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先进性建设
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努力
2013年11月11日 13:41
有人说,政府职能转变,关键看的是“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究竟是什么?可能是窗口服务时,工作人员善意的一个微笑;也或许是办事过程中,公开、简便、规范的流程告知……我们试图从普通市民与政府打交道的生活琐事,去了解改革开放35年来,政府在为民众提供服务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未来还期待有怎样的改变?
从两个月到10天
曹先生的出国经历非常丰富,上世纪80年代起,就往欧洲各地跑。他清晰记得,当时外汇无法随便兑换。因公出国,需凭签证去外汇管理局申报,而外汇管理局十分“能掐会算”,根据出国天数,比如出国15天就批15天需要的外汇量,出国5天只批5天的量。1993年,曹先生去罗马尼亚,落地时忘记登记外汇,差点无法回国。还有一回,他带回国的东西价值超过了审批给予的外汇数量,成为“可疑人士”,被要求证明女儿在国外工作。除此之外,出国手续也很繁琐,先要去户口所在派出所敲章,证明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各种手续,忙到自己每次都搞不清楚。而且,出入境证件只有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一个窗口提供服务。
“当年出国可是一件大事,一般都要准备两个月,还要时刻准备好哪个环节被卡住。”曹先生这样总结。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外籍人士涌入虹桥地区,长宁区出国签证的需求猛增。古北路788号,成为市级出入境管理部门以外,唯一一个受理外国人士签证的服务点。大厅每天排队人群几乎摩肩接踵,找不到一丝空隙。业务量的巨大,最终迫使接待大厅由原来的110平方米扩建到250平方米。接待人员,从原来只会英文,到可以说韩文、日文。
直到今天,全市已有10处可以办理外国人的签证业务,但古北路的办证量依旧是分县局中最多的,每天需要受理200件左右。为了处理好这些业务,工作人员想出各种办法,比如预约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等。时至今日,出国不再成为新鲜事,没有人再会担心外汇,签证也无需困扰两个月,本市户籍居民10个工作日就能走完所有流程。古北路788号面对的烦恼,已不是手续内容多繁、等待时间多长,而是如何借助科技手段、管理手段,让来此签证的所有人有序排队、心情愉快。现在,一部分短签的自助系统,已开始运用。而未来,或许能在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帮助下,减少人们在大厅里排队等候的焦虑。
从求人办事到上门服务
家住建国西路316弄的王阿婆最近心情特别好,共有产权保障房的摇号结果公布了,古稀之年的她榜上有名。这意味着老人期盼已久的在新居过新年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
半年前,王阿婆差点与共有产权保障房失之交臂。她的情况很特殊,作为独身无子女的高龄老人,超过70周岁后,她将不能再以户主身份申请,其百岁高龄的父亲,更在申请门槛以外。离70周岁还差3个月的王阿婆,如果今年申请落空,恐怕就是一辈子的遗憾。其中能够申请的关键材料,是王阿婆百岁老父的工资证明。可因时间太久,王阿婆无法回忆起当年的证明现在家中何处。
“不急,你只要是在本街道申请的,我们档案室里就能查到。”街道工作人员的这句话给王阿婆吃上了定心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翻阅,工资证明找到了!
这件事,看起来是个案,特事特办。但采访几处后,记者发现这些“特事特办”并不少。为了给远在奉贤、行动不便的老人迁移户口,户籍警从市区跑到奉贤。拍身份证照片,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已经屡见不鲜,仅一个区就可达到上千人次。
从事户籍工作30多年的老民警张晔回忆道,最早关于户籍管理的各种政策,社会上鲜有群众能完全搞得明白。他笑言,户籍警们曾是“朝南坐”的待遇,而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派出所的服务窗口,各种规章程序越来越多,条例越来越细,“钻政策空子”的几率越来越小。再加上政府信息公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出台或修改的相关政策就会在网上公开发布。这么做,一方面是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能让群众不服结果行政复议时,有很好的依据。仅仅贴在服务窗口旁边告知办理事务必须带齐哪些材料的“菜单”,就一改再改,不知换了多少版本。
2003年12月,上海市可以实行户口网上迁移,这在全国也属首次,意味着业务要求、技术平台升级换代。此后,原本迁移户口必须迁出地、迁入地跑两家,现在只需去迁入地办理即可;婴儿取名可以免费查询是否重名;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可以由民警提供上门拍摄身份证照片服务;为了让小孩子可以上飞机,未成年人现在也可办理身份证,无需再带户口本和独生子女证。张晔说,他手里办过的最年轻的身份证是个1周岁的宝宝……一系列职能转变的措施,让人应接不暇。
从个人道德到制度设计
陆先生失业了,最近前往社区服务中心申领失业保险金。临走时,一句担心遗忘工龄认定时间的自言自语,被细心的受理人员记录了下来。6个月后,老陆忽然接到电话,叮嘱他及时办理灵活就业和工龄认定。惊讶又感激的陆先生在留言本上提笔写道:我儿子每年的《法律资格就业证书》都是我去帮他代办敲章备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我非亲非故,却把我的事情记在心上。同为80后,表现却不一。
“这算不上好人好事,工作人员只是主动为居民多做了以往那些‘喝茶、看报、冷面孔’者不做的服务而已。”在某街道中心负责人张琰看来,计算机联网,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不断新推、修订的各类民生政策,为改善百姓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而政府窗口的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软实力作用,这恰恰是维系政府与百姓关系的“精神保障”。
“为人民服务”写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其实是很广阔一片天。其中有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政府制度设计在背后潜移默化的推进,这就是改革。
经几轮政策调整,如今,遍布各区县街镇的受理中心,已能为市民提供涵盖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服务、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十大类188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今年市政府再出文件,要求全市所有受理中心在2013年底全部达标“一门式”,使群众“跑一个地方,办多件事情”。
无独有偶,徐阿姨也深感“制度设计”的作用。有一天,她在小区遇到两位工作人员,他们佩戴着“市民巡访团”的挂牌,拿出一份测评问卷,邀请徐阿姨就辖区派出所民警的出现率和知晓率、群众办事方便程度、执法形象等事项进行评价,并提点建议。该区从2010年开始,设立了一个“市民巡访团”,每个月都会随机让市民测评打分,作为区域派出所和民警们的考核内容之一。
“释放善意,表达我们的态度。”相关负责人如此解答巡访团的成立初衷。
而另一种便民的制度设计就是“简政放权”。
今年,每一位机动车驾驶员都享受到了放权的实际好处:无论交通处罚在哪个区发生,罚款只需就近缴费即可,再也不必一个个区跑遍、一张张罚单才能结清。
为此,金钟路的公安长宁分局交警支队车驾管业务受理处,工作量一下子呈几何倍数猛增。起因是自前年开始,与车辆管理有关的多项业务,逐步由市局下放到各分局,比如驾驶员补换证、临时号牌、违法处理等。恰巧金钟路地处上海市车管所附近,副支队长俞晓东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原本每天平均补换证只有50人,今年9月猛增到150人,电子警察处理下放至各区县后,仅仅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以长宁区为例,一个月就要高达1万多起。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近几年关于车辆管理的业务频频调整。取消“道路保养费”、顺应民意国定假日高速公路免费、交交通违法罚款只需就近等。俞队长让同事们做好准备,以现在汽车的增长速度,或许年复一年,民警们没有最忙,只有更忙。
张琰总结说,“软实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优秀个体独有的。
换言之,政府职能转变,归根到底还是依赖制度设计,让每一件“特办”变为“常态”,让每一次居民的“感动”归于“平淡”,才能真正体现出“政之所为”是“民之所需”。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1/7450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