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断头新闻”一桩又一桩该反思
2013年11月04日 14:15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新京报:盘点近期“断头新闻”
在新京报记者连续两天的追问下,南昌警方于10月16日发布“两女童被洗衣机绞死”的尸检结果。但是,仍有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如“被挖眼男童”案、王林案、潼关国土局长打记者等,在官方承诺彻查、整改后,如今的进展仍不明朗。新华社10月16日发表评论称,面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不少地方采用“拖字诀”,试图通过采用延缓通报,等待社会关注度“降温”之后再发布后续情况的方式来“大事化小”。也有些地方,甚至在持续拖延之后,索性不再对事件进行回应。于是,“正在调查”成为了回应舆论的又一“神器”。
王林涉“七宗罪”
王林:我在台湾 没人找我
回放:“大师”王林涉嫌非法行医事件7月23日自新京报报道后开始发酵,8月6日,江西省政府法制办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召开了工作协调会。在协调会上,相关各部门认为,根据媒体报道的王林的行为,其涉嫌非法行医、重婚、诈骗、偷税、行贿、赌博、非法持有枪支等。警方已对其立案调查,对他的调查情况进展如何?目前王林人在哪里?
回应:10月16日江西萍乡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邓维表示,目前对此案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并无最新消息发布,并称有消息将及时向社会反馈。
邓维同时透露,此前江西有关部门已派出调查人员前往香港和王林进行了接触,“但具体接触内容因案件需要,不能对外公布。”
记者多次联系王林未果。当晚7时20分,王林给记者打来了电话。
对于江西有关部门已派出调查人员前往香港和其进行接触的说法,他进行了否认,“没有,我没有见到。”“我现在在台湾考察。”王林说,“他们也没找我,也没有起诉我,什么都没有。”
男童挖眼案
警方至今未公布侦破详情
回放:2013年8月24日19时许,山西省汾西县发生一起伤害儿童的恶性案件,一名正在家门口玩耍的6岁男童斌斌被犯罪嫌疑人带至野外,对其双眼实施了严重伤害。
9月3日,警方综合侦查调查和刑事技术DNA检验结果认定,受害男童郭某的伯母张会英系该案犯罪嫌疑人。张会英已于8月30日在自家院内跳井自杀。当地警方还透露,将于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案件侦破情况。但至今仍未公布。
连线:10月16日记者致电临汾市公安局,办公室一名民警表示,“没有其他情况,就是之前公布的那些。”随后让记者询问宣传科。不过记者多次拨打该局宣传科电话,均无人接听。
随后记者联系上该案犯罪嫌疑人的妹妹张会兰,张会兰表示,在警方确定自己的姐姐为嫌疑人后,她的哥哥和姐夫多次前往当地公安部门询问是否有更详细的证据,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之前说我姐的血衣上有孩子的血迹,我们就提出看看那件衣服,但警察不肯。”张会兰说,他们在等警方给一个信服的说法。
官员涉“田学仁案”被曝买官
吉林市组织部:无权说明
回放:今年9月初,吉林省原副省长田学仁涉嫌受贿1919万余元案,已被北京市一中院受理。在检方指控中,田学仁曾5次收受时任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局长岳忠田钱款11万余元,为岳忠田提拔为吉林市公安局副局长提供帮助。据当地公检法系统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岳忠田仍在岗,并于2010年被提拔为吉林市政法委副书记(正局级)。据媒体报道,该市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调查进展如何?岳忠田是否还在任?
连线:10月16日记者多次拨打吉林市政法委的电话均无人接听,此后记者致电吉林市委宣传部,一工作人员称,具体情况让记者问吉林市委组织部。
记者拨打组织部电话后,一名工作人员称干部任免情况由党政干部处负责,记者又致电该部门,一工作人员表示,此事采访得通过市委宣传部,他们无权对外说明。
记者拨打宣传部新闻处电话时,一名工作人员得知记者来意,连称“不清楚,不清楚”,随即挂断电话。
随后记者多次拨打岳忠田的手机,但始终无人接听。
张艺谋超生事件
张艺谋缄口 官方:在调查
回放:今年5月初,张艺谋被曝“至少有7个孩子或面临1.6亿超生罚款”。江苏无锡市计生委曾表态称,会对此事开展调查。但时隔5个月,仍无进一步消息,对此事的调查到底到哪个阶段?
回应:该事件曝光后,记者一直在跟进追踪此事,无锡市计生委政策法规处一郭姓处长对记者的回应一直是“在调查当中”。
10月15日郭处长再次表示“没接到下面反馈的情况”,随后挂了电话。记者再次致电其下级具体调查此事的单位,无锡市滨湖区计生委。一名工作人员称负责此事的蔡科长不在办公室,让记者其他时间再打。昨天记者再次追问此事的调查结果,又被告知“蔡科长不在”,对于自己是否知道一些相关情况,对方表示只有蔡科长知道。
记者又尝试联系张艺谋,但其助手的手机无人接听。
此前微博认证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光华公司副总经理、专栏作家”方希,曾发表一条微博称:“采访张艺谋,聊起葫芦娃风波,他总结,传言意思是我有三四五个女人,七八九十个娃。我问,你咋不回应呢?他说,别人一泼脏水我就洗,这一年到头改天天洗澡玩了?”
