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莫让“隧道”成“睡道”
2013年11月01日 09:52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南京1条隧道贯通8年未通车 多个部门称不知情
近日,南京市民徐先生反映,紧挨南京地铁二号线金马路站有一条全长近500多米的汽车隧道,名叫“凯旋路隧道”建成多年却一直未通车,如今隧道里被搭起板房住上了人,这让徐先生颇感好奇。10月20日,记者实地探访证实隧道住人的情况确实存在。记者了解到,此隧道2005年建成但至今未通车,而隧道中的住户自称是看守隧道的人。
神奇隧道里面住人家,还养了狗和鸡
“里面居然有人住,还养了狗和鸡,宽阔的隧道内停着电动车,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这什么情况?”10月20日上午,徐先生驾车到位于南京马群附近的国际赛马场办事,看到了一个已经建成的却被铁栅栏封住的隧道。更让他好奇的是,他上网检索发现,这个名叫“凯旋路隧道”的工程其实2005年就建成了。建成多时,为何不给车走反而让人住进去了呢?
接到报料后,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凯旋路在南京国际赛马场西门门前,坐地铁在二号线金马路站下,往东步行五分钟就能看到凯旋路隧道。加引道隧道总长近500米,南北走向。隧道内道路很新,行道树长势也不错,但南北入口都已被铁丝网封起,北侧入口的铁丝网可拉开,一位女子带着孩子在隧道内玩耍。马路上,水桶、桌子、餐具、晾衣架等生活用品摆放得到处都是,不远处有一套面积近70平方米的单层板房,接了电线还装了空调。记者上前询问,对方不予理睬带着孩子回屋并关上了门。记者看到,隧道内部有些昏暗,除了一些生活垃圾没其他东西,从外表看,隧道已建成。在隧道另一侧也有一处板房,有人居住的痕迹,但记者敲门始终无人应答。
惊奇贯通8年了,隧道就是不通车
记者在现场等了一个小时,一位男子骑着电动车来到隧道。男子自称姓王,隧道内的两人是他的老伴和孙子。王先生说,他是经当地相关部门同意住进隧道的,住在隧道,每个月他和老伴每人可领1120元钱。“我们这的领导还会定期来隧道察看的,每天晚上派出所也会来隧道察看,但只是在隧道上方绕行后就走了。”王先生说,隧道里共住了4个人,还有一户人家是他的弟弟。王先生告诉记者,凯旋路隧道建成之后就一直未通车,2005年他便住进了隧道负责“照看”隧道,防止隧道内硬件设施被破坏,至今他已住了8年了。至于是哪个部门请他“坚守”隧道的?隧道为何不通车?这些问题王先生拒不透露,而且记者问完这些问题后,他便非常警觉地关上铁丝网并请记者离开隧道。
好奇为何不通车,多个部门称不知情
记者百度检索“凯旋路隧道”,相关信息不多,在一份《凯旋路某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短文中看到一段关于隧道的介绍“××坝马术场外道路隧道工程位于凯旋路中央。隧道全长506m。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车荷标准为城-A级,设计车速为50km/h。”
记者随后拨打了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热线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自称是财务部工作人员。“凯旋路我都没听说过,更别说是隧道了,我们区好像没有这条隧道。”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关于隧道为何不通车,区政府估计没人知道,也拒绝透露其他办公室号码。“隧道建成为什么不通车这要问交警。”对方说。
交警七大队大队指挥室的杜女士告诉记者,隧道2005年建成后从未通过车,也从未与他们大队交接过,隧道其他情况他们一概不知。而马群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负责巡逻的同志仅仅负责定期巡逻,隧道为何不通他们不清楚。记者随后试图与马群街道取得联系,但截至记者发稿仍未找到了解此事的工作人员,至于隧道为何建成了迟迟不通车,是质量出现问题还是另有原因,扬子晚报记者将继续关注。
第一追问:隧道建成8年未通车,都"不知情"?
