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自贸区建设或成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突破口
2013年10月30日 08:53
由于地缘关系,东北亚各国本着开放的合作姿态,经济合作形势不断向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不过,由于历史等复杂背景,区域合作还面临经济、交通、平台三大困境。专家建议在务实推进合作中,寻求各国间建立对话与经济一体化机制,探索自贸区建设的具体路径。
东北亚经贸合作姿态开放
东北亚区域各国近几年来经贸合作形势加强。不久前在吉林闭幕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据东北亚博览会执委会主任,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陈伟根介绍,本届博览会对外商品贸易成交额达84117.2万美元,比上届增长10.3%;国内贸易成交额224931.7万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8.5%。
旺盛的贸易与东北亚各国良好的经济形势有直接关系。在2012年,东北亚国家经济增长率超过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GDP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23%。去年,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达到14.3万亿美元,约占到全球的20%,占到亚洲的70%。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祁怀高认为,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经济继续保持恢复增长势头,尤其是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四国间贸易和投资增长反映了该区域各国之间日益加深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
在合作平台建设方面,东北亚地方政府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刚刚在长春举行,来自东北亚各国6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商务部副部长俞建华说,此次会议标志着东北亚地方合作机制的实质性启动。
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杰尼索夫·安德烈·伊万诺维奇表示,组建东北亚地方政府合作委员会的决定是非常及时的,希望这一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区域合作的迫切问题,包括实施合作项目,完善跨境基础设施,简化海关和签证手续。
今年3月,中国、日本、韩国代表在韩国首都首尔启动了自由贸易协定第一轮谈判;7月份,中日韩自贸协定第二轮谈判在中国上海举行;同时,中、日、韩三方商定将在年底在日本举行第三轮谈判。三国经济总规模在全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一旦自贸区建成,将建成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对于改善各自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祁怀高预测,在未来5到10年内,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磋商有可能取得重要进展。但他也认为,短时间内还难以建立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包括绝大多数东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体系,全面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任重道远。
(图为东北亚博览会资料图片)
三重困境成经贸合作主要瓶颈
在东北亚各国合作前景看好的同时,六国在经济领域仍面临着三重困境:
第一是经济困境。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额431.8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中国对日本进出口额为1469.2亿美元,同比下降9.3%。东北亚经贸合作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中、俄、日、韩位于东北亚区域内部分大都为各自欠发达地区,而蒙古和朝鲜自身经济水平更是有限,区域经济合作一直难以提速。“区域内经济强国的经济重心和战略重点不在本地区,再加之朝、蒙经济实力不足,目前来看东北亚区域尚未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形式和机制,发展难度不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周伟萍说。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所长李章奎在长春表示,开发东北亚地区需要庞大的资金,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就需要投入629亿美元。“资金是导致区域开发不顺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社会提出了设置东北亚开发银行和东北亚地区开发银行的议题,但仅仅是议题和协商而已,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第二是交通困境。虽然目前东北亚区域通道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具备,已经有了连接中国东北陆路的“中蒙国际贸易通道”,连接中俄陆海联运航线的“中俄交通走廊”,以及“环日本海港口-腹地”交通系统等,但国际通道的衔接并不顺畅,内蒙古、朝鲜等省份的国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蒙古国苏赫巴特省省长顾问、代理副省长鲍德·苏科巴塔说,这一省份连接首都乌兰巴托市-西乌尔特市的硬化路面公路,在今年底才能投入使用。
同时,各国不同的入境手续、签证制度、车辆准入等各类繁琐要求使得通道发展进步缓慢。韩国束草经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扎鲁比诺至珲春的汽车渡轮线运营者、瑞典斯捷纳集团公司代表许万哲说,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和中国珲春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不在公共节假日开放,游客及货物无法入境,且入境文件材料繁琐,而且航线的陆路运输费用十分高昂。
第三是平台困境。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东北亚中心区域设立了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是区域内较早的共同发展平台。方案原计划投资数百亿美元,由跨国管理机构来管理和经营一个大型的中、俄、朝三边开发区,但在1995年合作正式签署后即陷入僵局。在2005年,这一项目变为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将其区域从原来的中朝俄三国边境区域扩大到了韩国的东海沿岸及蒙古东部地区,日本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但大图们江开发项目的推动力仍然不足,区域内并没有以此为平台开展良好合作。”李章奎说。
(2013年3月26日,为期三天的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在首尔举行。图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俞建华(左)、日本代表团首席代表官鹤冈公二(右)以及韩国首席代表崔京林合影。)
宏观微观统筹务实推进合作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门洪华、张蕴岭、李章奎等专家建议,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应从宏观统筹、具体突破、围观切入三个层面入手:
一是整体规划推动东北亚地区合作。迄今为止,整个东北亚地区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考虑到各国差别,在合作框架和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循序渐进,采取自愿和选择参加的方式,最先应做两方面努力:首先是发展由所有东北亚国家参加的高层对话与合作机制,其次是深化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机制,加强地区的务实合作。
在构建所有东北亚国家参加的对话与合作框架方面,可借鉴东盟经验,发展“3+3”对话,先从部长级对话开始,而后视条件提升对话层次,建立东北亚峰会机制;在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方面,可将推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地区基础设施网,深化次区域合作作为重点。
二是以加强中日韩合作为突破口,率先推动自贸区建设。张蕴岭说,由于制度化构建薄弱,导致声明多、实际行动少。三国需通过提升一体化水平,促进投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重构,自贸区建设是一条有效途径。
从国际经验看,自贸区会对具有较低比较优势和高关税税率的部门冲击较大,在实践过程中应分步、分类地循序渐进推进,经过5到8年的时间,最终实现高水平市场开放格局。
三是在整体合作机制建立前,率先从微观入手增进共识。专家建议,在自贸区落到实处前,微观领域可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网,尽快落实三国已经同意建设的循环经济中心,推动建立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物流网络,制定便利化交通规则等。
据了解,韩国产业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日本瑞惠银行间已开始就设立“东北亚开发金融协议体”问题进行协商。(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30/7425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