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聚焦中铁建招待费
2013年11月06日 09:32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中铁建招待费整改:发票背后写明谁陪吃谁证明
“57人被通报批评,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1人。”10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度通报了中国铁建超8亿元业务招待费的检查情况。
今年3月,因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在2012年业务招待费过亿的9家上市公司中,中国铁建(以下简称中铁建)以8.37亿元居首而被推到舆论高点。
通报称,经查,中铁建确实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问题。
据中铁建内部人士10月23日对记者透露的整改细节,内部已明确要求在业务招待的每张发票背后必须说明:多少个人吃、请谁吃、证明人是谁、陪吃人是谁,并且,每张发票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该人士同时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铁建业务招待费总额同比下降了29.6%。
据强卫东10月21日通报称,从今年5月初到8月底,中铁建在全系统共调集1170多名业务人员,对36家二级公司及其所属开支最大的1家三级公司共4250个核算单位2012年度及2013年上半年业务招待费进行了检查。
经通报,检查覆盖了单笔金额1000元以上的所有支出,共涉及业务招待费14.22万笔,发票15万多张,金额4.57亿元。最后57人被通报批评,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1人。
据内部人士反映,该事件在外界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所查处的范围和力度均空前,中铁建上下高度紧张。
内部整改:单张发票不能超过5000元
今年5月份,中铁建首次就8.37亿元招待费对外回应时称,力争今年的业务招待费下降10%。而据中铁建内部人士透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铁建业务招待费总额同比下降了29.6%。
短时间内,如此规模的招待费,究竟如何整改?
据中铁建内部一位接近负责接待的人士告诉记者,此次事件首先催生了中铁建首个《业务招待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不过,该人士同时透露,实际上,过去中铁建内部也有业务招待费的管理办法,但基本要求就两点:发票是真的;领导签字。
“自从整改以来,在吃饭报销的财务审查上确实严格很多。”该人士表示,“领导签字也更谨慎了。”具体而言,还包括在发票背后必须说明多少个人吃、请谁吃、证明人是谁、陪吃人是谁,发票金额不能超过1张5000元。同时,桑拿娱乐会所的发票今后也一律不给报销。
相关链接
孟凤朝:业务招待费须程序合规
有关业务招待费的争议,至今此起彼伏。
10月23日从中铁建内部人士处获悉,中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凤朝在内部讲话上表示“业务招待费的存在具有天然合理性”,并强调“开展业务招待费检查,绝对不是让大家不要再吃了、不要再喝了、不要再交朋友了。相反,只要是业务属实,程序合规,并且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和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是支持的。”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甚至或招致更多的争议。
但在记者10月23日采访的另外几家企业人士看来,这确实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两难的境地。
国务院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在对中铁建的通报中也同时称,“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符合规定。”
依照孟凤朝在内部会议上对业务招待费“两个属性”的总结:“一个属性是和生产经营业务密切相关;另一个属性就是具有‘迎来送往’特征,业务招待费的构成主要是餐饮费及烟酒茶食品等费用,这也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和行业特点使然。”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正道出了中铁建在整个“天价招待费”事件中的部分“委屈”。
一如孟凤朝在表达业务招待费的存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的同时,亦强调了要持之以恒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准确把握适用的法规、纪律,坚持宽严相济、处理恰当。在谈到如何对待个人利益问题时,同时引用《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强调对个人立身处世具有警示意义。
中铁建有关负责人就业务招待费检查情况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主要由于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生产经营需要支付的业务招待费在相应增加,绝对值相对较大。
同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举例,比如早前铁路巨贪刘志军时代,企业为拿项目而不得不遵守各种“业务招待”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整个业态环境使然。
监督国企招待费的权力应下放
毫无疑问,中铁建的迅速行动源于中纪委的直接介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即便作为上市公司,中铁建在公布天价招待费之后,也很难说股民和舆论能够对整改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如果一定要强调舆论的作用,那就在于舆论围观之后,引起了中纪委的注意,从而达到了借力整治的目的。
不过,中纪委的巡视毕竟是短暂的、临时的,假如股民和舆论无法真正直接触动中铁建,那么中铁建的反应也必然会是短暂的、临时的。在监督问题上,必然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因此,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压监督,我们既要看到其闪电般的效果,却也不得不重视无法持续的短板。
此番中铁建出台内部新规,表示发票报销需要标明一系列情况,并将限额定在了5000元。这样的规定如果能够长期有效,其原因必然是存在一股力量自始至终地在审核发票本身,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否则,如果发票本身的信息不能受到检查,那么规定也一定会流于形式。
从去年实施“八项规定”以来,民众普遍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上,针对官员公款吃喝的监督形成了两条路:一是纪委系统自上而下的督察,二是民众利用网络发掘身处豪华饭局中的领导。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两条路径虽然形式、方向、策略完全不同,但却共同形成了对官员的震慑。以至于如今的大部分官员,只能纷纷躲进不为人知的隐蔽会所或者干脆选择在单位食堂就餐。
中铁建作为巨型国企和上市公司,其性质决定了招待费公开的必要性。只不过相对于政府部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一面,尤其是作为一家竞争性企业,招待费的额度较大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中铁建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在已经公布的2012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中铁建高居8个招待费超亿公司的榜首。但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上述亮点并不能成为为中铁建辩护的理由。只是要明确的是,股民也好,舆论也罢,并非不能接受招待费的存在,而是招待费本身的详细情况,应该公之于众,便于民众监督。
事实上,我们很难相信哪一家国企的招待费能够经得住检查,但中铁建的“倒霉”能够催生出发票必须注明“招待了谁”的硬性规定,或许也可以成为国企内部整改的一个标本。而相对于发票注明相关信息,更重要的还在于招待信息本身能够公开,毕竟,只有敢于向民众公开,监督国企招待费过高的权力才能真正被下放。
中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如此落幕?
