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面对“国考热”,应做清醒“赶考者”
2013年10月28日 14:41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国考最热职位录取比例1886:1 被称“炮灰集中营”
据《现代快报》报道,10月18日,2014年国考报名进入第三天,截止到记者发稿时,已有20万考生加入“战局”,通过审核拿到了笔试入场券。被网友戏称为“炮灰集中营”的超热门职位也显山露水,五六百号人争抢一个职位的情况比比皆是,其中“国家民委”的两个职位更是“千里挑一”。在总招录人数减少1000多人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火爆场面,不免一些考生心慌意乱,“我要不要去当‘炮灰’?”
当职位表公布时,中央机关精细化的高要求让考生大大感慨了一把,甚至有考生为中央机关捏了把汗,担心招不到人。18日,记者看到,中央机关大部分岗位报考人数已经实现“零的突破”,一些岗位报录比还超过了100: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两个职位双双出现了“千里挑一”的盛况,其中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研究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延续了第二天的火爆,继续稳坐“报考人数最多”和“竞争比例最高”两把“交椅”,2个名额有3772人报考,其竞争比例达到了1886:1。在2012年国考中,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就曾以4124:1的高竞争比成为当年最“热门”部门。
记者查询职位表看到,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对于政治面貌及基层工作经历均无限制,专业范围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这些类别的专业属于就业市场上的‘困难户’,碰上如此低的门槛,自然让很多考生趋之若鹜。”考试专家分析。
新闻相关
国考报名:看看哪些职位是“炮灰集中营”
2013年最热职9470:1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37万报考并通过审核,最热门职位为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国家统计局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达到9470:1。
2012年最热职4124:1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整体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 65.5:1,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4124人争抢一个职位。
2011年最热职4961:1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比例最热的职位是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达4961:1,出现了近五千人争一职位的现象。
2010年最热职4224:1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比例最高的职位是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的欧洲处主任科员以下职位,竞争比例为4224:1。
2009年最热职4723:1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比例最高的职位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岗职位的4723:1。
是谁缔造了国考“炮灰集中营”?
一年一度的国考刚刚拉开了帷幕,激烈的竟争浪潮就来势汹汹,“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现象比比皆是,着实让人目瞪口呆,惊讶不已,更引起一些考生的“炮灰大猜想”。的确,谁有如此自信,有绝对把握战胜1000多人“脱颖而出”呢?而又是谁缔造了这“炮灰集中营”?
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公务员成为了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再加之公务员被赋予“高福利、高地位、高收入”的“三高”光环,随着招考比例屡创新高,而变得更加神秘而夺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了这股洪流中,每年招考的比例有限,而报考的人数却在逐年加大,“僧多粥少”形成了“炮灰集中营”。
究其大学生“涌向”国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就业难”的问题,一是就业的机会不多,二是薪酬待遇不高。三是保障机制不完善。故而,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就当起了“考婉族”,奔波于各省、市的公务员招考。“就业难”则是缔造“炮灰集中营”的“元凶”
在“国家民委”的这两个报考比例较高的职位,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无政治面貌及基层工作经历的限制条件,专业范围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大专业”。这个的“低门槛”,自然符合条件的人就多。每次不论国考还是省级公招,但凡没有条件限制的岗位往往都是“高比例”,而最终胜出的分数也是总分较高的。所以“低门槛”自然也是形成“炮灰集中营”的重要原因。
国考就是人才竟争大赛,不论是“炮灰集中营”还是“招考大冷门”,最终决定胜利于否的还是只有“实力”。而考生们更应将国考视作为对自己的一次检验。国考不是高考,没有规定的及格线,更需要坚定的信心与决心。而在国考“冷热不均”的现象,也应引起领导干部的重视,如何千军万马中找出“千里马”来,则是公招考试永恒的“课题”,而缔造公平公正的国考氛围才是关键之所在。
“国考热”的背后是“两冷”
“公务员工作稳定,对女孩子以后生活比较好。”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年轻人热衷于当公务员多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一句“公务员工作稳定”暴露出“国考热”的背后是“两冷”。
一冷是非国有单位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冷。为什么公务员工作稳定呢?一方面是不容易轻易下岗,因为国家政府部门一般是不会破产的,一方面各种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权益稳定。总之,公务员稳定的背后本质就是权益保障稳定。那么,为什么其他行业保障不能稳定呢?这是因为我们对非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障工作还不够强力,法制落实还够强硬,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为了老板的利益不惜牺牲普通劳动者的利益,这样,必然导致非国单位劳动者的保障不稳定,导致了非国有单位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冷若冰霜。这当然是社会发展的怪胎。一个完善的社会应该是没有稳定的职业,但有稳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一个公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有权利享受人生幸福的完美保障。当所有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热的时代到来的时候,就是国考回归正常温度的时候。
二冷是公民危机文化意识冷。许多公民热衷于国考,很大原因是求得人生的一个稳定生存,至于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是自己的爱好,已经不考虑了,公民有这样的文化意识是受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求稳文化的影响,这当然是一种落伍的文化意识,不利于人生升华,不利于社会进步。伟大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人生如河,不遇礁石难有美丽浪花。作为现代人应该有危机文化意识,就是把不稳之危当做机遇,挑战自己,激发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这样的就业文化意识,需要我们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的从小培养,需要我们的社会灌输,需要我们把“不稳”当做一种人生资源去认识。
公民当敢于挑战“不稳”,把“不稳”当做人生磨砺;社会当建设“不稳”的稳定保障,为公民磨砺保驾护航。这样,一个公民挑战幸福,创造快乐,拼搏美丽的时代就到来了,而且,这个时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的时代。
“炮灰集中营”给“国考族”啥启示?
