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心得
做好群众工作 方式方法是关键
2013年11月05日 10:53
近年来,我在与一些基层干部交流中了解到:一些党员干部感觉到做群众工作枯燥、乏味,提不起神、攥不住劲;一些党员干部感觉到做群众工作没有进步,密切联系群众不如密切联系领导;一些党员干部搞不清楚对象,不明白做群众工作其实就是做具体人的工作,把群众工作简单等同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些党员干部还不习惯于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习惯于对群众发号施令或以主人自居;一些党员干部甚至把为群众做工作和为党做工作对立起来,不明白做好群众工作就是做好党的工作的道理;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党的群众工作造成的压力与挑战,出了问题习惯于“捂盖子”,不善于在关键时刻发布消息、引领舆论,放任小道消息满天飞;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果按住了葫芦起来了瓢,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把做群众工作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予以研究、谋划、实施。
在党的历史上,党的领导人经常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总结和归纳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举不胜举。比如,做群众工作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其实也是工作态度问题;看似是党员干部做群众的工作,其实也是做党员干部的工作;看似通过满足群众的经济要求去组织群众,也是对群众的情绪疏导与教育;看似当群众的学生,也不能犯尾巴主义错误;看似当群众的教师,也不能犯命令主义错误;看似在一般要求上动员群众,也要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看似在给群众提要求,也要给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如“一把手”提要求;看似在等待群众,又要带领群众;看似要满足困难群体的根本要求,也要坚持“一碗水端平”,等等。做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在各种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中,人是最生动、最复杂、最有活力的因素。因而,做群众工作又是最生动、最复杂的。
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决定了群众工作存在许多客观规律,比如:要把干部的眼睛拉到眉毛下面来;改善群众生活才能改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者生活“不群众化”难以做好群众工作;我们党内的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只有把群众的前途放在第一位,才可能把党的前途放在第一位;抓住了“群众领袖”或群众骨干,就抓住了群众工作的关键;群众观念不强的人,必然变成官僚主义者,群众观念不强的机关,必然变成官僚主义的机关;必须在群众的自动性上去组织群众;要注意从各种经济要求上去组织群众;群众的要求是可以启发与提高的;宣传工作要注意抓住群众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要学会多对群众做口头的宣传教育;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两头,带中间”;要善于与群众谈心;要善于与群众订“居民公约”;要经常或定期总结群众工作的规律与得失;知识就是力量,重复也是力量;细节决定成败;政策不科学,本身就会制造矛盾;多“发报”少“发火”;要利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做好群众工作;要时刻把握群众工作的“家底”;要避免将群众工作做成“夹生饭”;宣传工作也要注意发挥“小报”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成像”的效果;群众工作也要善于“调结构”;心沉下去,事情才会落下去;强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律”训练,“法律”就会更好地发挥作用;群众工作要围绕安全、便捷的居家服务展开;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靠大家一起来做;等等。
和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当前个别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即使不接触群众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少了群众的“麻烦”,甚至还可以生活得更“愉快”。外部压力缺失的客观环境使一些党员干部的本领逐渐退化,不愿意动脑,不想办法,出现群众工作“本领荒”。一旦出现问题,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忽视了群众工作其实是一门最复杂、最生动的科学。群众工作重在平时,平时“家庭作业”做得好,才经得起“大考”;平时不做“家庭作业”,考试就会不及格。
比如,党员干部是否善于与群众交流、沟通反映出很多学问。有不少干部不会和群众讲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究其原因,还是和群众没有感情。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语言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
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还要像医生一样,善于“望、闻、问、切”。所谓“望”,就是善于观察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周边环境;所谓“闻”,就是善于倾听群众的疾苦与存在的问题;所谓“问”,就是善于与群众沟通,了解群众的心理;所谓“切”,就是善于把握和找准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望、闻、问、切”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还需要专业技巧训练。
我在延安干部学院参加了一次关于群众工作的理论研讨会,期间与党的十八大代表张云泉同志有过一次交流与对话。谈到党员干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张云泉提出“四个要有”:一是要有“居安思稳”的习惯。当干部处于过分安逸状态的时候,往往是群众怨言聚积的时刻。比如,群众有问题找不到干部,群众的怨怒就会郁积,最后导致各种矛盾与问题。二是要有真本事。干部要善于与群众沟通,平时要坚持“零距离”,要有很强的对社会问题观察与分析的能力,要有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真感情。对群众要有“五心”,分别是热心、同情心、诚心、决心、衡心。四是要有高境界。正确对待名利、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张云泉同志交流,可以感觉到,做好群众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既有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有知识水平的要求;既有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有性格习惯的要求;等等。每一项要求不下一番苦功夫是难以做到的。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党员干部说某某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们解决某些问题并不容易。但是,我也担心,会不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啊?一个问题解决以后,会不会又有别的问题产生?我们准备好了或者能否预测到新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时候产生吗?
这就是说,联系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不是“一气呵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联系群众没有止境,接触群众也是“没完没了”,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如果简化群众路线中的循环原理,可以理解为:发现问题(要深入,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剪刀”一样剪得准)—分析问题(要全面,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布”一样看得全)—解决问题(要集中力量,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石头”一样攥得紧)—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可能会产生新问题。所以,做群众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不能搞关门主义。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政党制度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5/7438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