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靓号”成“鸡肋”,垃圾短信困局何时破除?

2013年10月27日 18:16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靓号一年引来六万条垃圾短信

“每天一堆垃圾短信,我这短信功能都没法用了。”近日,有读者向媒体反映,自2012年10月至今,一年的时间里收到了约6万条垃圾短信。北京移动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用户可通过10086举报垃圾短信,将发送号码备案到垃圾短信库内,但由于运营商不具备执法权,无权屏蔽一些不涉及违法字眼的短信,建议用户下载相关手机软件进行拦截。针对如今垃圾短信泛滥的现象,电信专家表示,想要治理垃圾短信,关键在于从法律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对违规行为方给予严惩。

讲述

垃圾短信“轰炸”VIP靓号成鸡肋

说起垃圾短信,王先生翻出了一肚子的苦水。5年前,王先生在中国移动开通了一个9位均为同一数字的VIP靓号,并为此付出了每月必须消费数千元的高额代价。

但号码开通后,王先生不断收到各种垃圾短信,涉及房产推销、代开发票广告、打折服务、生活提示、网购信息等五花八门的短信把他的短信收件箱挤得满满当当。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这些骚扰短信中,有一大部分来自106开头的移动内部端口,发送的内容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尽是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数字测试信息,“严重的时候,一个号一天就发几百条,没完没了的,删都删不过来。”为了不受骚扰,王先生数次找到中国移动公司,希望能通过官方渠道屏蔽这些垃圾短信,但收效甚微。两个月后,忍无可忍的王先生停掉了这个VIP号,拒绝使用移动公司业务。

到了2011年底,王先生与移动公司达成和解,再次开通了这个VIP靓号,每月消费也相应减少,但垃圾短信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每天还是不断地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短信”。由于十分中意这个号码,不愿意舍号的王先生只能一次一次地向移动公司举报垃圾短信,向客服电话及相关负责人反映问题,前后不下百次,“原本一个挺好的号,现在被垃圾短信弄得成了鸡肋。”

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答应帮王先生处理垃圾短信的问题后,自7月开始,通过移动内部端口发送的垃圾短信数目才陆续有所下降。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本质解决,王先生每天仍然会收到几十条来自各种号段的垃圾短信,内容涉及推销、诈骗、避税、色情等等方面,“他们说是因为我的号码太好记了,所以骚扰短信多。”

王先生目前所用的手机是去年年底换的,北青报记者看到,该手机内未读的垃圾短信就有5000多条,包括已读的在内,垃圾短信数量已近6万条,加上之前已删除的短信,数量就更多了。“短信响了,不看又怕错过了重要信息,一看又都是垃圾短信,真的是很影响心情,也耽误工作效率。”王先生希望移动公司能通过技术手段帮助他彻底摆脱垃圾短信的困扰,“我既然每个月都有消费,移动是不是应该保障我不被打扰呢?”

 

回应

无违法字眼短信运营商无权屏蔽

对于王先生的诉求,移动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可通过10086举报垃圾短信,但想要彻底屏蔽,目前不容易实现。

据介绍,移动公司已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安全中心,对垃圾短信、手机淫秽色情、骚扰电话、手机恶意软件等进行全面监测和拦截封堵,初步形成了“监控、防护、溯源”三位一体的安全管控支撑体系,“我们现在通过技术手段,对一些违法、骚扰性的关键字以及发送数量等方面进行拦截,但如果发送的内容本身不涉及违法字眼,我们是无权进行屏蔽的。”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通过10086举报垃圾短信号码,也不是当下就能生效屏蔽。移动公司只是将其添加到垃圾短信平台中,如果有多位用户举报,经证实确为垃圾短信发送号,才有可能屏蔽该号码发出的短信,但这涉及到一系列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是权力机构,不可能说接到举报就立刻屏蔽该号码,还需要相关职能机构的认定才行。”移动负责人表示,目前有多款手机软件具备垃圾短信拦截功能,建议王先生下载使用。

说法

存利益链条 垃圾短信问题难解

生活中,像王先生一样被垃圾短信困扰的用户不在少数。此前,工信部曾通过颁布一系列的规范,以及加强技术手段等方面对垃圾短信进行了专项的治理,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短信泛滥的问题。今年9月1日,为了更有效地治理垃圾短信,工信部要求运营商严格执行手机实名制。但截至目前,实名制已实行一月有余,对垃圾短信的制约效果还是不甚理想。

近日,根据某媒体公布的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表示,“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的效果还未显现,当前垃圾短信泛滥的情况依然严重,其中,房产推销、诈骗信息、银行保险、发票销售、商场促销、教育培训、贷款服务等内容排名靠前,而超过五成的受访者痛斥垃圾短信已对日常生活构成严重干扰。

