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减少假新闻,还原一个诚信健康文明的舆论环境

2013年11月02日 19:4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盘点近期的假新闻

有媒体讯记者从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获悉,鉴于北京市民和在京工作人员到外地上车牌但长期在京使用车辆的情况增多,北京将出台相应管理措施,加重外地车在高峰时段进城的违法处罚,除了原有的罚款一百元还将扣罚3分。8月16日下午,中国之声记者从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获悉,该报道失实,并没有相关的处罚规定。

在9月7日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最新消息显示,国家的空气行动计划将于下周公布,包括拥堵费在内的多项分解任务将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排污费也有可能施行。9月8日,记者就此向环保部进行了求证。环保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此消息不属实。

近日,一香港媒体报道,香港城市大学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因授课语言问题爆发“骂战”,引发微博网友关注,内地一些媒体也跟随报道。然而,涉事老师及学生表示,根本没有报道渲染的那么夸张,“骂战”是子虚乌有。香港城市大学也向师生发出了澄清电邮。

日前,网上流传一段题为《五台山僧人群殴女游客,叫嚣老子打死你》的视频,视频记述了湖北游客在五台山因劝阻和拍摄僧人发生冲突,遭到围攻。该视频被不断传播,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10月22日,“五台山佛教在线”网站发布了《五台山佛协辟谣:“僧人群殴女游客”系假新闻》文章,文中公布了“五台山佛教协会”的声明,声明表示:五台山僧人群殴女游客的视频纯属子虚乌有。视频中所配发的图片均出自2007年1月9日“骗群众打记者袭警察,假和尚打出政府软肋”的新闻。该视频所述内容完全是无中生有、误导群众、混淆视听,是对五台山佛教界的恶意中伤和无端诽谤,严重败坏了五台山僧众的声誉。

近日,一条“9省市试点,跨省就医的患者不用再回参保地报销”的新闻引发不小反响。10月22日上午记者获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前没有在上述9省市内试点跨省就医即时报销的计划,全国性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暂无制度性安排。

……

假新闻中沉没了多少信任?

头天还是万众争说的“重磅消息”,今天就成了讹传,这样“以正视听”的情形,这些年见得已实在太多。左一个讹传,右一个讹传,讹传知多少?恍惚之中人们甚至怀疑,那澄清消息会不会也是讹传?

 

刚刚出台的“权威信息”,一转身就遭到了另一“权威信息”的否认,都是言之凿凿,都是信誓旦旦。尤具讽剌的是,消息一经披露,相关评论也蜂拥跟进,“立马就评”,或慷慨激昂说意义,或鞭辟入里析利弊,焉知弹赞褒贬竟然全是源于空穴来风,连靶子都是假的,遑论放空枪?从新闻到假新闻,在这“变脸”中,我们或许能恍然有悟:为什么“忽悠”会成了流行词?

为什么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需要追根究底才会真相大白。但可以肯定的是,假新闻是社会公害:假作真时真亦假,覆巢之下无完卵,一次次以假乱真,在谣言、辟谣的怪圈中往覆震荡,长此以往,不仅是还有什么新闻可以相信的问题,社会公信力更是被弄得千孔百疮。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公信力。公信力被腐蚀,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最后陷入灭顶的又是什么?

这几年,人们的“不信任感”强化了,谁说的都不信,似乎成了思维定势。这个现象犹如一面镜子,集中映射出信任缺失的社会心态危机。这种信任危机,源自屡屡曝出的造假丑闻以及假新闻,使公众对很多东西都表示怀疑。如果说“习惯性怀疑”敲响了警钟:重建社会信任已是迫在眉睫,而公众舆论更是大声疾呼:打捞沉没的信任。多少沉没的信任还有待打捞,然而没完没了的假新闻,不是又在沉没更多的信任吗?

“乌龙新闻”打了谁的脸?

根据新闻真实性原则,刊发和转载任何新闻报道均要核实,网络新闻也不例外。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关注传播谣言和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渠道,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新闻生产人员的职业素养。

最近一段时间,乌龙新闻层出不穷,可谓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经常上午看到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刚要推而广之,下午辟谣帖、更正帖就跟着出来了,让人措手不及,心有余悸,一不小心就传了谣。

观察这些假新闻,有些是从较权威的传统媒体报道出来的,有些是从擅长标题制作的新闻网站传出来的。无论“乌龙”产自谁,这些新闻的原始素材无一不来自网络:有微博上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语,有论坛上红极一时的八卦热帖,有移花接木的网络神图,有网络名人们的盲目转发。虽然不能将虚假新闻的责任全部怪到网络上,但网络在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流程中的确难辞其咎。

近来各地集中打击网络谣言的行动剥掉了网络光鲜的外衣,让人们见识到网络谣言的残酷真相,一些顶着网络光环的名流们也将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付出代价。在看到网络谣言得到遏制、网络环境得到整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当下的新闻环境、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是否也存在着问题。

有人曾说,当下的新闻生产流程是微博等自媒体生产新闻,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站传播新闻,传统媒体跟在这些新闻后面忙着辟谣。这虽然是个玩笑,但也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当前新闻业存在的问题:新闻生产不是在传播网络消息,就是在为网络消息辟谣。目光紧盯网络,时刻不离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一些新闻从业者掌握的唯一技能。

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对自媒体进行整治,需要打击那些长期造谣传谣者的嚣张气焰,但这不能成为唯一的整治内容。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关注那些传播谣言和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渠道,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新闻生产人员的职业素养。

 

