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研究

崇尚节约 反对浪费

2013年11月07日 13:32

 

5

近年来,我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思。在公共领域,“三公”消费、楼堂馆所、会议庆典等方面的铺张浪费令人咋舌。在社会层面,宾馆、餐厅、校园、食堂剩饭剩菜随处可见;婚丧喜庆等人情消费惊人;各种冠以“豪华”“极品”的奢侈品炫耀性消费比比皆是,有的“超英赶美”,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富翁都为之侧目。所有这些,人们称之为“中国式浪费”。最近爆料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济山庄顶层的违章别墅有1000余平方米,仅拆除费用就得80多万元。据媒体报道,我国消费者每年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在投资等领域,重复建设严重,炫耀性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屡见不鲜,城市建设“翻烧饼”,一些公共设施和住宅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拆除,“鬼城”“烂尾楼”频现。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提出务必狠刹浪费之风,对准了当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时弊,抓住了事关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共同理念

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是全世界一切传承下来的文明和民族的共同美德。崇尚节约、反对浪费体现的是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敬畏自然这样一种朴素的理性,在各个民族和文明中都是一种古老而自然的美德。世界各民族的格言和谚语中,都有很多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容。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节制”是四种主要美德之一。英国有谚语说“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古巴有“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的格言。我国古代《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子主张“节用”,认为节用可以“兴利”,“国家去无用之费”,则财富“足以倍之”。《朱子家训》则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可或缺的品质。一个不珍惜自己劳动成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否珍惜劳动成果、是否具有节俭美德,考量一个民族的素质,彰显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古今中外、现实生活中,确实曾经存在、现在也还存在种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和观点,比如,节俭不利于经济发展、奢侈浪费有利于经济繁荣,浪费自己的财富别人无权过问,等等。必须明确,只有符合不浪费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以奢侈浪费来刺激发展,可能造成一时的繁荣,长远看则必会激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矛盾并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堕落,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反对的浪费,是消费无度、奢侈浪费。现代社会,人们有消费的自由,有选择消费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现在,我们再也不能以“地大物博”而自居,人均占有资源少才是真实的现状。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2,人均GDP仍在世界100位之后,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因自然灾害又引致不少困难群体。在资源如此贫乏、脱贫任务艰巨的条件下,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不渝地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必须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抓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奢侈浪费之风往往是自上而下渗透的。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执政党的党风引导着政风,政风带动着社会风气。浪费之风尽管是一种社会现象,却与公款浪费、“政绩工程”、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党风政风问题休戚相关,有些问题甚至还是始作俑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只有“官”带头,社会才会仿效和跟进。

党政机关掌握的是公共资源,浪费公共资源是一种“犯罪”。掌管公权力者是人民的公仆。资源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人民。因此,我们在使用公共资源时,理应得到民意的认可和法纪的约束,绝不可“崽卖爷田心不痛”。大手大脚,对公共资源的贪污和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

浪费使人走向腐化。奢侈浪费极容易让人滋生懒惰享乐的思想,是消弥艰苦奋斗精神的腐蚀剂。一旦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养成,就会放纵欲望,滑向腐败。“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奢侈浪费是诱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古代,由于奢侈浪费之风盛行,最终导致腐败亡国的事例屡见不鲜。夏代最后一个国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后为商汤所灭。商纣王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后为周武王所灭。一些历史学家总结斯巴达和罗马帝国之所以衰亡,一个致命的原因也是上层统治者的奢侈腐化。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老一辈革命家是这方面的典范。现在条件不同了,但优良传统不能丢,勤俭作风不能变。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各地各部门配套出台的各项规定,说到做到。要努力解决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形成节约而不浪费的行为习惯和文化理念,做到不动浪费之念、不行浪费之事。要坚决抵制各种浪费行为,宣传节约文化,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改。

 

采取管用的措施治理浪费

加强宣传。大力开展多层次、广角度的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宣传,让节俭的美德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节约文化成为普遍遵循。运用多种话语体系感染受众,使之成为主流习惯,以正能量影响人们改变铺张浪费陋习。

采用经济手段制约浪费行为。对脱离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的享受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要更多地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限制。《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消费者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此做法可资借鉴。

建立治理浪费的制度。孔子说:“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要严格公共领域财物管理的各项制度,严肃财经法纪,杜绝公务浪费。严格管理公职人员的生活操守,强化公职人员的社会道义责任。最近,省里为规范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准备出台《关于规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并“开门立法”,将《暂行规定》公布在网上征求意见,引起了热烈反响。为保障《暂行规定》不落空,还将出台监督检查等保障性措施。这项制度有促进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价值取向,着眼点是倡导社会移风易俗,减少铺张浪费,简化人际关系。在社会领域,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效经验。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7/7444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