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家长哭求补课折射应试教育之弊

2013年10月31日 14:3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成都小学宣布取消补课家长联名按手印求恢复

家长们要求学校为6年级的学生在4点半的放学时间后再多加一些补习时间。为此,学生家长们自愿向学校交了400元的补课费。“补课费”交了不到一个星期,学校召集家长们开会,宣布不补课,并退回家长们的400元钱。

学生失望

该班6年级的学生雯雯(化名)告诉记者,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今年不补课时,班上的同学“都”很失望,“都在问老师为什么?”

雯雯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希望通过补课来提升自己的成绩。“我在班上成绩中等偏上,但我想考金堂中学,现在这个成绩不一定能考上,我也希望补点课。”

另一名同学琳琳(化名)告诉记者,即使学校不补课,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同学也会考虑请家教,或在培训班补课。琳琳说,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这似乎不公平。他们“每天都在不断进步。我们没补的,可能就会落后”。

家长哭了

文女士说,会上,家长们联名要求补课,数十名家长在联名书上按了手印,仍遭拒绝后,“大部分家长当场表示不满……有的甚至当场就急得哭了。”

也有学生乐意

当然,班上也有同学支持不补课,就像一个孩子所说:“小学就这样补课的话,以后初中高中该怎么补?”

 

回应:规定要求学校不能违规补课

10月20日下午,记者致电该班班主任汪老师,汪老师称,学校不补课是严格按规定办事。“教育局有规定不能补课,我们也不能补。”

随后,记者来到金堂县教育局,该局一名负责人称,教育系统对学校有偿补课有严格规定,严禁违规补课。“我们也是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

“家长们的心情我理解,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何不多给娃娃一点成长空间?”这名负责人说。

谁逼着家长哭求补课?

在教育部刚刚对小学生减负版“国十条”征询意见的背景下,家长、学生对补课“难舍难分”到一掬眼泪的地步,这可能要令足不出户的专家学者大跌眼镜了。尽管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望“多给娃娃点成长空间”,但在家长或学生眼里,可能小升初的成绩比“成长空间”更为实惠。这就像素质教育与高考成绩一旦对垒起来,恐怕更多人还是倾向后者一样。这不是市侩选择,而是复杂情境下的生存焦虑。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里写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家长联名求补课,甚至连小学生都希望被补课,这显然不能视为简单的群体癫狂,作为理性的人,这样的选择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性价比的考虑。

一者,一个学校不补课,不代表所有学校不补课;城里学校不补课,不代表乡下学校不补课;集中起来不补课,不代表分散下去不补课……在教育偷跑已经成为明规则的当下,谁恪守规则,反而“很傻很天真”,家长怎会甘心眼睁睁让孩子输在补课这回事上呢?

二者,就算所有学校都信守不补课的诺言,但还是架不住商业补课机构的搅局,且不说市场上的补课行情已经令家长大呼吃不消,就算从补课效果上看,显然天天跟孩子在一起的科任老师更懂得有的放矢。一句话,400块钱一个学期的补课费,不仅价廉物美,更让家长放心。如果禁绝了校内的廉价补课,在家长的成绩焦虑无法缓释的情况下,不过是为校外补课提供了更多“刚需”罢了。

地方教育部门向补课说“不”,这自然是权力作为的好事。但如何保证教育规定的效率与常态,以及让孩子的“成长空间”兑现为人生博弈的硬通货,这显然又不是地方教育部门能做得了主的。这样的纠结,恰恰是中小学减负的尴尬现状:不减负,学生的书包受不了;当真减负了,校内负担校外补,家长的荷包更受不了,反而还会导致更多乱象,揪心又操心。家长宁可选择校内补课,不过是“次坏选择”罢了。

症结究竟在何处?说到底,升学评价体系的“牌坊”岿然不动,应试教育就不会停歇,逼着学校、学生与家长唱素质教育的大戏,谁当真,谁就当真要输了这一局。如此语境下,只是叫喊学生、家长“淡定”,有用吗?

