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杨胜群:现代化道路建设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本
2013年11月04日 17:45
杨胜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今天下午要讲的题目就是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论述的体会。2013年6月25号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当中,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那么学好这个必修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深刻的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这段话的意思也是习近平同志讲的。那么我想联系党史、国史讲述一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做出的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奋斗,重点阐述一下党和人民选择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大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我讲三个问题。
一、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的担当
因为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道路,那么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三位一体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必然性,一定离不开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选择了社会主义救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那么正是这样的一种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那种历史担当。
(一)鸦片战争粉碎天朝大国假象
我们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算是完全脱离了独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结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以前,康熙到乾隆时代,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是处在世界的前面,据英国人统计,大家经常看到这个材料,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的32%,19世纪初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一共是10个,那么中国占了6个,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那么到了乾隆以后,中国因为闭关锁国更加厉害,就逐渐落后了。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已经不止是一个落后的问题,而是主权逐渐丧失的问题,我们做国土资源工作的都清楚,主权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国土安全。
客观的讲从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就面临振兴的问题,面临民族复兴的问题,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面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国家已经处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地步。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应该说魏源是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他写了一部著名的书叫做《海国图志》,这个书里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一些情况,他在序言里面讲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耻辱,但他并不认为中国将进入一个危机重重的阶段,而认为只要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采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办法,使大清帝国重新恢复到过去的状态。
那么到了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皇帝逃到承德避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么中国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我们国家再一次的的割地赔款。但是因为在这之后,清朝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平定了太平天国,那些士大夫认为英法联军帮助中国政府解决了国内问题,得到了补偿。中国虽然是受到了侮辱,是受辱了,但是并没有改变国家大的国势,而且太平天国起义是被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他们认为,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搞洋务运动,开办洋务企业,在当时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于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阶级里面进步的一些人物认为我们找到了一些对付敌人的好的办法,我们国家可以避免挨打了,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认为中国在走向衰败,反而说中国出现了振兴的局面,就是所谓我们平常讲同治振兴。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夜,中国人还在做盛世美梦,我们知道有一个郑观应的人,写了一本书是《盛世危言》,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还在读,当时很多人认为郑观应说当时是盛世是反话,是嘲讽,是讽刺,其实不是。这个是他真实的看法,那个时候包括中国人知识分子还在沉浸于中国天朝假象,没有看到国势的衰落,连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做盛世美梦。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寻找救国的道路,往往从洋务运动讲起,实际上搞洋务运动的人没有感到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当时提的口号是求强,求富。真正把中国人从梦当中惊醒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呢?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都割给了日本人了,最初还割了辽东半岛,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过去我们是败给西方的大国,中日甲午战争我们是败给了东方的小国,这个让中国人惊醒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统治阶级寄于希望的洋务运动破产,这个中国人也惊醒了。那么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些人,他们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吴玉章回忆说,那个时候我生活在很偏远的四川省荣县,甲午战争失败消息传来,我和我的哥哥都痛苦不止,《马关条约》是空前的亡国条约,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以前我们是败给了西方的大国,现在是败给东方的小国,而且是败的那么的惨,签订的条约是那么的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这是他的回忆,他亲自经历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终于喊出了“振兴中华”,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洋务派喊的口号是求强求富,他没有看到国家的的衰败,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才真正惊醒了,看到国家的衰败,喊出了振兴中华和救亡的口号。
这两个口号同洋务派的口号比较起来它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那么振兴中华是1894年孙中山在新中会成立的时候提出来的,救亡这个口号是严复在1895年里面写的一篇文章《救亡决论》里面提出来的。这是两个标志性的口号,我们可以形象地说这两个口号标志着中国这只东方睡狮惊醒之后发出的吼声。
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灾难更加深重,5年之后我们都知道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强国联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起来侵略中国,暴露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之前,中国面对的是某一两个西方大国,现在要面对所有的西方大国,那么此后清政府完全听命于侵略者,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救亡和启蒙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条件下,要实现民族复兴,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要实现救亡,第二个是要实现民族思想的启蒙,所以救亡和启蒙这是民族复兴最起码的条件。这里我想讲讲救亡与启蒙的关系。启蒙刚刚说了,就是民族思想的启蒙,救亡和启蒙是什么关系呢?是先救亡,还是启蒙先于政治救亡?对这个问题有争论,有人说救亡先于启蒙,国家都要亡了谈什么启蒙,有人说没有启蒙中国人还处在一个封建蒙昧的状况怎么救亡,是两种观点。我们认为这两种不可以讲谁主要,谁次要,谁先谁后。我也同意很多学者的观点,这个救亡和启蒙是同步的,是相辅相成的。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推动救亡,这么一个关系。那么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和民族启蒙运动是同时发展的,同时发展于什么时候?是戊戌变法。我前面讲到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夜,中国人整体上处于一种麻木的状况,看不到民族危机,甚至还在做盛世美梦,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才惊醒过来,就有一次戊戌变法运动,维新运动,这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
