津地委负责人刘青山和张子善在运动中被揭发犯有严重的贪污浪费和破坏国家政策法律的行为。有的同志为刘、张二人感到可惜,认为他们两人都在革命战争中有过贡献。毛泽东却说,杀了一个,可以挽救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干部。最终,这两人都受到了最严厉的制裁。对此,毛泽东曾解释说,“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毛泽东又进一步呼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

为了引起全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通过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些看似平凡、实则影响很大、意义非常的故事,来说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大政治意义。在谈到提倡艰苦朴素、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时,他举了朱德总司令过草地的故事。他说:“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在谈到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时,他又举了“酸菜里面出政治”的故事。他说:“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1949年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这次会议通过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毛泽东之所以一再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来自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悉,又来自于他对我们党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的坚定奉行。在他看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权宜之计,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新情况、新事物开始大量涌现,党风、社会风气以及党群关系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对这一情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并据此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正值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为了尽快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上,邓小平提出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用良好的党风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他认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因此,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为此,他对当时党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

基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国情,他还提出,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相当大的目标”,“要有相当长时间”,因此要教育人民“不能浪费”,“不能把经济发展的成果通通分掉,那样再生产、再发展就没有希望了”。他的这一思想,集中地反映于1981年的两次重要谈话中。这一年9月,在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十次访华团时他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我们搞四化,情况会逐步好起来,但是好起来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只追求物质享受,以后的发展就没有希望。”同年11月,他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他说,中国式的现代化,不能同西方比。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目标不能达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邓小平更加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并提出“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为此,他还反复告诫说: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切实做到克勤克俭、励精图治。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频繁,对外日益紧密。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问题。面对这种局面,江泽民提出,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他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那么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那么一点,还有八千多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任何条件可以搞高消费、高享受,只能搞适度消费。即使以后我们国家富强起来了,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江泽民还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他强调,所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所有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勤俭建国。他说:“奢侈浪费既是消极颓废的表现,也是腐败问题得以产生和蔓延的温床,如果现在再不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不坚决予以整治,后果不堪设想。”“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本色。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强调要在全党全国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制止奢侈浪费。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他还强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胡锦涛还提出,要在全党全国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制止奢侈浪费。他强调,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他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物质条件改善到什么程度,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都不能丢。”“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他说:“我们的财力是不断增加了,但决不能大手大脚糟蹋浪费!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他还特别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为此,他明确要求:要梳理采纳社会各方面就此提出的合理意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他说:“后续工作要不断跟上,要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

 

结语

90多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正是凭借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才能牢牢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并经过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才能在建国伊始短短几年,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并且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并且经受住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才能重新拨正历史航行,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航程;才能使当代中国发生历史性的巨变;才能使我们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并且成就伟业。

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35年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同样不可否认,迄今为止,我国尚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谨记这样一个不容忘记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要求我们,时刻谨记这样一个不容忘记的朴素道理:勤俭节约的传家宝须臾不能丢,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本色须臾不能忘。

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一历史重任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全党全社会的迫切需求,又是转变社会风气的急切呼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切实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无疑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6/7418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