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习总书记湘西调研,亲身示范扎实走好群众路线
2013年11月11日 14:20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习近平湘西考察:扶贫切忌喊口号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11月3日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习近平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视察果园
习近平山道遇果农侧身让路
在土家族聚居的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他走进生态水果产业基地,了解村里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习近平边走边向村干部了解葡萄、柚子、猕猴桃等引种和销售情况。看到路边一筐筐水果,他拿起一个红心猕猴桃剥皮品尝,夸赞说:“味道很好,口感很好。”听说这种猕猴桃一斤12到15块,一亩收入2万4,他说:“那可是高附加值啊。”
山道狭窄,看到背着满篓柚子的村民,习近平问:“重不重?”听说有五六十斤,他赶紧侧身说“你快走吧,背着很重”。枝头挂满柚子,村民们正在采摘,习近平捧住一个柚子,轻轻一拧就摘了下来。一连轻松摘了两个,他幽默地说:“这是技术活啊。”
习近平来到果园深处,同来收购的贵州客商聊起来。收购价是多少、有无滞销……听说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果树,习近平说:“大家高兴吧?丰收了,还能卖好价钱。祝大家的果园发展越来越好,每个家庭都勤劳致富奔小康。”
临别时,乡亲们难舍难分,习近平同他们话别,了解土家族语言、服装等情况,叮嘱大家:“好好干,有奔头。”
看望特困户
老人问习近平“怎么称呼您”
习近平11月3日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在施齐文家,习近平向两位老人仔细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听说养了猪,他问道:“自己吃还是卖了?”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
习近平在低保户施成付家院子里和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座谈。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他一一询问。他说,我今天来,目的很明确,就是看望湖南少数民族乡亲们。我说了,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
中南大学调研
同数十位研发人员一一握手
11月4日中午,中南大学,听说总书记来了,刚下课的同学们纷纷赶来,聚拢在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外和道路两旁。习近平走出实验室时看见同学们,特意走过去向大家问好,同学们欢呼雀跃,大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微笑着频频向同学们挥手致意。
在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习近平观看了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系统演示,了解运用生物技术手段治理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听取了粉末冶金特种材料研发应用介绍,同数十位研发人员一一握手,肯定他们的成绩。
考察威胜集团
鼓励企业加强研发不断创新
习近平11月4日来到威胜集团。智能电能表、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有源电力滤波器……企业的自主创新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每年将6%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产品不仅替代进口而且出口国外。习近平希望企业继续加强研发,不断创新。
习近平湘西调研传递了啥信号
历届三中全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都会对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做出规划。那么,在这个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湘西的考察调研又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呢?
在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的今天,如何保持均衡的发展,良性的发展,一直是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习总书记这次深入贫困山区,调研当地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习总书记的这次调研是结合了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向外界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传递了明显的信号,具有提醒作用和工作指导意义。
一是国家将继续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但贫困山区的面貌要得到彻底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到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小康,但贫困的地区也不少,而且,这些贫困地区因为各种各样条件的制约,发展经济相对困难,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的加大扶贫力度。习总书记这次三中全会之前的调研就体现了党委的高度重视。
二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必须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宜当地的产业项目。这次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当地葡萄、柚子、猕猴桃等水果的引种和销售情况,强调了产业发展要抓科技、盯市场,对附加值高的水果产品进行了赞扬。这些对于当地以后发展特色产业起到了指导作用,调研鼓舞人心。
习总书记这次湘西实地调研,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强调了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也倾听了普通百姓的诉求,对于各级党委今后指导开展贫困地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相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贫困地区的发展将会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贫困地区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总书记“侧身让路”是干部“大讲堂”生动“活教材”
领导“先过”、领导“先行”、领导“先请”……在人们看来,领导“为先”都是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更何况作为国家领导人,高级领导干部的习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侧身让路,尊重还给群众,方便群众、把路让给了村民,把时间让给了村民,充分展示了领导干部应有的好作风、大胸怀,让我们看到了温情脉脉、为民着想的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路线。
总书记“侧身让路”向干部言传身教亲民情。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居高临下,总书记到贫困地区考察,把自己当成了普通百姓,与百姓聊家常、谈发展,看见老乡身背重物,主动让行,总书记这样的行动,群众感受到总书记是如此的亲切与可敬。同时,总书记也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课,要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必须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的干部当亲人,愿我们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够树立并强化这样的亲民情怀。
