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万人计划”助力中国梦
2013年11月08日 13:29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全面实施
记者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获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已于近日正式发布。
“万人计划”是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第一批共入选277人,其中杰出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人,青年拔尖人才199人。此外,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高校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四类人才也已完成初评,将在复核和公示等程序完成后公布。
据介绍,“万人计划”的评审工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经过层层推荐,严格筛选而产生。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年龄全部在35岁以下,既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的学科带头人,也有“80后”教授、博导,还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其中3人还获得了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万人计划”是一项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万人计划”不是简单的名誉性头衔,有关部门将通过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特殊支持经费,支持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此外,还将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他们制订特殊支持政策。对杰出人才入选者,还将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特殊政策给予充分保障。
据了解,“万人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总体目标是利用10年时间,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等领域,遴选支持一万名左右能够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重大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
“万人计划”解读:特殊支持让“远者来”也令“近者悦”
“万人计划”的由来
“万人计划”的由来,还要从“千人计划”说起。 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两只手”,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出于这个考虑,中央在2008年底审议“千人计划”时就明确提出,适时制定实施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万人计划”是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作为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共同实施。
“万人计划”的总体目标
“万人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利用10年时间,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等领域,遴选支持一万名左右能够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重大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
”万人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万人计划”的评审
“万人计划”的评审工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经过层层推荐,严格筛选而产生。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年龄全部在35岁以下,既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的学科带头人,也有“80后”教授、博导,还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其中3人还获得了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万人计划”的支持措施
“万人计划”是一项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万人计划”不是简单的名誉性头衔,有关部门将通过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特殊支持经费,支持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此外,还将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他们制订特殊支持政策。对杰出人才入选者,还将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特殊政策给予充分保障。
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在经费支持方面。中国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
国家人才计划正当可行
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对这个计划,不少人在质疑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甚至认为这样的投入太大,而且没有体现公平,不同的认识混杂其中,需要明确来认知。
人不是商品,人也不是工具,国家不是商品生产者,也不是工具使用者,人有自身的发展意志,人是主体。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警惕人被商品化、工具化的可能,警惕人的思想、创意、灵性被捆绑束缚,警惕重视人才变成了约束人的发展。但这是否意味着国家不需要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了呢?人才激励的一切国家行为就是不当的呢?显然不是。
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各国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等阐述都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可以说,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无不在想尽办法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不遗余力地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人才。像美国这类从资金到技术占有全方位优势的国家,甚至不分国籍地将全球人才纳入其网罗范畴,被称为“人才收割机”。
科技创新需要强而有力的后盾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人才工程必须依靠国家支撑。以国家为主体激励高端人才,提出并强力推进“万人计划”不是问题。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给予最大的物质、精神支持,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激励高端人才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国家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总体环境和条件。只要诺贝尔奖获得者,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国家;只要高科技人才,这样的国家也是没有的。人才成长的公平性问题,其实是人的发展的总体环境问题。
“万人计划”助力中国梦想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个桥段,在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以幽默的方式传递出一个严肃命题:人才,真的很重要。
既有层次分明的人才目标,又有统筹兼顾的远景计划,这充分说明中央对人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也具备做好人才工作的娴熟技巧。三国时曹操就曾说过,“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美国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40%,而有70%的诺贝尔奖得主为其工作,不正说明,谁拥有人才,谁就占据主动、拥有未来吗?
事实上,我们一向注重广纳天下英才,2008年开始的“千人计划”,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领军人才。神十飞天,刷新浩渺太空的中国高度;蛟龙下海,改写湛蓝海洋的中国深度,激动人心的科技创新背后,多少回国人才在背后默默耕耘?不仅是“千人计划”,截至去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近5年归国人员近80万人,可以说,中国正张开双臂,欢迎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实现梦想。
随着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不仅是“祖国需要”人才,人才同样“需要祖国”。单从2012年这一年来看,留学回国数量就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蓬勃的发展活力,井喷的发展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创业,形成蔚为壮观的“逆向移民浪潮”。就连孙中山的后人也在前不久承认,大陆已逐步实践他曾祖父《建国方略》的理想。比较两岸与美国,论赚钱机会,肯定是中国大陆。
然而,“拿来主义”纵然可以缓解一时之需,但终究还是饭碗端在别人手上,缺少自主权、独立性、安全感;过度依赖引进人才,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人才需求。因此,在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只有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人才支撑。
聚天下英才,纳四海志士,则国家何愁不昌盛?民族何忧不复兴?中国梦想,总能激荡起每个人心中的涟漪:“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启示与思考】
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为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中央决定加大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近日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标志着这一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的国家级人才工程全面实施。
“万人计划”的实施,是我国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又一重大工程,将更好地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万人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这个设计体现了人才开发突出高端、急需优先、梯次配置的科学理念,承载了国家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高瞻远瞩,有利于解决我国大师级人才匮乏、各领域创新创业骨干人才不足以及青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最迫切的问题。通过“万人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机制,推动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是靠面向海外引进人才,二是靠立足国内培养人才。2008年以来,国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实施“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
而国内现有人才和海外人才同等重要,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和宝贵财富,必须培养好、保护好、支持好。“万人计划”与“千人计划”是两个并行的国家层面的重大人才工程,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创新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坚持“两手抓”,“儿子女婿一起疼”,将成为未来中国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的两大方向。同时加大统筹力度,协同推进两个计划的实施,充分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也将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8/7447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