“垃圾短信的整治存在很多难点。”电信专家项立刚表示,对垃圾短信的定义模糊、伪基站大量存在、点对点短信未实名等原因,是垃圾短信治理的难点。“另外,还涉及到利益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运营商和垃圾短信发送方是穿一条裤子的,通过运营商来监督垃圾短信,这是不切实际的。”

借鉴

垃圾短信治理 国外已有先例

“难度是有,但也不是解决不了。”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看来,整治垃圾短信并不难,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有没有严惩的决心,“通过法律,对垃圾短信的内容制造者进行严惩,一定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阚凯力表示,对于垃圾短信的治理,国外早有先例。美国就建立了白名单制度,一旦用户号码申请进入了白名单,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可以不被垃圾短信骚扰,若有人向白名单内号码发送了未经其使用者授权的垃圾短信,该使用者可以起诉骚扰短信的制造者,利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严惩。而在法国,针对垃圾短信的治理已经立法,并建立了严厉的惩处机制。严厉、完善的制度,不仅使个人和相关组织不敢制造垃圾短信,甚至连电信运营商都不敢轻纵垃圾短信。

靓号”成“鸡肋”,谁该为垃圾短信买单?

受过垃圾短信骚扰的用户不在少数,大多数人确实如运营商所说采取下载相关手机软件的方式来拦截垃圾短信,以减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但深究移动通讯服务业中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既然用户作为消费者缴纳了费用,那作为经营者的运营商到底是否有责任保障用户能合理使用产品不受干扰呢?仅仅“不具有执法权”六个字,就能将经营者的责任全部免责吗?

由于“垃圾短信”定义没有严格的立法解释,相应的认定工作上存在难度,加之,伪基站大量存在,点对点短信未实名等原因,都增加了具体整治工作的可操作性。虽然工信部通过加强技术手段的运用,甚至要求运营商严格执行“史上最严”的手机实名制,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短信泛滥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较为普遍且最常见的垃圾短信包括:房产推销、诈骗信息、银行保险、发票销售、商场促销、教育培训、贷款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共同点,几乎都和经济利益挂钩,这也侧面反映出垃圾短信大多涉及到利益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运营商和垃圾短信发送方是穿一条裤子的!运营商提供“渠道”,发送方“供给”“垃圾短信”,这样的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寄期望于运营商来监督垃圾短信,这样的制约是可笑而不切实际的。

故而,笔者认为,真正根除垃圾短信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相关部门能不能打破利益格局,有没有严惩既得利益者的决心。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的“白名单制度”,法国对制造者、发布者、运营商等主体实行的严格责任制等。

归结起来,首要方式都是在于立法上的完善,通过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度规范各方主体责任,类似于我国《消法》那样,采用倾斜保护的立法模式,保障作为弱势一方的“白名单”用户有于电信运营商、垃圾短信制造机构等责任主体抗衡的法律武器。严格限制电信运营商的责任,建立起严厉的对垃圾短信制造者、发布者的惩处机制。这样,不仅使个人和相关组织不敢制造垃圾短信,甚至连电信运营商都不敢轻纵垃圾短信。

唯有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做到对各方责任主体的绝不姑息,让一切业务的运行在法律的监控之下,既让责任主体再没有免责的借口,也让消费者能放心使用“靓号”而不至于弃之如“鸡肋”。

【启示与思考】

9位均为同一数字的手机号码,真可谓靓号中的靓号了。如此超级靓号,用起来固然很有面子,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手机号码太靓,同样也会惹来麻烦。且不说一些莫明其妙的骚扰电话,比如有些无聊的人因为好奇而拨打,仅垃圾短信就够你受的。仔细算起来,一年约6万条,平均每天160多条,每小时近7条!

在生活中,深受垃圾短信所害的何止是靓号。在垃圾短信满天飞的当下,再不入眼的“号码”也难逃其扰。

工信部日前发布《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两部法规有利于推动垃圾短信治理,但仍需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实施细则,督促法规实施落到实处。

如何治理垃圾短信这一社会顽疾?一方面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多效管理格局。有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应明确对于垃圾短信的投诉和惩罚机制;运营商应强化对垃圾短信甄别拦截;用户则需及时投诉;工商、公安等其他部门也要予以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氛治理围。

另一方面,法律效力不够,相关规定不全面的问题需完善,运营商保护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的“义务”或者“责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垃圾短信的界定不明确,个人隐私的保护尚不健全,这些方面都需要完善。同时,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对于有效遏制垃圾短信也是十分的必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7/7419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