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公积金“钱荒”别荒芜了政府公信力

2013年10月29日 13:38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多地公积金闹钱荒 部分城市现“挤提”风潮

由于全国各大城市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住房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也呈快速增长状态,杭州、广州、青岛、北京、上海等地频现公积金贷款难,多个城市公积金出现缓贷甚至断贷的现象,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挤提”。一度巨额“沉睡”的公积金,缘何也闹起了“钱荒”?

公积金闹“钱荒”,买房、提取都犯难

“都3个月了,公积金贷款还没批下来!”奔波数月看房买房,眼看“安居梦”卡在贷款上,南京市民李小姐倍感焦虑。如果不能在30天内付完全款,她需要支付违约金,更糟糕的是,购房合同还可能被取消。

在上海,一家商业银行某支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该支行每个月能分到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都只有五六百万元,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客户的贷款需求。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士称,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归集住房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299亿元,但同期提取、住房贷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这三项支出的金额分别达到179亿元、334亿元、34亿元。

在江苏,泰州、苏州等多个地区已陆续收紧公积金贷款,或者是延长办理周期,一些地区的公积金出现了年度“赤字”。

“公积金也闹起了‘钱荒’?”类似的焦虑情绪引发了连锁反应。8月底,济南引发“挤提”风潮,最多时一天约有1500人涌向济南公积金大厅。

公积金告急,很多购房者只能转向商业贷款,并为之承受沉重的房贷负担。以上海夫妻双方公积金最高可贷款额度80万元计算,跟等额本息还款方式20年期的商业贷款相比,公积金贷款共少支付利息约22.2万元。

 

从“沉睡”到“偏紧”,为何受伤的总是“刚需”?

“辛辛苦苦交了七八年公积金,好容易攒到钱买个房子,要用的时候却告诉我公积金贷不出来,还要设置层层‘关卡’,增加贷款成本。”上海购房者柏先生的苦恼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事实上,公积金“荒”也只是今年以来的情况。前几年巨额公积金“沉睡”的烦恼仍历历在目。

有数据显示,2011—2012年,全国公积金年结余有四五千亿元,沉淀资金数额巨大。“取出来不够租房,存起来不够买房”,由于用途受限、提取困难,这笔巨款长期“沉睡”在银行的金库里。

“造成公积金‘沉睡’的原因是中低收入者是缴存公积金的主力,但他们对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较少。而楼市火爆导致刚需恐慌性购房,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量的公积金贷款需求,则显示为公积金‘入不敷出’。这一冷一热,正反映了现存公积金制度存贷不畅的弊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研究中心王树华说。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严荣等一些专家认为,公积金“沉睡”与吃紧并存归根结底在于难以全国统筹使用,造成楼市火爆的城市吃紧,而其他一些城市公积金沉睡。

苏州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建明表示,《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距上次修改已经有10余年时间,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行政执法手段缺失,队伍、细则、解释缺乏都影响了公积金制度的推行。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带动公积金净流出加快。今年1—6月,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存量住宅交易面积分别同比增长56%和126%,受此带动,上半年累计发放公积金个贷333.8亿元,同比增长115%。

“由于申请公积金贷款的大多是首次购房者,所以公积金‘贷难’首先伤害的就是刚需群体。”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说。

多地陆续收紧公积金贷款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士称,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归集住房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299亿元,但同期提取、住房贷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这三项支出的金额分别达到179亿元、334亿元、34亿元,支出合计几乎是收入的一倍。

在江苏,泰州、苏州等多个地区已陆续收紧公积金贷款,或者是延长办理周期,一些地区的公积金出现了年度“赤字”。

“公积金也闹起了‘钱荒’?”类似的焦虑情绪引发了连锁反应。8月底,济南引发“挤提”风潮,最多时一天约有1500人涌向济南公积金大厅。

楼市火爆带旺公积金净流出

事实上,公积金“荒”也只是今年以来的情况。有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全国公积金年结余约有四五千亿元,沉淀资金数额巨大。

“楼市火爆导致刚需恐慌性购房,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量的公积金贷款需求,则显示为公积金‘入不敷出’。这一冷一热,正反映了现存公积金制度存贷不畅的弊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研究中心王树华说。

 

【热议】

公积金“钱荒”背后是刚需购房“心慌”

近日有媒体报道,由于全国各大城市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住房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也呈快速增长状态,杭州、广州、青岛、上海等地频现公积金贷款难,多个城市公积金出现缓贷甚至断贷现象。一度巨额“沉睡”的公积金,竟也闹起“钱荒”。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在这项制度中,职工个人有缴存公积金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合理使用公积金的权利,这些权利中就包括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住房公积金受老百姓青睐,甚至是追捧,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公积金可以有效地帮购房者省钱。比如,以北京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80万元计算,同样是贷款20年,与使用商业贷款80万元相比,月供比商业贷款节省千余元,而贷款总利息将节省约25万元。目前一些地方的住房公积金告急,意味着很多购房者只能转向商业贷款,并因此承受更重的房贷负担。同时也意味着,这些购房者本应享受到的法定权利被剥夺了。

