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手术一半发现工具拿错,如此“意外”不发生为妙

2013年11月12日 09:47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医生手术进行一半发现工具拿错 病人在床等3小时

10月29日,患者朱红英在丹阳市中医院做手术,不承想,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医生发现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不匹配,临时派人到常州去取。朱红英在等了约3个小时、加注两次麻药后才重新手术。虽然手术成功,但朱红英和他的家人希望,院方就手术“意外”道歉并给予相应补偿,医院则否认存在过错。

手术回顾

手术开始了,工具不配套

今年1月1日,朱红英骑电瓶车下班途中摔倒,导致右小腿骨折。1月中旬,她在丹阳中医院植入钢板和钢钉。今年10月,朱红英决定将钢板和钢钉取出。手术于10月29日9点半开始。

提起手术过程,她仍心有余悸。朱红英说,这种手术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手术开始后,医生先是把植入右腿外侧的钢钉取出,“医生说取钢钉比较难,钢板相对好取”,没想到,医生准备的螺丝刀,和植入右小腿内侧钢板的螺丝不匹配,而钢板是常州生产的,要去常州拿工具。当时的时间是上午11点。

朱红英当时能做的,就是躺在手术台上静静地等待。“中途麻药药效过了,脚趾头有点反应了,在12点多和下午1点多一共加推了两次麻药。”

后来,配套的螺丝刀从常州送到了手术室,中断的手术继续进行。下午两点半,钢板终于被取出,手术结束。这时,距她被送进手术室已过去5个小时。

患者说法

多等3个小时,要赔偿

10月30日下午,在丹阳市中医药骨伤科病房,记者见到了朱红英。

朱红英表示,她在手术台上干等了3个小时左右。她和丈夫都认为,医生在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希望医院能向他们道歉,并给予一定的精神损失费。

手术后,朱红英的丈夫刘先生也向医院投诉,“院方多次跟我们打招呼,意思是不会造成什么后果”。

 

院方回应

特殊状况,没过错

丹阳市中医院宣传科主任顾红祥对记者说,手术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手术工具不匹配的情况。他解释说,去年丹阳市中医院共有4家医疗器械供应商,今年4月压缩为两家,而今年1月植入朱红英体内的钢板的供应商,恰恰没有中标,跟医院停止了合作。

至于患方提出院方准备不充分、存在过错的质疑,丹阳市中医院副院长盛国庆并不认可。他表示,为了这次手术,院方提前准备了3套工具,可没想到所有的工具都不符合朱红英体内钢板的螺丝尺寸,这种情况很特殊。盛国庆同时指出,这个手术过程曲折,但结果是好的。对于朱红英的诉求,盛国庆未给予正面回应。他认为,患方有异议可以向丹阳市卫生局、丹阳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反映,由第三方调解处理。

医生手术拿错工具 如此过错岂容否认?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患者朱红英体内的钢板也是在丹阳市中医院植入的。那么同一家医院,同一个患者,同一个病症的手术,医院拿错工具,就明显是不可原谅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失误。至少,医院在履行相关职务和工作时,是存在不少问题的。比如在此前的植入手术中,对患者体内钢板的螺丝尺寸是否进行详细记录?再次手术时,是否需要先查明相关登记资料?如果院方没有这样的登记,那无疑是巨大的工作漏洞,如果有,则也明显是院方工作的失误。

当然,我们并非不允许存在任何失误。事实上医院的类似失误和过错也并不少,比如此前就有“男子月经不调”、“女子前列腺炎”等医疗怪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失误之后,医院本该有一个积极的应对之策,并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给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伤害等一个说法、一个道歉,或者给予相应补偿。然后而反思失误,汲取教训,进行必要的改进。然而遗憾的是,患者在手术台上苦等了3个小时的工具,还加注了两次麻药,医院在回应时竟然轻描淡写,将责任推给“特殊情况”:相应的医疗器械供应商跟医院停止了合作。呜呼,供应商合不合作,那是医院的事情,拜托别让患者承担不合作的后果行吧?!