打开一些新闻网站,满眼都是些惊世骇俗、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图片,内容真真假假谁也分不清楚。有些时候,网民对微博上的内容可能半信半疑,但对新闻网站的内容却有充足的信任,因此网站传谣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微博等自媒体。

不能要求每个微博用户都拿到记者证,都按照新闻生产的标准来制作微博内容,但网站却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新闻把关和新闻安全生产的工作。根据新闻真实性原则,刊发和转载任何新闻报道均要核实,网络新闻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微博无法核实的东西,网站编辑在发稿时简单地核实就能避免“乌龙”、避免造假。但当前一些网站为吸引网民眼球,迎合网络舆论或社会热点,不管真假便轻率刊发或转载,甚至明知是假的还毫无顾忌地刊发或转载,有些网络编辑根本就没有新闻安全生产的意识,除了复制粘贴和制作添油加醋的标题外别无长处,这对网络环境的长远危害比微博上转发一个谣言要大得多。

“探究事实,不欺阅者”是新闻大家邵飘萍的第一信条,“不到现场不发稿”也曾经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笃信的圭臬。“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何况道听途说、网络上扒来的线索和素材?

当然,技术发展,时代进步,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新闻的传播离不开网络,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一个新闻发生时都有媒体记者在现场,但是媒体的责任不能丢,把关人的意识不能丢。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规定在2014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让新闻人重塑新闻的信仰,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

谁来对“乌龙新闻”问责?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快速阅读,现代人越来越习惯于拿着一张报纸只看标题,点开一个网页只关心话题。迎合快速阅读方式出现了“标题党”、“一句话新闻”等大量“眼球”信息,这些以社会热点为主要内容,夸张、惊险、刺激的报导,其中不乏大量的“乌龙新闻”。 在一些医患纠纷新闻中,夸大的纠纷过程,瞒天过海的报道内容,纪实的写作手法,破坏了医院在公众心目中治病救人的最基本形象。在一些对于明星的炒作中,大量隐私层出不穷,在一些年轻官员的正常任职问题上,一再质疑其背后的黑幕与背景,这些“乌龙新闻”破坏的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是对社会与受众的不负责与伤害。

“乌龙新闻”的产生往往与社会热点密不可分,打着抨击社会不公的外衣,代表表达一般公众的诉求是它的最大特点。由于是公众关心的话题,往往在网络上点击率高,在群众口中传播较为迅速,极易造成的网络谣言与社会谣言互相渗透的现象。在各个微博、论坛、网站等媒体上“乌龙新闻”大把出现,这些扛着舆论法则,滥用新闻传播特权的糟粕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核实,查证。在给公众和社会造成伤害和损失的情况下,往往不过是封贴,删除了事,对于“乌龙新闻”的源头,始作俑者并没有一个相应的监管与规范机制,使得造“乌龙”者乐此不疲,屡禁不止。

谁在放任“乌龙新闻”的滋生与蔓延?是大量的媒体。正是由于媒体竞争的客观存在,使得追求点击率,获取公众关注度成为各大媒体竞相争抢的“蛋糕”。谁能抓住公众眼球,什么样的稿件能够迎合公众口味,如何切中公众心声,当“媒体营销战”的硝烟逐渐弥漫,新闻报道就成为了主阵地与战场。“乌龙新闻”也就成为媒体俘获公众眼球的“视觉炮弹”与“触觉礼花”。当炮弹与礼花炸响的一霎那,伤害的是真正期盼真相的公众的心。

笔者认为,对于“乌龙新闻”,网络管理者应该首先本着新闻传播法则的基本要求,肩负起核实与审查的职责,再基于对公众说出真相,讲述真实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到对于没有经过查证与调查核实的新闻稿件一律予以查杀,并及时将网络作者的情况及时报告网络监管部门,才能真正留住新闻报道的受众。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及时了解“乌龙新闻”出现的时间及相关页面,炒作过程,对于炒作者给予治安问责,乃至法律问责。只有真正抓牢“乌龙新闻”的源头关,对“乌龙新闻”的制造者们予以严厉打击和惩戒,才能堵住“乌龙新闻”的豁口,维护新闻在公众心目中的真实卫道形象。

 

【启示与思考】

最近,这一则则的假新闻着实让大家恍惚了,原来谈论的头头是道,前几日都还同亲戚朋友津津乐道的新闻居然是假的。“假新闻”是社会公害,一次次以假乱真,在谣言、辟谣的怪圈中往覆震荡,长此以往,社会公信力将被弄得千孔百疮。

新闻媒体本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起到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反映现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的作用。但是,新闻一旦失真就会误导舆论、破坏媒体公信力、损害受众的知情权,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市场运作。

作为新闻记者,报道新闻消息应该按照新闻规范谨慎求证,多源核实,努力揭示事件真相;作为媒体发布渠道管理者,应该肩负起核实与审查的职责,再基于对公众说出真相,讲述真实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到对于没有经过查证与调查核实的新闻稿件一律予以查杀,并及时将作者的情况及时报告网络监管部门;作为阅读大众,要积极维护舆论传播环境的健康和洁净,自觉抵制传媒各种不良言论的行为,坚决拒绝谣言的发布、扩散、聚焦等,主动加入消除谣言的队伍。

除此之外,还需建立和完善监督系统和司法惩罚系统。建立起有效完善的制约机制,贯彻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并且得到贯彻和落实。严查造假源头,对于造假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舆论是一把利剑,我们每一个传播者都可能成为凶手,面对鱼龙混杂的传媒世界,我们期待多一些理智和冷静,中国需要正能量,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才是传播正能量的最佳门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2/7434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