住房公积金为何会出现“钱荒”?有分析认为,公积金无法全国统筹使用,是造成目前“钱荒”的主要原因。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确实存在问题。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距上次修改已有十多年时间,一些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前的公积金制度缺乏全国性的统筹管理机制,各地公积金“资金池”分散管理,在造成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同时,也让各地公积金的使用状况冷热不均。数据显示,2011—2012年,全国公积金年结余有四五千亿元。这笔巨大的沉淀资金目前的结余状况还不得而知,但公积金在银行“沉睡”的现象肯定还是存在的。一边是“沉睡”,另一边却是“钱荒”,住房公积金制度确实需要根本性的完善。

但是,“公积金无法全国统筹使用”并不是问题的准确答案。这个制度性的缺陷,可以解释为何各地公积金的使用存在冷热不均,却无法解释,一些地方为什么会在此时发生“钱荒”。

首先,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公积金“钱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尽管房价居高不下,但居民的购房需求还是不断增长。多数一二线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的贷存比2011年就超过了70%,处于过高状态。最新数据显示,全国100个城市房价已连续16个月环比上涨,其中涨幅最快的还是一线大城市。16个月的连涨,是购房需求持续旺盛的反映。这种持续旺盛,也导致住房公积金缺口越来越大,最终在一些城市出现“钱荒”。今年6月末,东部某二线城市公积金个贷率达到95%以上,全面超越红色警戒位置,该城市公积金资金池基本枯竭。

其实,住房公积金“钱荒”,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无奈,甚至是无助的恐慌。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申请者是谁?在目前的调控政策下,其申请者大多都是首次购房者,也就是刚需购房群体。可以说,一些城市出现公积金“钱荒”,是购房刚需持续旺盛和刚需群体出现恐慌性购房两种效应叠加的结果。持续上涨的房价严重伤害了刚需群体的利益,公积金“钱荒”造成贷款难,又再次伤害了这一群体的利益,让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购房成本。

公积金“钱荒”问题短期内能否解决?答案是肯定的。为保障职工公积金贷款资金供应,目前一些城市公积金管理部门启动了公转商补息贷款业务,由银行及时发放商贷,利息差由公积金中心补贴给购房者。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应当鼓励和借鉴的。

房价不停涨,刚需要冷静,勿恐慌。政府以及住房公积金管理者也有责任积极作为,想办法解决“钱荒”问题,帮老百姓省钱。

公积金从“沉睡”到“吃紧”折射尴尬利益格局

尽管从过去的一度“沉睡”,到如今在一些城市遭遇“吃紧”,公积金遭遇“逆袭”,多少该有些受宠若惊,不过,既然钱最终是用来花的,即便是暂时的储蓄,也是为了未来的花销,在这一属性上,公积金当然也绝不例外。事实上,之所以此前一度“沉睡”,没准不过是在蓄势待发罢了。毕竟,买房这事儿,即便是首付,也不是瞬间就能凑齐攒够的,但暂时的按兵不动,并不代表就要长期沉淀。无论是现实中的刚需性购房,抑或是改善型换房,甚至是投资性买房,暂时“沉睡”的公积金,也都是为了日后满足各种需求的买房。从这个角度来看,公积金存取形势的这一逆转,按说也没必要觉得意外。相比“吃紧”,公积金若是长期“沉睡”,其实才名不副实和令人费解。

 

事实上,买房作为公积金为数不多的使用渠道之一,在公积金池子蓄积过满之后,必然要通过“买房”的方式泄出,这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必然结果。不仅如此,此前有关公积金的争议,认为公积金的“沉睡”暴露出公积金制度的“劫贫济富”,即绝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虽然缴纳公积金,但却无力贷款买房,这一群体的公积金只能沉睡甚至低息贷款给中高收入者。如此看来,此番公积金遭遇“吃紧”,至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公积金制度的福利,这一情形,倒是或多或少可以消解上述质疑与担忧。

不过,公积金遭遇“吃紧”,究竟是否刚需从中得益受惠,显然并不能过于乐观。真实的情形是,之所以当下各大城市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刚需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大的推手恐怕仍然来自房价上涨的驱动与压力,近期一些城市房价的“跳涨”,以及地王的频现,民众对于未来房价继续上扬的担忧与恐惧,恐怕才是此时楼市交易火爆的最大诱因。而房价的高企,公积金贷款额度的放松,面对突如其来的购房潮,一度“沉睡”的巨资也遭遇“吃紧”,倒是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楼市的隐忧。