客观的讲,“炮灰集中营”往往是专业不限的岗位,报考的门槛相对较低,加之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这番景象也不足为奇。对于“国考族”来说,要不要去当“炮灰”完全掌握在考生自己手中,完全是自己最终选择的结果。只不过选择了“炮灰”岗位,就意味着就走上了“独木桥”,是极具高风险的一次特别的挑战。
面对“炮灰集中营”,能最终脱颖而出的都是英雄,至少可以肯定这些人在应试方面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面对绝大多数的“炮灰”者,也不能仅仅是一笑而过,应从中汲取前进的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探索自身的潜能,为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做好下一步准备,争取下一次就业的“赛马场”上不当“炮灰”。
此外,自身还应注重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进而作出更为理性、符合自己理想抱负及兴趣爱好的职业选择。虽然公务员收入相对稳定,医疗养老有保障之外,并不是人们想象之中那么好,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不高,在社会各阶层中充其量属中等收入,其收入的增长速度决比不上物价的飞涨,尤其是房价。因此,公务员并不像社会上传言的那像是“铁饭碗”、“皮饭碗”,其压力也不断扩大,要慎重、要理性。
持续的国考热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国考热该不该成为一种常态,其实不由笔者说了算。在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的“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的现实语境下,倒逼国考降温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另外,虽然“延迟退休”还没有定论,但就氛围来看,不是没有落地的可能。这些都构成了国考瘦身的起码因素。然而即便如此,扎堆死磕国考的人数还是出现爆棚。
挤独木桥的千军万马并非不理性,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述求。最难就业季的背景下,是谁都要抓住每个上岸的机会,当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难免成为巨大落差的录取率分母群。即便这样,还是要千万人吾往矣。
不管是“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悲壮青年,还是“考上公务员才能娶我女儿”的丈母娘,国考都已经深深的他们生命中扎根。然而国家需要这么大的报考热情吗?非也!对于不产生效益和生产力的公务员来说,他们最终的身份只是服务提供者。按照分配的原则,他们并不享有太多的红利,但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如此。
从报考职位就能看出点端倪。以往经验,最热门的就是税务、工商、海关等职位,今年报考情况又是如此。为何这些职位能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看职位属性上来看,似乎也没什么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但从职业效应、职业口碑来说,恐怕就更能反映问题,这些可都是肥缺!
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这跟思想高度没有任何关系,不仅考生如此,考生家长更是如此。以往暴露出来的“萝卜招聘”恐怕就是在这样的英雄所见略同下衍生的。人人都已经把国考当成必须试水的人生跳板,即便逼仄,也无怨无悔。
国考热该降温了,即便这样的呼声太过直接、太没技术含量,但还是要喊。这不仅仅是僧多粥少的问题,而是体制改革已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到淌入深水区的阶段。既得利益者即便他们的利益比灵魂还难触及,最终还是要被历史重新洗牌。在世界范围来看,公务员风光无限恐怕也只限于我国的风景独好,但事情还是有所变数,最近深圳把新录取公务员的养老金破冰就是如此。利好渐渐少了,那国考怕也是要理性了吧!
【启示与思考】
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优秀人才,最早大致追溯到隋朝的开科取士。隋朝统一中国后,曾一度实行原来的“九品中正制”。但是此时的世家大族已日趋没落,而寒门地主的势力则日益上升,“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大业元年(1605年)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在中国选举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始了,其开创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尽管以“考”选才的方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最主要体现在考核范围不全面,部分考试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不科学的现象,最终容易忽视综合素质的考量和权衡,不利于选拔合适的人才。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只要能够继续完善机制,考试还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保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因此,一年一度的“国考”有着其自身的必要性和公平公正性。
然而,每年国考都会出现有动辄就“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热门报考岗位。在考生自嘲是“炮灰”的同时,媒体也不厌其烦地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报道和宣传,继而引发了社会对“国考热”的大讨论,其中不免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但是在笔者看来,面对“国考热”,我们应该要理性看待,作为考生,也应做一个清醒的“赶考者”。
首先,要有良好的择业观。天生我材必有用,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哪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用知识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做出贡献。因此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考公务员这一条出路上,应该主动出击,迎接挑战,把心态摆正,把眼界放宽,理性看待公务员考试。在求职过程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才有可能摆脱就业难的局面,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
其二,要有合理的定位。公务员在外界的眼中是一种稳定、福利好、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职业。用鞋子论来说,公务员这个岗位是一双外表好看的“鞋”,但并非人人穿上都“合脚”。在面临择业的时候,要合理定位,应该更理性地考虑自身是否适合岗位,是否能在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如果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那将会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其三,要有正确的宗旨。公务员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必须勤政廉政,倘若把公务员看成权利和地位的象征,看成积累社会资本的砝码,态度的不端正,只会影响公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公务员,是以服务人民为职责的群体。考公务员,并不是为了过着安逸的生活,而是在明确自己所想所要所能承担责任的前提下所做的选择。
因此,“国考热”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当一个人能够认清自身优劣势,认清就业形势,坚定自己的信念时,才能做出最理智的选择,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8/7421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