如果将中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比喻成一部悬疑小说的话,综观整个事件的开场和收尾,与公众所期待的事件调查结果相比,这无疑是一部几近没有结尾的悬疑小说。
以文学喻事件,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说:“开篇之际,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可以说,中铁建“天价招待费”这部悬疑小说,就具有这样强烈的效果。今年3月,中国铁建2012年8.37亿元招待费事件一经曝光,便以其分外“夺目”的关注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社会和公众一片惊讶之声。然而,事件的走向和收尾,留给公众的是对这次调查结果的强烈质疑。而这些质疑,又恰恰是社会和公众对于本次事件最为关切的核心所在。
全年8.37亿元的招待费用,如此之巨的数字,倘若按照强卫东先生所言“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是符合规定的”,那么请问,此言依据何在?符合哪些规定?8.37亿元的招待费用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到底是哪些人受到了处理?一连串的疑问,可惜在强卫东先生的表述之中,均未作任何公开说明。不仅如此,在官方的表述之中,事件调查还有了一个很是光明的“尾巴”——强卫东表示,中国铁建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整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年1月至6月,中国铁建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1%的情况下,业务招待费总额同比下降了20%多。“我认为,实现全年业务招待费下降10%的承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瞧,一桩“坏事、丑事”,在一系列悬疑未决的背景下,陡然演变成了“好事、喜事”。不过,伤疤未愈,疼痛还在,诸多公众质疑仍在持续,官方又何必急急强调此次事件所带来的所谓“成绩”?既然中国铁建2012年“天价招待费”位居A股上市公司之首,其自身又作为一家大型国企,那么,其“三公经费”使用支出理应透明,给予社会和公众更为明晰的交代。倘若中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处理,以如此“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姿态落幕,不仅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损害,而且对类似中铁建这样的企业也起不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启示与思考】
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披露后,国资委纪委书记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被要求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引起各方广泛关注。人们期待着,“签字背书”这一落实监督责任的做法,不应止于中国铁建。
“背书”是一个金融词汇,原意指在票据或单证的背面签名或盖章,表示确认、同意、支持等。在纪检监察中要求监督者在监督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表明了签字人的责任和担当;若有挟私隐瞒、包庇渎职等行为,事后一旦查出,就能按图索骥,追究监督者的责任。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针对了监督者“有监管之权,无问责之虞”的痼疾。
无论是对央企还是政府官员,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百姓深恶痛绝的“四风”问题尚未根除。特别是近期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储粮等大型国企的多名高层管理人员接受调查,暴露出一些地方和企业监督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
“签字背书”,其实是发出了强化中央企业监督的积极信号。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监督责任真正成为一种有效、长效机制,真正使监督者不糊弄、不懈怠、有担当,让中央企业负责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以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效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国企巨额招待费的背后,是中国商业社会畸形的人情关系。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实是“熟人好办事”。上述业内人士的话,再次验证了“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这样一句俚语,然而,反映的是工程招标领域权力运行、经营行为不规范的严重问题。无怪乎,中国铁建新闻处有关人士当时恳求记者不要继续追踪报道此事——如果这样报道的话,伤害太大。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潜规则”虽然与法律法规相背离,为公众深恶痛绝,却能大行其道,个中原因十分复杂。“潜规则”之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按照“潜规则”好办事,否则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如果请客送礼、礼尚往来仅仅局限于亲戚朋友之间,无利益瓜葛,请客送礼并无不可。然而,吃吃喝喝渗透到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金钱的奴隶,企业经营难免不规范,权钱交易、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也就在所难免。
国企的产权归全民所有,国企利润无疑属于公共财产。国企巨额招待费看似企业行为,损害的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国家给国企的优惠政策已经够多的了,比如,政府承担了国企大部分重组成本,政府设定的政策门槛也让不少国企在资源占有、经营权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这都为国企能够不断提高利润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的宽松政策下,国企理应带头守法经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招待费变成国企利润的“润滑油”,是一种扭曲的社会价值取向,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是对法律制度的公然践踏,必须坚决加以治理。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铁建规范招待费,对于其它国企而言具有标本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6/7440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