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莫让公共场所洗手液成为“毒手液”
2013年10月29日 09:56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细菌超标600倍 公共场所免费洗手液可能越洗越脏
洗手液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清洁用品,许多公共场所都会免费提供洗手液,但是一说到免费,不免会有很多人担心洗手液的好坏。最近网传这些免费的洗手液不卫生,央视财经《是真的吗》节目曝光称,有的公共场所提供的洗手液细菌超标达600倍。记者采访专家了解到,用那种“非常脏”的洗手液洗手,不仅越洗越脏,甚至可能会对手上的创面产生脓感染,细菌很多的话,还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
央视实验
部分场所洗手液细菌超标600倍
网上有消息称公共场所提供的免费洗手液不卫生,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了解到,有关洗手液、细菌为关键字的相关内容近90万条。银川市民夏先生称自己用了餐厅洗手间里的洗手液,洗完后手开始发痒,又用清水洗了十多分钟,症状才好转。
究竟公共场所的洗手液会不会出现细菌超标的问题呢?央视记者去公共场所进行取样,在北京东直门的来福士商场,他们发现,洗手液已经超过了保质期两年之久。另外,又去了东方银座商场、西单肯德基餐厅、东来顺王府井店、全聚德王府井店、青年路眉州东坡酒楼等,对洗手液用无菌袋进行取样,然后放入低温冷藏箱中,一起送到中国检科院综合检验中心进行检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对于洗手液的规定中,洗手液的菌落总数应小于1000个每克。就这样,在一周以后,栏目组收到了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显示,西单肯德基餐厅、全聚德王府井店以及东来顺王府井店的洗手液细菌数量为每克小于10个,卫生状况良好。东方银座商场为每克1000个,勉强符合国家标准。过期超两年的东直门来福士商场洗手液细菌数量为每克1300,是国家标准的1.3倍,北京市青年路眉州东坡酒楼里的洗手液细菌数量为每克1900个,是国家标准的1.9倍。随后,记者对几家五星级酒店和影城的洗手液进行取样,发现洗手液细菌数量为每克小于10个。
看来,酒店和商场的洗手液都存在一定的细菌超标的情况。那么,其他地方怎样呢?央视财经记者还去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那里的洗手液挤出来的是白色泡沫状,与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经检测,首都国际机场的细菌数量为每克60万个,是国家标准的600倍。
危害
洗手液细菌超标进入血液可引发败血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主任技师李涛说,“用这样的洗手液洗手,会给很多致病性的细菌再次传播污染的机会。”而超标600倍是什么概念?李涛对记者说,那洗手液完全就是一个细菌的培养机了,非常脏。“如果用这么脏的洗手液洗手,轻的话会对手上的创面产生化脓感染,如果菌更多,手上创面更大,它会直接进入血液,尤其是绿脓菌和金葡菌要是进入血液的话,会产生败血症、菌血症、菌毒血症等,厉害的话还能引起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记者调查
南京很多地方洗手液也不安全
央视调查的北京公共场所的洗手液细菌超标问题令人担忧,那么南京情况如何呢?记者探访了新街口附近的餐饮公司、写字楼和商场的洗手间,发现这些地方洗手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问题。
在新街口一栋高层写字楼里,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卫生间里都摆放着瓶装的洗手液。但是装洗手液的瓶子的卫生状况却让人很不乐观。不仅瓶身上的字早已经模糊不清,几乎每个瓶子的瓶口处都有黑色的污渍。而与商场里瓶装的洗手液相比,透过瓶身,能看见这栋大楼里的洗手液呈现絮状,让人不禁怀疑洗手液的质量。记者找到大楼的物管询问洗手液的来源和更新情况。物管告诉记者:“各楼层的洗手液每周添加一次,就是把大桶装的洗手液装进小瓶子里。”当记者问到桶装洗手液会不会存在质量问题,该物管称:“是统一采购,有牌子和厂家,应该不会有问题。”不过对于灌装小瓶的卫生问题,该物管也承认,小瓶不太清理,确实比较脏。而在新街口的几家知名商场中,记者发现,洗手台上要么没有放置洗手液,要么同样采用大桶分灌的方式,而放洗手液的白色塑料大桶就放在厕所杂物间里,上面没有任何厂家信息和产品条码。而在一些餐饮店中,洗手台上污迹斑斑的洗手液的瓶子,让人很不放心。
特别提示
慎用公共场所洗手液
据了解,一些公共场所多是买那种便宜的,有的甚至将买来的便宜货倒进品牌瓶子中,以次充好。而记者从超市内从事洗手液销售的售货员处了解到,知名品牌洗手液一瓶要十几元,许多商家认为成本太高,往往会选择一些批发市场中价位较低的大桶装或袋装洗手液。而这些产品大都是不合格的。
公共场所洗手液咋成了“毒液”?