我刚才讲真正的救亡和真正的民族启蒙运动都源于这个时候,戊戌维新运动。那么1895年5月,严复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这个口号一直喊到抗战的胜利,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人一喊就是喊了半个世纪,那么完成了救亡运动。那么救亡唤起了启蒙,严复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也是举起了民族启蒙的旗帜,应该说他是民族启蒙最有利的宣传和推动者。严复在《救亡决论》这篇文章中,对中国的三纲五常提出了质疑,对天不变,地不变,道义不变的古训提出了质疑,他主张要学习西方,要以发展为要义。严复还把发挥国民的力量看作是治国的根本,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和严复同时期的还有康有为,他是一方面在致力于救亡,一方面是致力于民族思想的启蒙。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救亡运动的起点,也是中国民族思想启蒙的起点。
那么在这之后一方面是民族危机的加重,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民族复兴事业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在救亡和民族启蒙当中把反封建与反帝结合起来,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革命,就是他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所以列宁评价孙中山是想给亚洲带来解放,必将破坏欧洲的资产阶级统治。但是孙中山历史的贡献是非常的明显了,他要依靠中华来救亡,他的民族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启蒙。真正同时担当起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同时担负起救亡和民族思想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个是挽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为历史所证明。
那么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才真正使中国人民既摆脱了封建愚昧,又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思想,实现了真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没有这个思想前提,一切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真正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革命,他真正地担当起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任务。毛泽东主席说要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就是指救亡和启蒙两大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就是从半殖民地当中拯救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使中国人大解放呢,首先是指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大解放,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的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彻底的完成了救亡和启蒙这两大历史任务,使民族复兴具有了根本性的历史前提。
那么使中国人民民族复兴的伟业站到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和条件真正全面的具备了,在2007年党的十六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完整地提出了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在民族复兴大业当中担当,对于救亡和民族思想启蒙的历史担当。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种担当当中产生的,首先是担负起来这样一个历史使命,然后再开创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一个关系。
二、从资产阶级改良到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选择
第二个问题从资产阶级改良到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选择。习近平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他还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那么中国人从资产阶级改良到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的选择,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这讲的资产阶级改良是一个不好改良,当然洋务运动也是一个改良,他是器物上的改良,后来的戊戌变法是政治上的改良。那么从改良到革命,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旧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这几个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一)中国是怎样选择革命,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想比较集中的讲几点看法和认识,有针对性的讲几个问题和认识。第一点,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在国内没有到法国去的,在国内做新民协会工作的毛泽东,同在法国的蔡和森等新民协会会员有一些通信,谈到了革命问题和建党的问题。毛泽东有一段话他说俄国式的革命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都走不通的一个变计,并不是说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用,单要采用这个办法。俄国的革命,毛泽东认为是恐怖的,是无论如何山穷水尽,各条路都走不通的一个变计,这是青年毛泽东说的。这个是选择了革命的一代人当时真实的感受,中国为什么要选择俄国式革命的道路,而不采取其他的办法?我们今天有人对革命说三道四,我想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经历了革命的那一代人,选择了革命的那一代人,他们的说法是更有说服力的。
那么毛泽东这段话就是说中国人选择革命,是在各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选择的,毛泽东讲地走不通的诸路是什么路?是辛亥革命前,那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包括辛亥革命。那么洋务派搞这个是搞工业,搞军事,训练新军。但结果呢?清朝军队有了洋枪,洋炮,在甲午战争照样一败涂地,结果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改良的维新运动看到洋务运动的失败,看到了光是器物上的革新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那么主张要进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他们是主张不触动封建专制根本的政治改良。对他们的说法孙中山有一段话讲地非常形象,他说满清政府是一个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源上彻底的腐朽了,但是有人想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可以使那个屋子不倒吗?这个话很形象。作为一个房子从内部腐朽了,你想在外面用几个小柱子撑住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把资产阶级改良比作一个打补丁的办法,补上几个破洞,当然了这些只能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也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其实在中国选择革命救国,选择暴力革命的不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不是中国共产党发明的。选择暴力革命道路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后来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攻击共产党说你们搞暴力革命是土匪运动,实际上暴力革命是他们先搞起来的。辛亥革命就是暴力革命,那么孙中山选择革命,选择暴力革命这个道路是对的,没错。但是他的目标不对,他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依靠的对象不对,他是依靠的旧军阀,旧军队。因为他自身的这种天然的软弱,他领导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极大地推进了社会进步没有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那么毛泽东那段话里面讲了,没有更好的办法又是指什么?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苦闷当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更带主义性的思考和探索。有一段时间里面,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新陈主义,工团主义等等各种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这些思潮有的只是提出了一个主张,有的也只是进行了很小的尝试,很快就被时间证明不是什么好的办法,除了这些之外还在各种思潮当中,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等等。这样的一些救国的主张,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那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进行变革的情况下,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也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那么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受到社会主义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最早受到社会主义影响,在中国最早讲社会主义的人还不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而是国民党的先驱孙中山,是孙中山在中国最早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最早把社会主义介绍进来。