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如何理解“人民币对内贬值近半:八年1000元缩水至576元”

2013年11月12日 16:29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专家谈人民币对内贬值:8年间1000元缩水至576                               

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其实,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

货币购买力和汇率

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不是说人民币升值了吗?那么钱应该更‘值钱’了吧?但我为啥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呢?”这里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解开大家的困惑。

李大妈在市场上买大米时,发现此时大米已经是3.30元/斤了,她记得这种大米在2005年为1.90元/斤,因此,可算出该大米的物价指数为1.74,8年期间年平均上涨9.2%。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缩水至576元,即人民币对内贬值了。

但当李大妈去中国银行购买外汇时,她又看到当前汇率已是6.1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她用1000元可购入162.07美元。她记得8年前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当时1000元人民币只能购得120.77美元。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4%。今天,她手中的人民币可换更多的美元,就交换美元而言,汇率上升使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了。这就是物价上升带来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和汇率上升带来的人民币对外升值。

这个例子说明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购买力指单位货币在某一价格水平下能购买商品及支付服务费用的能力。汇率则指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其实,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

在国内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

多年来,由于国内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投资,依靠大量增加的信贷投放,致使我国的货币投放量无论同我们自己过去比,还是与世界各国相比,都有着较大数量的超发。到今年第一季度为止,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100万亿元,2002年年初为16万亿元,10多年中增长超过5倍。我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已超过200%,我国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大约为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一般说来,货币数量与物价总水平有着水涨船高般的对应关系。但在实际当中,货币超发后,往往不是表现为市场上所有物品都同时、同比例地涨价,而是表现为有的商品涨价堪称凶猛,有些会涨得相对平稳,有些则会呈价格下降的趋势。这又是由具体商品的需求、供给状况及购买者预期等多因素决定的。国内大城市中的商品房价上涨就是最为突出的堪称凶猛者。

 

众所周知,目前的人民币升值更多还是由于美元贬值带动的,而并非人民币的主动性升值。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自身存在问题,加之农业产业链比较薄弱,使得国内商品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同步上涨。这成为造成人民币汇率出现升值,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却感觉到贬值、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重要原因。

这种状况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譬如,有利于国内企业降低进口成本,在进口国内所需的原材料、能源、高科技产品、各种消费品,以及偿还外债方面将获益,还有利于国人去境外旅游、留学、投资。但会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成本,特别是那些完全依靠低价产品、廉价劳动力,利润较薄的企业。

外储、美债损失惨重的流行说法靠谱吗

在人民币升值,即美元不断对人民币贬值的形势下,如果李大妈在8年前存下一笔美元,到今天再想换成人民币时,数量当然会大为减少。因此,国内不断有流行说法认为:美元的贬值致使人们持有的美元,特别是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及政府购买的美债损失严重,3万多亿美元的外储及美债,迄今已损失1/3以上,超过1万亿美元,如此这般,余下的美元也将成为废纸,此为外储被国际阴谋所害。

这类说法之误在于把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混为一谈了。要明确的是,反映国内购买力下降的对内贬值,这是货币的自我比较;而人民币对外升值,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作为汇率概念,是不同货币间相互比较。

在现代社会,除了收藏家外,人们追求货币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买东西,包括兑换其他货币的便利,即需要人民币是为了买中国商品,需要美元是为了买美国商品及国际上可用美元支付的商品,而不是为了保证购买人民币或其他货币的价值。因为在当今自由汇制下,任何货币都不具备这一能力。

因此,观察持有美元有否受损及美元是否会变成废纸,也要把美元在其国内的购买力和美元汇率分开来看,而非只看单独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数值。即前者要看美国的物价水平,后者则看美元指数。

近10多年来,美国的通胀并不高,年均大约2.5%左右。如果以购买波音747飞机来看,其价格从2008年的3亿美元/架,提高到2010年的3.17亿美元/架,年增长率为2.87%。这表明,中国人所持有的美元,相对世界其他货币,美元的国内购买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仍属最低的之一。

至于在美债上的年收益率只要高于2.5%,或高于美国的物价指数,那么其购买力相对于一揽子消费物品或波音747而言就没有受到损失。

看美元对外升值或贬值的情况并不能只看与人民币的关系,更多地要看美元指数。该指数衡量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加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变化的程度。美元指数上升,表明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比价上升,美元对外升值,美元有所走强,这意味着,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降,将有利于美国的进口,但不利于出口。此时对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和个人,也意味着,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强。反之则是,国际购买力降低,有利出口,不利进口。