为什么一些公共场所提供的免费洗手液变了性质,从洗手液变成了“毒液”。原因很简单,一是洗手液的免费性质,商家为了降低经营成本,置来到公共场所的不特定人员安全和健康于不顾,而提供劣质洗手液,即便是提供合格的洗手液,也存在着清洁不及时不全面,导致污垢多、细菌滋生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单位监管力度不够,才使得免费洗手液堂而皇之的变成了“毒液”。
免费洗手液虽小,却折射商家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商家需要自觉,监管部门也要监管到位。虽然媒体对消费者做了善意的提醒,劝导消费者尽量不要使用公共场所的免费洗手液,但免费提供洗手液终将是一项公共服务的趋势,不能因此而否定。只有从商家、政府部门都应该时刻关注洗手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杜绝洗手液变“毒液”的尴尬。
质疑
洗手液可致败血症拷问公共安全
虽然洗手液供民众免费使用,但其也是有采购成本的,换言之,有公共财政来买单,那么,这样的劣质产品究竟从何而来?是厂家的产品不过关,还是有人拿了回扣,故意购买质低价廉的产品?
因此,只要对洗手液的来龙去脉进行顺藤摸瓜、刨根问底,即可找到症结所在。是洗手液本身的质量问题,质监部门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产品合格证是怎么发放的?是某些公职人员故意购买劣质产品,就有必要彻查其究竟吃了多少回扣?
水是有源的,债是有主的,由于此类洗手液大多投放于公共厕所等场所,所以很难界定谁应当承担应有的负责,因而政府必须指定一个负责日常监管的部门,严把质量准入关。总之,不能任由洗手液危害公共安全了。
吐槽
免费洗手液免不掉对社会应负责任
食品及各种商品,要求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才能合法上市交易经营,这是对产品质量本身负责也是对大众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安全负责,由各类商家企业提供给公共场所使用的免费物品,不但体现商家企业对于社会大众的一种回馈,更是对本企业形象的一个包装展示和宣传,免费使用的物品包括洗手液,虽不是商业行为却胜似商业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商业促销或为促销服务,即使免费也免不掉对社会应负的安全责任,退一步说,提供给社会大众的免费服务或免费商品,可以无效或无用,但绝不能伤害大众危害社会,否则,也应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法律制裁。
免费洗手液免不掉对社会的应负责任,各商家企业公共场所提供给社会大众免费使用的洗手液,质量优劣也确实不能表明其企业的管理问题,但确实折射出对社会大众负责的一种态度,更反映出我们一些商家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忽视细节的弊端,而能在世界各地站住脚跟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一些著名企业,恰恰是在被监管部门监管忽略的某些细节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其实,被监管部门忽略又让消费者从某些细节中感受企业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经营理念,才是真正取得消费者信赖的根本,但从央视节目这组数据中,让我们遗憾的看到包括首都国际机场在内的很多企业在细节方面的“失分”。
如何选购洗手液
要到正规商场购买,因其进货渠道比较稳定。
观察包装是否完好,包装瓶上字迹印刷是否清晰,泵头是否结实。
看标志是否齐全,如有无厂名、厂址等,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标准号。
注意内容物即洗手液本身,闻一闻有无发臭、刺鼻等异味。
提个醒
洗手液造成损害可索赔
假如消费者因使用这些不卫生的免费洗手液而造成人身伤害,那么谁该对此负责呢?律师表示,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利向经营者要求追偿的是医疗费用、误工费用和治疗期间的相关护理费。如果造成残疾的话,还应该追偿残疾补偿金、生活补助费以及被抚养人的生活费。严重到刑事犯罪的,还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启示与思考】
公共场所提供洗手液的本意是提醒、帮助公众保持手部卫生,从而确保身体健康。然而,当洗手液成为公共场所的一种摆设,只是为了证明存在,而不是要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洗手”作用时,变为“毒手液”也就不难理解了。
知名品牌洗手液一瓶要十几元,很多商家认为这成本太高,往往会选择一些批发市场中价位较低的大桶装或袋装洗手液,而这些洗手液往往是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洗手液是商家免费提供的,商家想控制成本无可厚非,但以提供假冒伪劣产品来节省支出,便是商家的不对了;省下几块钱,却带给消费者和公众巨大的健康隐患,这样的“毒手液”商家必须立即让它远离公众。对属于商家义务提供的,奉劝一句,若不愿多花几块钱放置符合标准的洗手液,还不如不放;对相关部门有规定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家就有责任提供合格、卫生的产品。在经营过程中商家若连这点小小的职责都做不到,那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也是要打问号的,最终遭遇用脚投票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何让“毒手液”远离我们?一要采购的商家自律,不贪图价格便宜而购买没有卫生保障的产品;二要销售的商家自律,把好进货关,抵制假冒伪劣的产品;三要相关部门监管有力,卫生防疫部门要对这些人员密集的商家和场所定期检查,工商行政部门则要对生产、销售“毒手液”的产家、商家及时查处;四是作为公众,我们要学会辨别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可能是没有卫生保障的,并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不放心的洗手液。
细节决定成败。一瓶小小的洗手液,反映的却是公共卫生和健康的大问题,希望所有的商家都能做好类似于提供洗手液这样的服务细节,莫让洗手液成为“毒手液”,莫让最简单的洗手也让公众有“杀菌不成把引细菌上身”的担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9/7423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