最早信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不是中国共产党。早在1903年,孙中山说他所知道的社会主义,是他所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是在思考追求,一刻也不能忘的东西,还有一个革命党的先驱叫做朱执信,这个人后来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他在自己的著作里面,最早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段落。但是孙中山终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我想孙中山如果再活几年,活到大革命成功的话,他可能会转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这是一个假设。他没有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但他始终没有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他的新三民主义里面,是柔进了社会主义的因素,他甚至认为民族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到晚年还认为,不是三民主义吗?民族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当然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很可惜孙中山这个人如果再活几年,他会和共产党走在一起。
我前面讲了在中国选择暴力革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那么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这些人,并不存在选择暴力革命的问题,因为孙中山都已经做了,他要选择的是什么呢?选择的是暴力革命的目标,革命依靠谁?怎么样进行革命?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有所选择的话,他不是徘徊在是选不选择暴力革命的问题上,而是怎么样进行暴力革命。那么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选择十月革命的道路,都是在被各种主义反复比较了以后,有的是进行亲身尝试以后,做出历史选择。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列主义的人,他也走了一段弯路,他也曾经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想到用资本主义的东西救中国,毛泽东也尝试过无政府主义。就是十月革命的道路,都是暴力革命,但是比较起来性质不一样,革命的目标,革命的依靠对象,革命的道路有着根本的不同。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后讲到社会主义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非常科学的。像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他们的选择代表了人民的选择。李大钊在建党前夕,五四运动当中,俄国十月革命时写过一篇文章,叫《庶人的胜利》。这篇文章里面反映出他是从十月革命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老百姓的胜利,是俄国老百姓的选择,因此他们选择用十月革命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选择。
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932年底,在上海有一个东方杂志,这个杂志办的时间很长,它是一个新的文化人办的杂志,1932年底《东方杂志》搞了一次征文,征文的题目是《心中的梦想》,很多作家诗人艺术家都应征写文章。那么诗人柳亚子在征文当中写到:我梦想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女作家谢冰莹在征文当中写到:我梦见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压迫的大众世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教授郑振铎在他的征文里面讲:我们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30年代,1932年,这些人物当时就不是社会主义者,最多是民主主义者,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梦想应该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那么到了现在我们的一些人,对革命,对社会主义的自信,连30年代民主主义的一些知识分子都不如。特别宝贵的是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同时开始了如何搞社会主义的思考。在建党之初,李大钊就指出来,他说社会主义原则是能够运用着实际,但是当他成为一种实际运动时,会因为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将是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的一种制度,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会有自己的特性。这是在建党之初李大钊说的,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有自己的特性。那么这个是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和设计,可以说中国人一开始就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建党90多年来积累的一个认识成果和探索成果,历史性成就,并不是在三中全会以后才有的东西。我刚刚引用了李大钊的这个话印证了这个思想。建党90多年来我们探索的历史性的成果,但是正确的选择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在实践当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曲折,这样需要我们不断的反复做出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了一个问题,我们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那么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是长期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是迅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当时党内一个需要抉择的问题,但是我们选择了后者,迅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从1953年到1956年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在全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在当时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当时最早的设计,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新民主主义阶段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但是我们只搞了几年,就结束了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做出这的选择?一个是当时的社会主义的大势所趋,二战以后,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东欧国家一边倒,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内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呢?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的城市贫民,他没有生产资料,缺乏生产资料。广大的农村里面缺乏生产条件,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所以只能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至于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出现了一些过快过急的问题,但究竟还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适应了人民的需求,适应历史的需要。到了5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的严重弊端明显的显露出来以后,我们实际是由苏联模式牵着鼻子走,还是以苏联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又面临一次选择。1953年我们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后,没有别的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那么我们在一段时间里面,就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
那么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问题的弊端就暴露出来,我们是继续被苏联牵着鼻子走还是独立的探索自己的道路?我们又面临一次历史性的选择。当领导人民选择了后者,就是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他开创了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次选择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刚刚讲到我们1956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摆脱了国际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始完全独立自主地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最重要在这里,摆脱了苏联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摆脱了国际教条主义的束缚,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的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我们不那样做,随大流,像东欧一些国家一样一直跟着苏联走,我们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会是什么局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就倒下去了。正因为在50年代中期,我们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我们走自己的路,尽管我们后面走错了,走的不对,但是毕竟我们在独立自主的处理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跟着别人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也像东欧的一些国家一样,跟着他走。那么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恐怕我们也像多个国家一样了。