医生上了手术台,用刀划开了患者的身体肌肤,结果却发现拿错了工具。这无异于语文老师上课时拿了数字教案,厨师烧红了油发现没有锅铲,军人上了战场发现本该拿枪却拿了烧火棍……如此过错,岂容医院空口白牙地否认?否认又难道不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吗?否认就可以避免类似的过错不再出现吗?

看来,一些医院等医者的责任感提升之路,还有很远很远!

医院"淡定"比手术"意外"更可怕

应该说,手术做到一半,因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不匹配,导致患者加注了两次麻药,苦等了3个小时,是一次非常可怕的“意外”。幸亏这名患者做的是从腿中取出钢板和钢钉手术,如果做的是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发现支架不匹配,患者还能等3个小时吗?可见,手术前医生准备错了工具,医生可以等人去外地取新工具,但患者的生命却等不起。

不可否认,手术中才发现准备错了工具,是一次明显的责任事故。然而,出了这么大的差错,当事医院却没有一点后怕和自责的感觉,除了庆幸“这个手术过程曲折,但结果是好的”之外,对患者和家属没有一丝儿的歉意,特别是对医生的过错表现出如此的淡定和坦然,令人胆寒。

 

客观地讲,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在所难免。即便是如此,医生也应该谨慎对待,尽量做到不出差错,特别是要避免因自己工作疏忽大意出错。事实上,医生准备错了工具,已经属于一次比较严重的责任事故了,尽管这起责任事故,未能酿成医疗事故,但毕竟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当事医生至少应该向患者和家属道歉,求得他们的谅解;同时,医院应主动向患者承认错误,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对失责医生进行严肃处理。显然,当事医院和医生面对责任事故的态度,令人无法容忍。

要知道,态度决定细节,而细节决定成败。首先,当事医生态度不端,工作疏忽大意,才会出错。继而,出了差错,医院既不表示歉意,又不主动检讨错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医院和医生抱有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难免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可见,当事医生对责任事故表现出漠然视之的态度,比这起责任事故本身更可怕。

而在此前,各地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紧张,甚至暴力侵医案件频发,人们一味地把责任推在患者身上,并发出了“医不过二代”的哀叹。殊不知,据调查显示,近两年来,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办结的3400余件案件中,半数医疗纠纷医院存在过失。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医疗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一些医院因责任缺失引发医疗纠纷,等于自毁医患关系,值得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深刻反省。

【启示与思考】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医生在看病,确诊、开药、输液和手术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考虑全面,做好各种应急预案,然而患者朱红英在手术进行一半时,医生发现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不匹配,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何等的荒唐,何等的可悲。院方给出的解释是今年1月植入朱红英体内的钢板的供应商,恰恰没有中标,跟医院停止了合作,这样的解释不能服众,解铃还需系铃人,即便这家供应商没有中标,但是院方也应该考虑到患者拿出钢板同样需要这个型号的工具,可以说明医生手术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仔细查看以往病例,工作态度马虎,对患者极度不负责,有违医德。 

至于患方提出院方准备不充分、存在过错的质疑,院方相关负责人并不认可。他表示,为了这次手术,院方提前准备了3套工具,可没想到所有的工具都不符合朱红英体内钢板的螺丝尺寸,这种情况很特殊。院方在出了这样的事情,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坦然面对,深刻反思,安抚患者和家属,而是采用推脱责任的方式来掩饰错误,逃避谴责,为自己找借口,这样的做法不但患者家属不能信服,连大众都为之鸣冤。

这样的事故,希望作为医院和医院的医生们能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提高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患者,多一些考虑,多一些预案,不留死角。对供应商进行全面梳理,供应器材全面清点,对于终止合作的供应商相关器械,器材的后续工作做到无缝对接,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希望这样的“意外”不发生为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2/7451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