不仅如此,公积金制度本身,其实也一定程度促成了这一局面。对于许多公积金缴纳者而言,不买房便取不出,想取出只能买房,面对房价上涨的强势预期,不赶紧把只有较低利率的公积金投入楼市,倒是相当不明智。公积金遭遇的“吃紧”,恐怕有不少未必是真的想买房,而只是想套出公积金而已。这样的买房原因和购房冲动,在精明之余同样在加剧着隐忧。至于那些因为“钱荒”而抱怨公积金贷款难的刚需们,能承受得起当下的房价,其实仍然算得上是实力派,那些缴了公积金,却仍然够不着当下房价的,则依然只有“济富”的份。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公积金制度的出口依旧逼仄狭窄,无论是“沉睡”还是“吃紧”,其实都难改背后的利益格局。

住房公积金挪用与沉睡并存 需强监管并盘活

近日,关于住房公积金告急的消息日嚣尘上。10月13日和14日两天之内,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公积金管理部门集中辟谣称:“公积金额度充足,并不存在贷款难、提取难的问题。”随后,从杭州、南京、武汉等热点城市,到西安、郑州、济南等中等城市,甚至从未传出过“额度紧张”的小城市漳州、通辽等地的地方公积金管理部门也纷纷表态“公积金余额充足”。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表示,众多城市一致对外宣布当地公积金不存在额度紧张的问题,反而让人感觉“此地无银三百两”。公积金对地方政府而言潜在收益很大,传言公积金紧张,造成人们疯狂提取公积金势必对地方政府造成不利影响。更何况还有大量的公积金已经被挪用建设保障房。

根据住建部对各地公积金归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国范围的抽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确实存在公金额度紧张的局面。公积金额度紧张,一方面因为“金九银十”人们购房意愿强烈,购房刚需一族积极提取公积金用来买房;另一方面,部分地方用公积金来建设保障房,虽然有国家政策许可,但是部分地区公积金用于建设保障房的比例高达92%,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50%的比例。

住房公积金的根本用途在于解决人们买房难的问题,个人、企业、国家共同承担一定的费用,降低人们买房的压力。但是住房公积金不仅没有很好的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饱受诟病。住房公积金被指“劫贫济富”、“劫贫济贫”,非法套取公积金的现象经常出现。同时住房公积金投资渠道少,大部分处在“沉睡”状态,或者被用于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的保障房,缴纳者的权益很难保障。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指出,住房公积金当前已经积累到一定的额度,数额庞大,但是资金使用效率、投资效率不高,同时存在监管漏洞,潜在风险较大。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监管力度,提升其投融资功能十分必要。针对公积金存在的弊端,应该完善公积金缴存制度,“限高保低”,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对非法套取公积金行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启示与思考】

从“沉睡”到“挤提”,对于公众而言,拥有太多太多的信息盲区。每一位想用住房公积金的市民都想得到这样几个问题的答案:住房公积金到底有没有闹“钱荒”?如果真存在“钱荒”现象,用于刚需买房的占多少比例?有没有挪用住房公积金的现象和可能?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必须要回答清下面两个问题。

一者,部分地方政府,是否将公积金挪作他用。地方政府挪用住房公积金,并非稀奇事。早在2009年,住建部、财政部等7部委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将公积金挪作他用的一个通道。而事实上,此通道一旦打开,一些省市并不会只局限于保障性住房的修建上,还将公积金用于铁路、公路等基建投资。那么,对于闹“钱荒”的地方而言,是不是政府挪用了公积金,应该对公众有个合理的解释。

二者,楼市升温,全国各大城市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这些现象到底对住房公积金的“钱荒”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多地房地产市场成量价齐升的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1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7%。北京上半年新房成交更是高达4.5万套,创近4年同期新高。急剧膨胀的购房需求导致今年以来个人购房贷款快速增长。但实际上,众所周知的是,“限购”盛行,房价高得离谱,想做房奴都难,不消说无资格买房,而有资格买房者也包括相当一大批是在利用商贷。因此,楼市升温到底给公积金以多大影响,还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

公积金的管理,关乎百姓福祉,关乎政府公信力。因此,有必要担心的是,公积金“钱荒”别荒芜了政府公信力。常识必须要重申,住房公积金,属于市民的个人财产,每位市民对之拥有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利。任何人、任何部门包括政府部门,都没有权力去挪用老百姓的个人财产用作其他。否则就是在违法。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众多商业银行,只是代管公民这份私人财产的一个服务性机构,它的作用不能仅仅限于办理手续,更主要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当好这个“管家”,必要的时候,还要对积金运行现状做出负责任的说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9/7424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