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中高考改革的导向意义
2013年11月04日 09:32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发布中高考改革方案
“英语分值大幅度降低”“重点高中名额向一般中学倾斜”“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改革力度可谓不小。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英语考试变化大
通过考试“指挥棒”来推动改革,是这次北京中高考改革推出的一个“重型武器”。根据方案,从2016年起,北京市高考英语卷总分值由150分减为100分,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由300分增至320分。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志愿设置由原来的4所学校扩大到5所学校,每批次第一志愿为两所平行的学校。同时,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及城市发展新区增设本科一批专项招生计划。2015年起将一定比例招生计划投向这些地区,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针对中考,北京市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听力占据50分;语文由120分增加至150分。同时,让优质高中逐步拿出30%-50%的招生计划投放给一般初中;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要求不超过每所学校招生计划的5%等。此次改革意在给一般初中匀出优质资源,促进生源均衡。
英语在这次改革方案中受关注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说,学习英语十几年还张不开嘴的现象长期存在,改革后将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强调表达和交流。
基础教育将大改革
同时,北京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更大力度的基础教育改革,直面小升初“择校热”、“规则乱”等热点、难点问题。
据悉,北京市很有可能以学籍、户籍、家长工作单位等作为条件,尽最大可能实现“就近”。此外,坚决禁止初中校举办招生考试,加强学籍管理,取消“占坑班”,逐步取消“特长生”、“共建生”等也将成为配合措施。改革的原则,是用简单透明的规则引导生源均衡、师资均衡,不再让孩子“拼条件”。
实现减负均衡公平
今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而本次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让我们嗅出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改革的未来方向,即进一步实现减负、均衡与公平。
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介绍,“此次改革中,以社会关注度高的中高考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就是想通过试卷结构调整和试卷分值的变化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让全社会从关键性的考试变化看到此次改革的决心和目标,从而建立家长和孩子以及广大教师的信心,在各个环节为孩子减负松绑,传递减负增效的正能量。同时进一步促进优质均衡和机会公平。”
然而,改革能否破解教育难题还尚待检验。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争取让老百姓满意,但也希望社会多一些宽容。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更需要社会的良性互动。
北京高考改革将英语拉下“神坛”
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多项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高考降低英语分值”备受关注。通过考试指挥棒的调整,实现教育政策向下传导。北京的改革能否将多年被国人崇敬的英语拉下“神坛”?记者获悉,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更大力度的基础教育改革。然而,改革能否破解教育难题还尚待检验。
高考英语
社会化考试增听力比重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增加到50分。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很好,许多学生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张不开嘴,不敢交流。此外,英语教育越来越趋向应试化、畸形化,亟须改革。这位负责人表示,英语应回归到工具学科应用的位置上,北京中高考改革就是要突出英语作为语言的实际应用作用,在真实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降英语的总分值,增加听力比重。同时,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的权重,探索新的英语考试方式方法。
专家解读
英语应轻应试重应用
不久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中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加上有关“江苏高考改革方案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实行两年一考”的报道,英语教育改革的呼声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超过5%。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认为,现在大家对过于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教学的现象不满意,希望在考试中减少英语的考试分值,增加语文的考试分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英语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校和孩子自己选择,最重要的是,英语不能搞应试教育。
“语文涨分英语降分”为中高考改革探路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013年10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重点高中名额向一般中学倾斜等成为方案的亮点。
高考各科在总分中所占比例有升有降。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确立,从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在中学各门课程中,语文是比较特殊的一科。语文既是说话和写作的工具,也连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文既是可深可浅、自成体系的学问,也是通往其他学科所不可或缺的学习通道。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语文,上完小学便能基本掌握。作为向优美表达和文化海洋延伸的语文,穷一生之功仍然学无止境。
不得不说,在视觉阅读和电子世界中长大的90后学生,其语文知识的掌握、精美文字的阅读和汉语写作的能力比不上他们的父辈,如果不对他们的学习路向进行引导,知识谱系加以干涉,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恐有“一代不如一代”之虞。而高考有着整个教育体系“指挥棒”的特殊影响力,有意识地将高考的语文总分值提高,当能引起老师、学生和家长对这一科目的重视,从而逐步提升年轻一代的语文水平。