那么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陷入了迷途,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严重的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危机四伏,这样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是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还是走西化的路,还是另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出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选择。
那么经过短暂的徘徊之后,所谓的短暂的徘徊就是指1979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到三中全会这两年徘徊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党史上面叫做短暂徘徊。那么经过短暂的徘徊之后,我们做出了回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新的思想认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主题,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选择呢?我们回顾一下1978年冬天,几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同时,中国的农民为吃饱肚子就自发的开始改变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改造,几乎是与三中全会同步,中国农民也走上了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起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我们看世界上哪个国家现代化是从解决温饱开始的,只有中国,中国是从解决人民的温饱开始实现现代化的,我们的起点就是这样,这个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促进改革开放主要的因素就是改变人民的贫困生活,这样一个迫切的愿望。他多次动情地说,不能让我们的人民这么的的贫穷下去了,在后来的推进改革开放当中,他提出要以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政策和决策工作的出发点。那么这个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和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如既往地坚持高度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人民的选择为选择。
我们回顾了一下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救中国,到今天党领导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迎接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根本的梦想,也体现了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崇敬和不懈探索,这个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的第一点认识,中国是怎样选择革命,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怎样认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二点认识我想讲讲怎样认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在这两者的关系上要批驳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任务就是现代化,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民主革命上,就是走入了误区,他们认为不需要这些革命,如果我们把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那一套搞好了,就进去现代化了。清末新政指什么呢?指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四年、五年的时间,张之洞、袁世凯等一些人力主推行新政,所谓新政包括兴办奖励实业,兴办工矿企业,还包括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这就是晚清新政的内容。他们认为如果把洋务运动和晚期新政的那一套很好的搞起来,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不需要革命。
那么从理论上讲,从道理上讲,他们连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都不承认。那么从在历史事件来讲,他们对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剥削,对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都不承认,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其他人的手里,而统治者又拒绝一切变革的情况下,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个洋务运动不是现代化,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叫洋务派,实际上现在很多历史学家讲,谈不上运动,谈不上派,当时只是出现了一些洋务企业,主张提洋务企业,起码它不是现代化。那么且不说它不是现代化,晚清新政也不是现代化,事实已经证明它行不通走不下去。洋务运动不是因为革命才搞不下去,晚清新政后来也失败了,也不是因为革命才搞不下去,而是因为他们搞不下去了才发生革命,洋务运动搞不下去了,戊戌维新搞不下去,晚清新政搞不下去了,才发生革命,不是因为革命洋务运动才搞不下去了,戊戌维新搞不下去了,晚清新政搞不下去了。
第二种观点就是有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有人认为是革命打断了西方国家,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如果不搞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扩张发展,今年的中国就同西方国家一起现代化了,这种错误观点。他们提出要重新讨论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殖民活动,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要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活动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和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就是这样的一些人,提出要肯定西方殖民侵略,非常革命的作用。
怎么样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现代化,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意义,这样的命题就是伪命题,侵略就是抢劫,我们有必要讨论强盗抢劫的积极意义吗?那么西方资本主义采取直接的、赤裸裸的军事侵略,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大片领土,勒索大量财物,而且还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人民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固定化、合法化。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收支权还掌握在外国的手里面,这就是他们给中国带来的所谓文明。
今天我们没有经历过殖民时代了,没有殖民时代生活感受,我们什么话都可以说,那么当时的人们怎么说的呢,经历过殖民时代的人,他们当时是什么感受呢?1896年春天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的时候,谭嗣同写了一首诗《有感一章》,这个诗怎么说的呢,“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就是生活在殖民时代的人的真实感受,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不知道什么是殖民生活,我们可以任意去评价它。
193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夜,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怎么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个就是人民最后的感受。所以1949年要把这首歌定为国歌,有人建议把歌词改一下,那么周总理就说不改为好,只有当我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会记得被人侵略的感受。所以我们今天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那种生活感受,当然我们不能够随意的去贬低我们前人的奋斗。
认为侵略有功,殖民有功的人,还以马克思的话作为依据,一个所谓依据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有人便把几个非常革命的作用套在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上,这个显然是曲解马克思、恩格斯讲的资产阶级起的非常革命的作用,是指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下面还有一句话,他说在他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他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恩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讲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这是革命,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这当代是革命性的进步。