“宋庆龄雕像”事件
河南宋基会:领导不在
回放:曾因“善款放贷”受到质疑的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以下简称河南宋基会),今年7月再曝造价1.2亿元的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被拆除。面对质疑,河南宋基会及关联部门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民政厅均未做出明确回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则称“与地方宋基会无隶属关系”。造价1.2亿元的郑州“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被拆除至今已过3个月,公众期待的调查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连线:记者致电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一名接听电话的女子表示,“领导不在,我不知道。”
记者多次拨打河南省民政厅办公室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河南省委统战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应该还在调查吧,我没看到调查结果,具体我也不清楚”,随后挂断了电话。
潼关国土局长打记者
打人者被免 调查情况不明
回放:据媒体报道,群众举报渭南市潼关县辖区一家金矿半年内连续发生三起伤亡事故。5月30日,《新西部》杂志两名记者赴潼关县实地调查,在潼关县国土资源局采访时,赵姓局长破口大骂“让你娃今天死在我这里”,并率10多人围殴记者。目前,距陕西潼关县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国土局长赵永峰打记者”事件已有数月。7月1日,潼关县国土局工作人员曾证实“新局长已上任”,却未透露赵永峰的去向。
连线:记者10月16日再次致电潼关县国土局、纪委以及渭南市国土局,询问调查结果,均未得到明确答复。
潼关县纪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此前赵永峰已经被渭南市国土局免去局长职务,但不清楚对赵永峰的调查情况。
记者随后致电渭南市国土局,对于有关赵永峰的调查进展,其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表示不清楚,称“监察室应该了解情况”。记者随后拨打渭南市国土局监察室电话,但电话在一阵杂音后自动挂断,此后记者又多次致电,均无人接听。
谁来调查“正在调查”?
媒体报道,一些近期的舆论监督事件大部分最新进展都是“正在调查”:袁振国携妻出国“考察”,“调查仍在进行”;河南宋基会“善款放贷”、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拆除,“仍处于调查期间”……“正在调查”成为应对媒体和公众监督的“万能回应”。
面对“万能回应”,公众明知这是在搪塞在推诿,但却就是无可奈何,毕竟是要给予人家调查的时间嘛!国内舆情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沈阳一语道破天机:主动公布没有实际好处,不公布也没有惩处。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这正是大多数“正在调查”现象的现实考虑。
如果不是媒体的“穷追不舍”,即使在类似事件刚刚发生时义愤填膺的我们,也大多失去了长期等待结果的耐心。可见,媒体对“正在调查”的调查,是职业操守,是社会良心,也是那些企图以“正在调查”逃避公众监督者最为害怕的,我们期待更多的媒体及其从业者能够守住阵地,敢于和善于向此类“万能回应”挑战。
媒体可以托付,但却不可依赖。如果有关方面本身形不成对“正在调查”的排除机制,或者叫回避制度,那媒体记者的调查就更加艰难。其实,根据国务院493号令,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特别重大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尚且如此,那一些涉及某些官员或单位的一般性调查,就毫无理由地被无限拖延。可以说,谁有意拖延调查结论,谁就其中有鬼,就该接受调查。
我们应该对各种调查加以约束。比如,规定调查结论的期限,明确公开的时间和范围。同时,除了调查组的上级机关要做好督促外,还应引入第三调查力量,以此约束调查组的工作,规避类似“正在调查”被无限期拖延,其中核心的问题还是排除一切干扰,倒逼信息公开,并以此推动调查进展,得出较为公正的、及时的结论。地方人大也应发挥其监督作用,运用人大监督的法定程序,派出高度负责的人大代表介入,以保证调查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新闻可以“断头”监督不能烂尾
当前,只要是涉及官员的事件,不论大小、好坏、正面还是负面,总能引起公众和媒体在短时间内高度关注,而群众对涉官事件的过度关注是其监督政府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一种畸形表现。媒体对涉官事件的热炒,正是因为群众对这类事件的高度热情,这也是因为媒体追逐新奇和卖点天性使然。
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新舆论热点的出现,不断转移公众的视线,掩盖了旧闻的解决,如此“断头新闻”就出现了。然而,在笔者看来,新闻可以“断头”,群众的关注也可以“断头”,但作为官员的管理部门,对官员的管理还要继续,对违规违法官员的追究处理还应继续,并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原来关注此事的广大群众公布,让新闻不再“断头”。
当然,要杜绝涉官“断头新闻”,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官员的培养、提拨、工作、处罚等一系列过程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破除官员的“神秘性”,充分满足群众和媒体对官员监督的需求,才能逐步减少对涉官新闻的“三分钟热情”,让群众和媒体的关注逐步回归常态。
终结“断头新闻”必须有制度化的追查
面对公共事件,第一时间草率给出结论,是在侮辱公众智商,这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对公共事件承诺给出的调查,一直都停留在“你再等等”“暂无结论”的敷衍上,“被侮辱被伤害”的显然不只是公众的耐心与信心。