建成一个全长近一里路的大型隧道,耗费的资金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如今隧道建成多年竟然不通车,这是何等的浪费?
隧道被长期闲置不用,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原规划中整条道路启用日期还早,或因规划调整而弃用了该隧道及其后的路段,还可能是该隧道质量或者指标不合格而无法投入使用……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隧道“神秘闲置”的理由。
其实,规模庞大的隧道工程不是“天外来客”,岂能人不知鬼不觉地悄悄落地潜伏?隧道不是一颗棋子,可以跳跃性地摆放于任何位置,必然有路网勾画着它的存在坐标。作为道路构成的一个环节,隧道的前后必然都有路段相连接,多个部门怎么争相表示“不知情”?
其实,摸清隧道建设单位的身份并非难事,道路所在地的栖霞区政府应该知情,当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交通部门必然更加清楚。一些部门选择沉默,恐怕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推托之词。
“被遗忘”的隧道,犹如责任部门失职的烙印留在城市之间,见证着巨额经济损失的白白流淌,见证着失职部门的过失和冷漠。而这个工程“弃儿”的养成,绝不只是一个部门的责任。
事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知情者的“保持沉默”,就是对国家和公众的作恶。当下,不仅要追问隧道建成多年未通车的真正原因,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还要查处相关单位“知情不报”、“知情不举”的推诿和冷漠。
“问题隧道”八年未通车的未竟之问
所谓的修建公路设施、修建公路隧道是为了方便民众出行,缓解交通压力的民生工程。但是一条全长500多米的汽车隧道为何修建多年却一直没有通车,反而请来临时工搭建板房来看守隧道。“问题隧道”停摆八年,当地政府知不知情,不通车的隐情为何竟成了“未竟之问”。
据报道称,为了调查了解这段汽车隧道的身世之谜,记者查找检索出一份《凯旋路某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证实了该隧道系该区双向四车道隧道公路。记者接着拨打了该区政府工作人员,这名工作人员声称自己不知道该区有凯旋路这一段隧道。而后拒绝向记者透露其他办公室号码的要求,让记者找交警大队问问情况。随后记者找到交通大队证实隧道2005年建成后,没有与大队交接,他们也不是很清楚隧道为何修而不通。
为何这一段隧道公路停摆多年竟未通车,这不能让其想到其中是不是存在猫腻行为了。而向政府部门求证这条隧道公路不通车的相关信息,却是以“一问三不知”,毫不知情的态度搪塞敷衍记者找别的部门了解情况。而对这一段公路政府究竟知不知情了,到底是政府疏忽民生工程检查的“失察”之责造成项目搁浅,还是匆匆上马,却又盲目下马不符合交通线路“半拉子”工程了。
该事件暴露出不仅是政府监督失察之责,还反映出了公共财政支出浪费严重。一方面政府为了政绩利益,不顾城市规划和交通线路布局,盲目上马项目,却不知资金量过于庞大,造成项目“胎死腹中”,另一方面财政审批疏于监管,过于宽松,投资公路建设必然属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额必然较大,当然肯定会形成财政账目。但是过去8年之久,竟然没有发现财政亏损情况,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暴露问题就应该解决问题,当“问题隧道”被曝光后就应该着手开始调查,调查该隧道公路为何修而不通,造成工程盲目下马的症结是何原因了。而关于政府监管“失察”之责和财政审批问题,则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自查自改,严查该工程项目负责的官员责任,改正回复公众总是以“不知情”搪塞遮掩的不作为行为。更要严查财政审批监管问题,防微杜渐,严格项目审批权,不致项目“呆账”、坏账”,用好纳税人的钱在民生工作项目上。
隧道贯通8年未通车 隧道僵化还是头脑僵化?