总书记“侧身让路”向干部讲授爱民情。在果园中,习近平总书记见到果农背着筐子,问了一句“重不重”。这一句温暖的话语,体现了总书记对百姓的关心爱护爱护,传递着浓厚的爱民情怀。同时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总书记“侧身让路”要干部学会为民情。总书记听说有五六十斤,他赶紧侧身说“你快走吧,背着很重”。这小小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应像总书记这样,时时刻刻为百姓考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总书记的这些做法,都为所有的党员干部树立了生动的教材,启示广大党员干部一定一定要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服务。
民众希望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对照习总书记“侧身让路”的举动,照照这面“镜子”,在联系服务群众上,是否做到了方便于民,让利于民,惠泽于民。“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密切群众联系,融洽干群关系应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让一让”、“等一等”做起。唯此,领导干部才能更好的在群众中、党员中树立威信、树好形象,才能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怎么称呼您?”彰显主席的亲民务实作风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更是亲力亲为,多次深入基层、深入民众调研。习总书记在践行群众路线的时候,更是“卷裤腿打雨伞”,深受人民群众的称赞。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陵山考察,更是专挑贫困户,专门深入少数民族家中考察了解情况。苗族贫困大妈的一句“怎么称呼您?”,更是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民务实作风。
一句“怎么称呼您?”说明苗族的贫困大妈并不认识习近平主席,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如此。因为对于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不认识国家主席实在是太正常了。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主席的亲民爱民之风。说主席亲民,是因为主席下基层的时候,从不给地方政府打招呼,也从不按地方政府安排的行程去考察。而是身体力行,亲自到最贫困的地区去,亲自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去,以真正亲近人民,真正了解民情民意。
同时,一句“怎么称呼您?”更是在证明主席的务实之风。要下基层,要考察调研,就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下一次基层就要取得实际效果,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玩花架子,搞走马观花似的调研。
习近平主席的亲民爱民务实之风,是全国所有党员干部们学习的榜样。践行群众路线,各级党员干部更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真正改掉不下基层,下基层就按基层设计的路线走,接触的群众都是当地“有头有脸”和见过“世面”的能人的坏习惯。
总之,践行学的群众路线,所有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亲民爱民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心中有老百姓,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之后,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才能把老百姓当亲人,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实、解难题,谋福利。
【启示与思考】
作为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在这个特别的金秋注定是夺人眼球的,山区一片喜庆丰收的场景,习总书记不辞辛苦来到这里看望群众,采摘水果,走村入户,……他那关切的话语,充满关爱的眼神,微小的细节把他亲民为民的无限大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身上,民众们都感觉到了一股勤政为民、和蔼可亲的清风,从习总书记冒雨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了解情况并应邀同工人们合影,到这次湘西调研的种种微小细节,无不让广大群众温暖非常。
在调研中,习总书记千叮万嘱:不能老喊口号,不能好高骛远,要因地制宜作出成绩来。短短一句话却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在个别地方,空喊口号的现象非常严重,事情无论大小,口号标语必不少,有了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然后却往往行动跟不上节奏,最后目标成为泡影,其实“空喊口号”就是形式主义的作风,群众也最为反感,要是好的目标落实不了怎么能够凝聚人心呢?因地制宜促发展体现的就是要创新方法,因势利导,扎扎实实的为群众办出实事、办出好事,坚决杜绝形象工程。
走群众路线,走要走得“实”。“实”,顾名思义,就是实实在在,不搞形式主义,“踢除”官僚主义。“我今天来,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看望湖南少数民族乡亲们。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这是习总书记与十八洞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座谈的原话。的确,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需要千千万万个“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原生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真实、最实在的。
走群众路线,走要不怕“苦”。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次习总书记挑选的考察地点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并且一路之行都是狭窄山路。放着那么多繁华城市不选,放着那么多平坦笔直路不走,干嘛偏选这个特困区?基层偏远山区条件的确艰苦,这里的老百姓也容易担心自己被遗忘,尤其需要党组织的特别关心。如果这次不是总书记到了施齐文家,也许老两口一辈子都不知道我们的总书记是谁、长什么样。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像总书记一样,多到基层一线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条件艰苦一点又怎样,咬牙坚持一下就过来了;脚下沾满泥土又怎样,洗洗刷刷又恢复原样;累了疲了又怎样,稍作歇息又重新上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没有迈不过的坎,只有不想走的路。
走群众路线,走要边走边“问”。如今,一些党员干部经常下基层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却始终不愿主动开“口”与群众交流,只顾闷着头走,教育实践活动也始终不见成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脱离“群众”二字,只顾走而不闻不问,那不叫走群众路线,顶多能称之为“散步”,仅有“强身健体”之效。由此可见,“走”的同时也要多“问”,“问”又该如何问?习总书记给出了我们最佳答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之行中,总书记看到背着满篓柚子的村民就问:“重不重?”并主动让路,碰到果园深处前来收购的贵州客商就问:“收购价是多少?”“有无滞销?”,来到特困户家就问:“吃得饱吗?”“养猪了吗?”……拉近干群、党群关系的同时也真正了解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倾听民意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党委工作如何惠民利民指明了方向。“问”是一门学问,需要党员干部在走群众路线过程中具体参悟。
当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仅仅靠“实”、“苦”、“问”是远远不够的,党员干部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应对。习总书记就走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表率,亲力亲为进行了示范,难道我们其他的领导干部还能无动于衷吗?期待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像习总书记“这样”走党的群众路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1/74502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