近些年来,美元指数一直在70~90点波动徘徊。2012年最低78.77,最高80.20;今年1月79.21,7月一直在80多点。

对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和个人而言,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买美元计价商品的购买力是在一个范围内有所波动,不如在美国国内“值钱”,但肯定没有成为废纸,所以,阴谋说也是无根据的。

因此,持有美元者,不论个人还是政府,去买回对自己有效用的、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投资),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一揽子商品(相对国际市场,美元的国内购买力更稳定),就实现了价值,就没有“受坑害”。而持有美元长期不用或为了单纯保持在国际市场买某些商品的能力,及日后买人民币或欧元的能力,则是不明智的。

 

探讨: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从2005年汇率改革到现在,短短的8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8.28降到了6.17,升值34%。同期,广义货币则由2005年的29.88万亿增加到目前的100万亿,增长了3倍多,导致人民币拦腰缩水。于是,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话题,也就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媒体和专家认为,在国内,人民币反映的是购买力,是货币的自我比较。对外,则体现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汇率概念,两者存在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比较。

这样的分析,可以说既正确,也不正确;既客观,也不客观。简单地将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中国人的财富被美元掠夺了,购买的美债贬值了,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也下降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外汇储备和美债来说,只要美元与国际商品的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就不会出现严重贬值的问题。只有在美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或大肆发行货币了,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和美债才会真正贬值。反之,则相对安全。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汇率变化一点也不对外汇储备、美债等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居民的购买力也一点没有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呢?显然不是。拿外汇储备来看,8年前,同样创造1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购买进口商品,或许不会出现严重贬值,但是,如果兑换成人民币购买国内商品,毫无疑问是贬值了。只是不会出现有些人认为的全部贬值这样的现象。毕竟,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还是购买国际商品。 

也就是说,汇率升值既出现了外汇储备购买力下降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完全贬值,1/3成为了废纸。 

倒是人民币在国内购买力的拦腰缩水,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要知道,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持有的货币都是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汇率如何变化,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下降,则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被拦腰切断呢?表象的原因是人民币发行速度过快、增长过猛,使人民币出现了快速贬值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出现了问题。因为,从2005年到现在,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于一味强调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固定资产投资对人民币的需求过猛,不仅造成人民币大量超发,也使得人民币与同一商品的比价出现了巨大变化,商品对应的人民币数量大增,从而出现价格过快上涨、人民币购买力大幅下降的现象。

相反,如果这一时期的发展能够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控制,消费需求有所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对人民币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因为,消费与投资相比,对人民币的占用要少得多。而且,消费市场越旺,人民币的周转次数就越高,对人民币的需求也越少。 

所以,对人民币国内购买力下降的问题,决不能只看表面,只看到是货币超发造成的,而看不到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看不到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问题。从而,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决不能再过度强调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应当更多地发展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即便要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应当以生产性投资为主,以创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为落脚点,通过居民购买力的增强来激活消费市场,提高人民币的周转速度,从而改变人民币单向增长的现象,使人民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 

至于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应当从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外汇收支关系、提高汇率的灵活性等方面予以解决。特别是外汇储备,除购买美国国债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购买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天然气等,实现外汇储备的功能性保值。 

也正因为如此,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的问题,限期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刻意回避,而应当作为一个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启示与思考】

目前的人民币升值更多还是由于美元贬值带动的,而并非人民币的主动性升值。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自身存在问题,加之农业产业链比较薄弱,使得国内商品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同步上涨。这成为造成人民币汇率出现升值,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却感觉到贬值、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重要原因。

其实,对绝大多数中国居民来说,他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都是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汇率如何变化,对其生活影响非常小的。但是,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下降,则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而,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国内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人民币购买力大幅下降的现象。

也有相关分析指出,对人民币国内购买力下降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出现了问题,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过度与消费不足的问题都会对此产生影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需要的不是知道“人民币贬值”了,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合理抑制“贬值”的对策,让百姓感觉手上不缺钱,生活安定,才是民生之根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2/745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