 

家长要求学校补课折射应试教育之弊

在学校补课屡见不鲜今天,学校和老师补课是正常的,学校不补课反倒是不正常的。本次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事情虽然看着好笑,但背后的话题却很沉重。有些网友觉得家长是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只求分数,不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些大道理确实没错,但在以分数决定孩子升学发展的今天,这样正确的说教却显得苍白无力。

相信很多孩子的家长不是不知道要求学校给孩子补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一定是好事,也与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但是为何学校、家长包括一些学生对补课乐此不疲?除去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因素的考量,补课对于老师来说,劳神费力落埋怨,还有被处罚的危险;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劳神伤财费脑筋,还不一定有效果。既然都不是什么好事,为何大家还甘愿做这个彼此都不“乐意”的事,老师和家长们不知道素质教育优于分数的比拼?并不尽然,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很骨感,整个应试教育体系摆在那里,谁能免俗。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老师班级的升学率高就是好老师,就能晋升职称,获得重用;学生能考出好的分数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入好的学校就读,就有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发展机会。

家长要求学校补课看似无理无知,其实是被应试教育体制逼迫之下的无奈与悲怆。谁不知道孩子补课辛苦,但是别的孩子都补课了,自己的孩子不补,恐怕睡觉都不踏实,在孩子的前途面前,谁敢大意?

为了治理学校补课,国家曾经出台过不少规定、禁令,但为何总是“铩羽而归”,收效甚微?应试教育体制不改,主要以“分数”为考评机制的指挥棒高悬在那里,却要求下面的学校老师遵守规矩,搞所谓的素质教育,可能吗?!

家长要求学校补课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只要应试教育体制不改,相信就算学校不补课,家长们也会想其他的办法,或者找家教,或到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寻求“支援”。

应对课堂之外的补课困局,对于学校、家长们来说要正确认识补课的作用,补课过多,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并不一定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该反思和改革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给“分数”松绑,给考试松绑,让素质教育真正能够回归它的本义,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家长求补课,更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补课,目的是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家长们为什么就不理解,不领情呢?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一是怕孩子因不补课而输在起跑线上,二还是认可“时间加汗水”的学习方式,三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大家的孩子都在补课,都在上辅导班、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不上,心里就会不踏实。为什么就没有人反问一下自己:补课让孩子们究竟学到了什么?无端地剥夺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到底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家长们是时候更新观念,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这完全可以理解。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们应该也给自己“补补课”,不然就落伍了。其实,孩子的学习真要进步关键还得靠自己,自己从内心深处知道该努力了,或者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才真正地起作用,任何的外力都只是表象。试想,一边补着课,一边埋怨的孩子会有什么进步?即便不埋怨,也只是随大流,混日子,赶鸭子上架,多半没有实质效果。家长们好像出钱了,把孩子送去补课,或放进了补习班,自己就尽到了义务,也便心安理得了。这种心理,其实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家长们如果真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就请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如果孩子有时间,就带孩子们做做实践活动,或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适当发展一些特长,或看看有益的课外书籍,或加强一下体育锻炼,都比去补课要好得多。不要老把孩子们“绑”在功课上,功课的学习在学校的时间就远远够了。

现在的家长们也应该加强学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新观念,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减负,还孩子快乐童年的问题。家长集体要求补课,不是件好事,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多加强引导,让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补课是加重孩子负担,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家校联合,才能扼住“补课风”。

更需关注“求补课”背后的“真诉求”

小学补课,可以说一直以来都饱受诟病,既然如此,取消补课,本该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儿。不过,现实的情形是却出乎意料。如果说从家长的立场出发,担心日后孩子的升学竞争力,“求补课未成”的家长当场“急哭了”,还多少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连学生都对取消补课“很失望”,实在是不合常情,令人费解。

