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第二轮巡视为何强调紧盯“一把手”?
2013年10月25日 21:1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10月23日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要聚焦重点,要强化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不能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不能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10月24日《京华时报》)
在认真总结第一轮巡视工作经验与成效的基础上,第二轮中央巡视突出强调了对“一把手”的监督,这不仅明确了此次巡视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抓住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所在,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的话说,“这次抓一把手是抓到了点子上,非常准确、精到,抓住了反腐败的‘根子’”。
由于“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地方工作中所处核心地位和担负的全面责任,其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对于整个班子的作风建设与地方发展,无疑具有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官僚”、“特权”的诟病,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剑指各地各级的党政“一把手”。有效约束“一把手”的权力,既是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务求实效的现实需要,更是强化体制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内在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一把手”权力过大和监管乏力早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官场常态。其主要表现为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正是这种缺乏自律和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一把手”的腐败案例屡见不鲜。即便是近年来查处的大批省部级高官,很多干部也是在其担任地市“一把手”期间出现的问题。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落马”后曾说过,“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把手”负有领班子、带队伍的特殊使命,其廉洁自律和率先垂范至关重要。“一把手”漠视规则,独断专行,以权谋私,不仅导致集体领导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既定监管制度形同虚设,正常的办事程序扭曲变形,更会引发上行下效的“多诺米骨牌效应”。透过近年来查处的腐败窝案、串案可以窥见一斑。
如何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此次中央巡视提出的“发现问题”路径可为借鉴。比如,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这既可让中央巡视充分接地气、察实情,掌握查处腐败的第一手材料,也符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人生常理;比如,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针对性抽査,既可提高发现腐败问题的线索几率,也顺便考察了“一把手”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其官德品行。这种务实抓底的监督应当成为对“一把手”权力监管的常态。
监督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中央第二轮巡视重点监督“一把手”传递的反腐讯息警示我们,各级各部门的党政官员,特别是身居要职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勇于面对监督、乐于接受监督、善于开展监督。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官场生态,不妨就从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开始。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5/741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