那么这些另外的因素是什么呢?是马克思在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这篇文章里面讲到,英国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为造成印度革命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简明地说就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的革命,显然这是从反面讲的,不是正面的肯定,如果说我们一户人家曾经被盗,那么为了防止再次被盗,把这个房子修好了,加固了,这个是谁的功劳,这个不应该是盗贼的功劳吧。
从客观上讲,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印度也好,入侵中国也好,不自觉地对瓦解这两个国家的封建自然经济,为这两个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这也是印度、中国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更大的代价换来的。所以这是马克思在另一篇文章所讲的。“资产阶级在印度,难道他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印度,入侵中国,在瓦解这两个国家封建自然阶级的同时,又为这两个国家发展运作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造成了新的严重的障碍。比如说他们在中国,为了他们的殖民利益,他必须利用和扶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他必须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这样使中国长期走在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道路上。
有人统计19世纪60年代到1920年,60年的时间,中国全国包括外国资本,官僚主义,和民族资本在内,全部近代资本经济总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例只占到8%,也就是说90%以上还是旧式的、封建的、农业的经济。我前面讲到有人说中国如果不搞革命,那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充分扩大发展,今天也同西方国家一起现代化了,这个完全是自欺欺人。道理我不讲了,我们看看印度,印度也发生了革命,但是很有限,印度人并没有限制资本在他们国家的扩张发展,那么他们今天跟西方国家一起现代化了吗?没有,他们比中国还不如。
(三)怎样认识革命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点认识是怎样认识革命与民主的关系。我在讲的是革命,革命的前面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致的东西。革命就是民主革命,革命是以民族自由价值为趋向的,革命的目标就是民主自由,没有革命就没有民主自由,本来这两者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但是这些年也似乎变的不那么清楚了。有人认为民主可以不通过革命获得,可以采用和平的手段获得民主,革命是破坏了、阻碍了民主,还有人认为革命就是不民主,不自由,反民主,反人权,有的人写文章公开说,苏维埃运动就是土匪运动。
这个革命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更不是中国共产党一家的发明,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西方民主,羡慕西方的民主。那么西方的民主从哪来的?西方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阶段,现在他的所谓民主,他是从中世纪自然长出来的吗?肯定不是。西方所谓民主自由,也都是革命的产物。英国从1640年到1688年经过了40多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才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起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号称由国会公民掌握全国最高权利,那么是怎么来的呢?是经过了1789到1794法国大革命带来的。
西方现代所谓的民主自由,同样是革命的产物,没有资产阶级革命,就没有西方所谓的现代自由,所以北大的一个叫李零的教授说,革命是西方民主他爹。这个说法很形象,西方资产阶级一般也并不否定革命。那么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孙中山领导旧民主革命,虽然不彻底,有很多局限性,但是它结束了封建专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老百姓不可以随便骂皇帝,是不是革命带来的影响呢。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民主是很重要的目标之一,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人民民主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结论。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
第三个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讲到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揭示和宣传三个历史的必然性,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的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个是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三个是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三个历史必然性。
(一)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因此今天我们讲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渊源,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确立的?它的历史必然性在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也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从而提出了现代化的问题,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尝试和探索。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概念,一般讲近代化或者是工业化,当时即使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都非常的局限,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更带有局限性,那么他们想在不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的条件下,搞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当然只能限于空想而失败。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民主义学说成功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才真正解决了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才使中国的现代化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第二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他们从军事失败,看到中国国家工业技术落后,那么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一些军事工业或者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工业。倒是他们的思想谈不上工业化,谈不上现代化。到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认为又提高了,他们在推动政治改良的同时,提出要兴实业,梁启超甚至提出了以工立国的思想主张。那么他们的思想主张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开端,很可贵,但是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从根本上没有跳出人农本思想的束缚,以农为本跟后面我们讲的以农业为基础不是一回事。
那么中国这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农本工商末,就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封建专制统治就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基础上。那么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不可能从根本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也就不可能抛弃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农本经济。那么资产阶级民主派中孙山是在中国提出大规模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人,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振兴中华的旗帜,主张像西方国家那样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他认为这个是“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他还写了一本书,《十月计划》,这个《十月计划》对现在来说很有意义,《十月计划》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包括三峡大家都知道,包括南水北调的一些设想。
