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上海:倡导一种素朴之风
2013年11月06日 09:18最近一段时间,限酒令、限娱令、限宴令等等密集出台,这些限令的对象、内容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共同的指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反对骄奢淫逸,重提艰苦质朴的风气。
围绕经济这个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合理适度的物质享受和休闲娱乐。它们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但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消费都要合理有度。如果“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吃喝宴请屡禁不止;如果打开电视,不是喧哗的娱乐综艺,就是恶搞的影视剧情,放任这种物质上的挥霍浪费、精神上的娱乐至死,骄奢淫逸的风气就会滋生蔓延。骄奢淫逸流风所至,表面上看似富裕繁华,实际上为害甚烈。它腐蚀斗志、败坏精神、毒化道德,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失去健康的社会环境。
过度享乐的巨大腐蚀力,其“毁家亡国”的恶果,在中外历史上不乏前车之鉴。中国有句古语“富不过三代”,富裕家庭的家道往往难以持久。如果只有财富的传承,而没有精神的传承,雄厚的财富没有强大的精神相匹配,这样的富裕人家往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家庭如此,王朝亦然。历史上不少封建王朝都走过类似的轨迹,最先几代统治者励精图治,社会充满积极进取的风气。可一旦国力强盛、财力丰裕,贪图享乐的风气就弥漫朝野,甚至夸财斗富、骄奢淫逸,对财富的挥霍浪费无所不用其极。奢靡之风腐蚀之下,为政者不思治国,从业者难言乐业,最终纲纪废弛、道德败坏,社会生产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倒退。由经,封建王朝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
享乐主义的腐蚀性,即使在西方文明中也引起了警惕。新教伦理就把最大限度的节俭,甚至禁欲主义上升为宗教意义。它一方面鼓励人们创造积累财富,另一方面严厉抵制一切享乐,将骄奢淫逸视为有罪。这客观上使西方社会在创富的初始阶段,得以免受享乐主义的腐蚀。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享乐主义日益难以遏制,物质财富最终从“轻飘飘的斗篷”,变成了“钢铁般的牢笼”,物欲横流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
中外历史上治国持家的经验教训,都带给我们足够的启示。限酒令、限宴令、限娱令,种种限令背后的深意,远远超出吃饭喝酒、唱歌跳舞的层次,而是事关国家的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6/742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