花巨资修汽车隧道,并且与地铁二号线紧相邻,建成多年后未通车,记者走访多个政府部门都称不知情,在当今形势下还出现这样的怪事,这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理念呢?钱花了,隧道也修成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建成后没人过问了呢?是质量问题,还是另有隐情呢?总之,政府部门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群众一问。
在这个事件中,要说多个部门不知情感觉很冤枉当地政府部门,毕竟隧道内有人居住进来了,并且是相关部门让其入住看守隧道的,如果说隧道当初建成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及时通车也说得过去,可是这隧道从修成到今天已经8年了,8年时间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居然让修通的隧道成了摆设,成了半拉子工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这样的工作责任,怎么不让我们群众质疑,还有就是多个政府部门说不知道这事,根本就是对政府的工作不负责。
隧道已经修成了,已经等了8年了,这8年荒芜得不仅仅是隧道,更应该是当地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如果说这修成的隧道还没有理由,还要一直等下去,让公共设施成为摆设,当地政府部门还说不知情,那相关部门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了,没有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识,更谈不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了。
鸡在跑,狗在叫,当公共设施因某些部门不作为改变了性质的时候,我们政府部门的承诺又应该如何实现呢?希望这个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南京当地政府部门对于隧道的用途进行综合利用,切不可再有人向当地政府部门询问时,一问三不知了,打通八年僵化的隧道,不仅仅是隧道,更是要打通当地相关部门领导头脑里的僵化意识,开启了隧道,方便群众出行,更是打通了政府形象的一扇阳光之门。民生隧道的开通,更会彰显政府的责任与承诺。最后让我们一起关注隧道开通的时间,相信不会让我们当地群众等待太久。
【启示与思考】
政府的执行力本来是让权力下放、更好的为群众服务的一种方法。可近日,一条建成8年的隧道却一直未通车,找相关负责人,却相互推诿称不知情。这样的办事效率、这样的做事方法,谁会诚服?为什么隧道修建完毕多年却不通车?当初修建这条隧道的意义何在?
可推测该隧道一定耗资不菲,功能齐全,如今却只能作为看守人的住处。这种大材小用、浪费公共资源的做法是不是该叫停了?难道还要让这条隧道继续“沉睡”?对于该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
首先,凯旋路隧道建成后至今未启用,不得不先反思南京市的城市道路规划,如果凯旋路隧道真的非建不可,怎么又会八年未启用。可见隧道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不大,那么规划上就出了问题!笔者查阅了资料,粗略了解了一下道路规划,前期包括交通调查和分析、经济调查分析与预测、交通量预测、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实例等大量调查。前期的调查分析内容详细,若真按照如此调查,“可有可无”的隧道还能建成?或许说是根本没经过调查,领导干部就直接拍板上马,大拆大建,风风火火,做了“形象工程”?如此情况要不得,科学的城市规划需要被“唤醒”!
其次,我们该反思政府对道路交通设施的监管。栖霞区政府无人知道、负责巡视的派出所人员不清楚、交管部门无人知晓,这么多部门真的不知道?既然在请人看守,派人巡视,就不能说不知道隧道的存在?既然知道它的存在,却放任建成隧道闲置浪费,这样的监管是不是罔顾了百姓赋予的权利?
报道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不是为了揭谁的老底、找谁的责任,只是想追本溯源、理清缘由,是哪个环节出了错,才迟迟没有解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只想还原事实,给大众一个交待。
划清职责、细分权力,杜绝“交叉感染”。纵观此事,究其原因,多部门“多管齐下”是弊端所在。隧道的建设应该从始至终都有一个单位主管、明确与上级部门对接,建成后再交付给某部门对外发布消息、投入使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多部门多方面执法,到头来却无主管部门承担责任的现象。现如今,我国正走在“简化部门、精简人员”的道路上,可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仍然持续不断,是监管不到位,还是执行力不够,这值得我们反思。
总而言之,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惠及民生的工程都是大事,应该引以为重。更不能在承担责任时相互推诿,至政府执行力于不顾。只有加大政府执行力,才能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切忌“一纸空文”、置之不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1/743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