从高考改革方案对语文命题的具体要求来看,考题不仅要充分体现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还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察。这就意味着,高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汉语,也要求其尽可能熟练地掌握古代汉语。只有具备了阅读古籍的能力,才能窥得诸子百家构筑的国学的堂奥。只有对老祖宗创造的文明成果有所领悟,才能更好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高考改革方案还要求注重考察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要求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把语文视为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但负有培养学生识字写作之基础任务,而且要把他们带进包罗万象的社会实践;不但要把一个个固定的知识点送进学生脑中,还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已经不是原先应试教育中偏向于“死记硬背”的语文课,而是成为了注重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教育中的一环。
与语文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降分:2016年起英语卷总分值由150分减至100分。如果说语文因文化属性被刻意强调从而变得更加综合,英语则因工具属性被进一步确认而变得更加单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只是我们“走出去,引进来”所必需的交流工具,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最重要。英语背后当然也矗立着恢弘灿烂的文化体系,可是除了某些专门学科和特别岗位上的人,一般人只当它是可以欣赏的窗外风景就够了,无须深度浸淫其中。
英语于成年人如此,于正在打基础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他们今后真的从事了与英语深度结缘的工作,再去参加专业培训和强化学习也不晚。高考改革方案要求:“英语学科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真实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适当增加听力比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更是清晰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一定基础就行了,无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以后,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3%的网民表示支持,22%的网民表示反对,其余的人无可无不可。这足以说明,这项改革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让语文更博深,让英语更单纯”的路向深得人心。民众支持的改革易于收效,接下来就看怎么把蓝图变成现实,目标变成结果了。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呼声很高,专家和民众基本达成共识,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然而,高考改革究竟从何入手,各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却意见相悖。从多年来改革实践中不难看出,各省市高考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了高考内容、考试形式以及招生方式等方面。以北京市这次中高考改革为例,从考生最关注的分值调整看,大方向是减少了英语50分,分摊到语文30分和综合20分,英语考试方式变化较大,实行社会化考试,意思是英语可以一年两次考试,假如高一考生得了100分,也会计入高考成绩,那么高二高三就可以不学英语了。
就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的改革而言,如果要充分表达支持程度,举双脚也无妨。长期以来,英语与国语并驾齐驱,占据同等重要地位,这是难以理解和有失均衡的。据我了解,全世界范围内,除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比如印度等,英语不可能与本地母语相提并论。关键的是,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源鼓励学习英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再严重点说就是不堪入目。如今高校毕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掐指一算有10年光阴,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听老外讲英语如同鸟叫,岂不可笑、可悲、可叹?出现在这种现状,一方面是学习英语的社会环境不好,另一方面很多人学习英语只为应付考试。事实上,学习英语的人数千万,工作中能够用到英语的却是少数。
英语不重要吗?当然不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看,英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近期,国家深化改革、融入国际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与东亚、中东、非洲等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高铁外交,等等,这就必然需求更多英语专业人员。面对这种需求,可以扩大英语专业人员招商规模,集中培养,而非广撒网的模式。
所以,北京市中高考改革的积极信号是非常明显的,探索更正了长期以来学科不均衡的问题。这有益于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上,提升将来工作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技能。然而,改革不会风平浪静,一般都会引起或者专家,或者公众的反对。说实在的,这次改革并非一改到底,一劳永逸,仍然只是在考试内容、招考形式等方面徘徊,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抹杀其积极意义。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荆棘弥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专家学者力主推进的打破集中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等,虽然前景美好,但是不宜过急过早。
目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制度虽然片面,不能全面衡量学生才能,但还是那两个字,就是公平!我们社会诸多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社会管理水平不够高,就决定了高考制度必须适合现状,否则,很难保证自主招生等招生方式不被势力群体左右,如此,将有更多十年苦读、含辛茹苦的学子们被拒在高校大门之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4/743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