那么到了孙中山这里,中国几千年的农本思想和农本经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此失去了正统地位,但是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也具有局限性,一个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的生产关系依然没有改变,那么在这种政治条件下,发展实业,实际上还是空想。第二个,它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他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实行现代化,它代表的是民主资产阶级下层的幻想。第三个他没有能够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设想纲领,他对农业没有提出从根本上改造的办法。他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但是没有提出解决农民土地的具体办法。中国如果不解决农业问题,不解决农民问题,是不能真正搞工业化的,是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现代化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到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的,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我们中国搞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不是从1956年开始的,真正搞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现代化,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也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立了,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因此我们对现在搞这些东西老是进行质疑。它的历史由来咱们没搞清楚。1939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他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完整的形成,此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和讲话,丰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回答了国家建设后的一系列问题,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方向,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的设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方向的确立是毛泽东,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第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纲领,根本途径。全面纲领是什么,是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政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毛泽东提出的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目标,实际上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目标。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我们现在还是走这个途径,还是没有离开这个途径。
第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一方面要与蒋介石封建法西斯主义划清界线,另一方面又要与欧洲资本主义划清界线,他明确提出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毛泽东的这个设计保证了中国现代化的设计方向。
第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摒除了民粹主义思想障碍,做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当中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设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摒除了民粹主义思想障碍,肯定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当中要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基本设计。
那么上个世纪落后的东方国家,追赶世界潮流搞现代化,但是碰到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所谓民粹主义者,就是主张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同时主张农业社会主义不经过工业化的结构,这个思潮也反映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里面来。毛泽东彻底批判了民粹主义,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个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发展当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他设立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从设计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第二个他提出新民主主义不是一般的消灭资本主义,要消灭的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资本主义,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不但不能消灭,而且要使他获得发展的便利。第三个他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他说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将来还有用,他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第四他提出了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是民主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要把农业基础改变为工业基础。毛泽东对于民粹主义的批判和利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很快找到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新时期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改革开放,最大的突破在哪?就是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我说的资本主义是经济领域是资本主义的手段,一些因素,包括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一些管理上的办法等等,体制机制上的一些办法。
第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反对在革命胜利之后,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主张走自己的路,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决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开始便具有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坚决主张不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在革命胜利以后,国家建设问题上他同样反对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他提出中国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既和欧美的资本主义相区别,又同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相区别,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与苏联本来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以后,建设社会主义不会也不能走苏联的道理,那么就为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基础。
第五,就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把工业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包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到1953年他提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的路线,一化三改又成为一体两义,一体是工业化为主体,两义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在三大改造进行前,国产的工业化已经开始实行,三大改造的过程同时又是工业化的过程,这样我们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当中,实际上已经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工业化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由来,第三个问题讲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由来。
这三个问题讲完了,我想通过这几个问题集中说明一点,就是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时间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近代以来我们国家民族发生的深刻变化,都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一条道路。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民族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我认为我们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按照习近平同志的一些论述,还是要首先认识到历史必然性,要认识到它的历史由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历史深处走来,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妙手偶得,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即兴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平晶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4/7436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