事实上,“补课”遭诟病,“取消补课”却又遭来激烈反对,“求补课”的诉求更是不绝于耳。补还是不补,的确成了莎士比亚式的两难抉择。而这一情形其实也绝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不少地区在学校取消补课的大势难以逆转之后,各种“补课”的替补形式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场。不再纠结于“求补课”这一根绳子的家长们,也渐渐将焦点和重心转移到“去哪儿补”。

不难看出,“取消补课”的后果,只是催生了一个更红火的“补课培训市场”,对于家长而言,从学校补课转向市场化补课,不仅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恐怕也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原本孩子只需呆在学校便一切搞定,如今还要不断转换场地,其中的接来送往,无不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和麻烦。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既然孩子在学校补课既省钱又省事儿,家长们联名“求补课”,未遂之后“急哭了”,也就不难理解。

至于学生为何对“取消补课”也表示很失望,看似不合常情,实则却存在即合理。孩子们显然不会天生爱补课,但学校取消补课,其实绝不意味着学生们将从此跳出“补课”的苦海。相反,无论是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是更加名目繁多而负担沉重的市场化补课,对于学生们而言,其实不啻于“才出狼窝,又入虎穴”,相比“取消补课”之后反而压力更大,自由时间更少,学生们青睐前者,也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取消补课”之后陷入的窘境,很大程度上也是自找的,谁让家长们非去补课不可呢?正如一位教育局负责人所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何不多给娃娃一点成长空间?”。这话固然不错,但却多少也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且不说“取消补课”并未改变应试教育与升学竞争的本质,即便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小学4点半放学,对于绝大多数在职家长而言,恐怕连接孩子都成问题,放学后到接孩子的这段时间,自然需要为孩子找个去处,原本还可以在相对放心的学校度过,“取消补课”之后去哪儿,也就注定会成为新课题,“小饭桌”与“校外补课班”的繁荣,又何尝不是“取消补课”转嫁给家长们的负担呢?

相形之下,国外的学校,的确不存在补课现象,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下午完全没课,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就此“放羊”,每天下午学校都有各种别开生面活动,学生们可以自发参加并自办兴趣小组,尽管这背后的确存在教育体制的差异,但究竟该如何“取消补课”,显然更需倾听公众的诉求。而相比只是形式上的取消,甚至从校内转向校外,倒是不妨借鉴他山之石。

 

【启示与思考】

这几年给学生“减负”的呼声一直“长盛无绝衰”,可是真的减负了,照理应该是学生家长皆大欢喜,可是事实上,家长却哭了,有的学生也不干了,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表里不一的结果,是因为所谓的减负,只不过是一个大家的美好愿望而已,说句实在话,学生家长想“减负”的心理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水分的,但是高考难度、制度不真正地“减负”,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地减负的。

参加高考是每一个学子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可是,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不想输在人生的“选拔赛”上,那只好拼命学习,你看那些经久不衰、如雨后春笋般的文化课补习班,就能看到这种需求和热度了。

家长哭,哭在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参加补课,就要被有条件请家庭教师、进课后班补习的学生落下而考不进重点学校;哭在自己没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哭在学校只认“规定”而不认家长的“心情”。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以及对由于自己经济状况的限制而导致孩子错失接受更高级的教育机会的无奈之情。

为了孩子在关键时刻取得好成绩,除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外,家长开始拼孩子的课余时间,看着别人的孩子在“补习”,不管自己的孩子成绩如何,反正需不需要都加入了“补课”大军。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补课,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和反映速度就相对快一些,从而使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导致没有补课的孩子出现“水土不服”,反此种种,也让我们领会到了“不得不补”的尴尬。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的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之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句话颇值得中国的教育者们深思。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中小学减负非一纸规定、一项措施就能收立竿见影之功。中小学减负需要找准症结,让家长、社会看到值得期待的前景和较为确定的效果,而不是出台应付性、卸责性的措施。这样,才能获得全社会的支持与信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31/7430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