一句“正在调查”,越来越成为一些部门回应舆论监督的“万能回复”。日前,记者对此前备受关注的河南宋基会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责任认定等焦点事件追踪,发现这些事件几乎都处于“正在调查”期间,甚至时隔数月也没有结论。
湖南“镉大米”调查了5个多月,湖南方面始终没有公布调查结论;今年2月连霍高速公路河南段义昌大桥发生爆炸垮塌事故,但截至目前相关责任人的认定和追究迟迟未予公布……类似的断头新闻,我们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终结“断头新闻”、修复官民互信的提醒,舆论和媒体已经给过很多次。而且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处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已经熟知、甚至可以说是熟练掌握了“一拖二慢三糊弄”的“技巧”。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自己查自己总是“下不去手”“怕得罪人”之外,更大的可能,恐怕还和相应的追查、督办机制,尚未完善建立有关。曾有专家指出,在现有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对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司法机关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同样应该追究法律责任。客观而言,这些建议都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值得相关方面审慎考虑后,以制度确立的方式酌情推进。
概而言之就是,要想让一些地方不再沉迷“一拖二慢三糊弄”的套路,不让“断头新闻”一再损害官民间的互信,仍需公共监督持续跟进,调查处理全程公开,以及面对敷衍塞责追查督办、严厉惩戒的真正发力,唯此别无他途。
【启示与思考】
如今,以舆论监督报道为代表的新闻事件一旦被媒体曝出,总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快速传播,甚至是盖过所有新闻,造就了所谓的新闻热点,并在一时间吸引公众聚焦。在这种语境下,新闻事件也总会借助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倒逼官方或者是涉事方从速妥善处理问题,这首先彰显了媒体社会监督作用的优越性,其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润滑剂”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这一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下,尤其是在新媒体兴起的自媒体时代,新闻热点的产生是常态化的,同时也是同质化的。在这种情况下,热点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而大多数人则被热点事件牵着鼻子走,致使热点逐渐被淡忘,在以后某一特定时期随着相似事件的发生而被重新拉入公共视野。
这样一种媒介生态环境就造成了多数新闻热点俨然成了“烂尾新闻”,也让一些地方政府在面对危机事件公关之时采取惯用手法—拖,问题一旦被媒体曝出,回应非常及时,但是问题解决却是迟迟不到,靠着拖延而使得公众逐渐淡忘,因为时间会使得这一事件被其他的新闻热点所淹没,致使部分问题不了了之。
《新京报》这则报道所罗列出的多则新闻均属于某一时期的新闻热点,而这些记忆现今却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消退,时过多日,仍不见有回声,我们赞叹部分媒体有良知的同时,却也应该主动去盘点那些欠给公众交代的热点,及时索要交代,而非将其成为“死账”,留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逐渐被公众淡忘。
新闻热点当然需要我们去关注,但是却不能被热点捂住了眼睛,致使最终的新闻事件循环进入公众的视野,实质上这也弱化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我们需要做的是透过热点,打捞那些被淹没的热点,不能将那些“欠交代”的热点被公众淡忘。
对于涉事方,我们希望其积极主动回应公众舆论,而不是靠着媒体曝光后,在公众舆论的倒逼下将信息“挤”出来。另一方面,媒体确实也应该勇担责任,及时向相关新闻热点的涉事方清算旧账,不给其侥幸心理有任何可乘之机,最终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仍需要回到那些被淡忘的热点。男童挖眼案,警方需要把侦破详情公之于众;王林所涉“七宗罪”,调查进度需要进行公开;张艺谋超生事件,官方不能再以“在调查”回避;潼关国土局长打记者,当事人被免职后仍需要下文……
在此,我们并非否认官方对热点问题的处理态度,只是热点事件信息的公布必须要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这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助于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问题能够得到更加公正地解决。而对热点事件的盘点应该成为一种常态,那些“欠交代”的新闻热点也绝不能被公众淡忘。
针对断头新闻频发的现象,曾有专家指出,在现有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对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司法机关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同样应该追究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当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断头新闻的追查已丧失基本的自觉时,制度化地建立追查与督察机制,也就显得大有必要。
舆论有压力,官员才有动力;监督要保温,热点事件才不会被雪藏,这样改革才能有盈科而进的平台,中国才能实现“日拱一卒”的进步。食品监管、建筑安全、官员问责、官员财产公开等大大小小的议题,都是这个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4/7436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