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李晓红:“顶天立地”当校长
2013年11月13日 07:45
作为国内著名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称得上“帅哥”。不仅英气逼人,还有一副准专业歌唱的好嗓子。
2011年武汉大学新春音乐会上,新到任的校长李晓红以一曲美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技惊四座,引来学生们一片尖叫声。
两年后的学校新年音乐会,身穿燕尾服的李晓红,在学校交响乐团的伴奏下,引吭一首《那就是我》。当最后唱到“哦,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时,嘹亮的高音回荡在礼堂,余音缭绕。
今年9月21日,当记者问起他不同时间段选择这两首歌,是否都反映当时不同的心境——刚从重庆大学调任武汉大学担任校长,沿着滚滚长江而下时,是不是有一种“浪花淘尽英雄”般的壮怀激烈、义无反顾;而两年后,当在武大找到了路径、树立了信心、施开了手脚,从而坚定地唱出了“那就是我”?
李晓红听后哈哈地大笑起来,说:“我选择这两首歌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些。现在你们这样一联系起来,我觉得还真有那么股意味。”
歌由心生,诗明心志。也许,这两首歌的确表达了李晓红校长的心迹。
顶天——办世界一流大学
9月,珞珈山正美。绿树随山势起伏,遮掩着古老的建筑群;林下三三两两的大学生坐在石凳上自习。这是一幅画,画中的山、树、建筑、学子,和谐让人入神。
这就是已经度过120载岁月的武汉大学。这座地处华中的知名学府,和山外的东湖一样,端庄大气,静水深流。
李晓红是这所大学的校长。3年前的2010年12月24日,52岁的李晓红从重庆大学校长任上“空降”武大,在周遭观望和存疑的气氛中出任校长。
回忆当时,李晓红对记者说:“的确面临着很大挑战!”
他说,武汉大学是百年名校,国内外声名显赫,但当时却正处低谷。我单枪匹马来到这里,就能让武大扭转颓势,重整雄风?再一个,从理工科大学到一个综合性大学,各自的办学理念都不相同。还有,武汉大学是百年名校,我要考虑,武大能否接纳你?自己又如何融入武大?
没错,对于武大来说,这位有些川渝口音的新校长很是陌生。之前三十年,李晓红一直在重庆大学。而武大是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排名在重大之前。还有,新校长是工科背景,而武大的 “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是人文学科,他能不能适应?还有,李晓红当时还不是院士,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许多人都在看,这位初来乍到的校长会以什么样的思路、举措,来挑起“振兴武大”这副担子。
李晓红告诉记者,他的思路,就是要把武大办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学!
他说:“顶天”,就是把武汉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立地”,就是扎根湖北和中原大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世界一流,感觉似乎更像一句豪言壮语。可是很快,李晓红的一番话让记者改变了看法。
他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构想,需要战略,也需要战术。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架来进行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李晓红用手点着桌面对记者讲到,按照国际上的共识,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架,是至少有5个学科群达到世界一流,部分学科有优势特色,一批学科国内一流。关于这个,武大是有优势的。还有,全世界所有学科中,如果ESI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1%达到17个以上,就有了国际一流大学的架构。眼下武大已经有1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到2020年,完全有可能实现17到18个学科进入前1%。
眼下,武大在全球大学排名为400名左右。李晓红说,我们希望能在2015年进入300强,这个有难度,但并不是没有可能;然后2020年进入200强,稳固在中国大学第一方阵。
在这样的思路和规划下,2011年,也就是李晓红就任武大校长的第一个年头,武汉大学厚积薄发,令人瞩目。
这一年,武汉大学引进了68名高层次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千人计划”引进了“洋千人”,并且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三,还在全国高校率先启动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还有,武汉大学参与共建的中国首个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等国家重大工程也都打上了武大的印记。这一年,武汉大学获批“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6项,是历年获批项目最多的一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余项,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多项指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最令人振奋的,是2011年12月8日、9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当年院士增选名单,武大新增5位院士。
仅仅一年时间,武汉大学便一扫阴影,打了个翻身仗。
到了2012年,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的结果,在95个一级学科中,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四个学科均排名第一。此外,还有14个学科名列全国前5,人文社科整体实力位列全国第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武大在全国高校中唯一入选两项。
立地——助力中原崛起
李晓红的治校方略中,“立地”似乎渗透更深。
在李晓红上任前,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政府曾因城市建设规划产生很大分歧,被社会关注。
上任一个月,李晓红相继拜会湖北省、武汉市主要领导,就武汉大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好湖北和武汉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以及学校“985工程”三期省部共建等进行商谈。
关于立地,李晓红有句话,就是“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 他说,根子扎在这里,就要先去贡献,再寻求支持。“立地”如果换句话来说,就叫接地气。他举例子说,这几年,武汉大学为湖北“中部崛起”以及“黄金十年”的战略思想进行了不少的理论研究和支持,这就是服务湖北,服务武汉。
李晓红告诉记者,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央在鄂单位,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既然你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个地方的学校,只有支持地方发展,才能获得地方支持。
2011年2月,李晓红到任武大才两个多月,教育部与湖北省签订协议,规定湖北省按照整体规模不低于中央投入经费的1:1比例给予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武大。
其实,不管是叫“立地”,还是叫“接地气”,这个理念一直渗透在李晓红的骨子里。李晓红在重大学的是矿山机械,而他在重庆大学最瞩目的科研成就,是将水射流的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治理,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他说,云贵川所在地西南地区,与全国相比,煤矿开采条件最为复杂,灾害事故最多,死亡率最高。这些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已经真正在西南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西南地区的煤矿灾害事故大幅降低。
说到“立地”,还有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那就是去年发生的“武大牌坊事件”。
当时,武汉市为使武大南北校区相连和缓解交通压力,有意修建八一路地下通道。但是,这个工程和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发生了矛盾:要修通道,就必须拆除牌坊,恐怕会伤及师生以及校友的情感。谁给谁让路?
李晓红思忖再三,拍板决定拆除牌坊重建。
李晓红说,要拆除的牌坊是1993年用混凝土修建的仿民国牌坊,不是文物,拆掉之后,可以退后十几米再建一个新的就成;而地下通道建成后,不仅能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更重要的是把武汉大学的文理学部与信息学部联成一体,形成学校新的发展轴线和文化空间。如果不以“立地”的思维,武大保住了20年前建的牌坊,武汉市的交通受害,武汉大学也将失去将校区连成一片的大好机遇。
眼下,八一路下穿隧道已经贯通,原来把武大这块5000余亩土地校区一分为二的车水马龙的大道,现在潜行于地下,武大南北两片校区完全连成一片,隔路相望的学生也将通行无碍。
而新的校门牌楼,也已经原汁原味矗立在原址不远的地方,用材更精贵、做工更考究。
梦想——从要上武大到武大校长
履新武汉大学的就职演说,李晓红说过一句话:当初考大学的梦想就是上武大,但没能如愿。没有想到今天当上了武大校长。
记者向李晓红询问这段往事。他哈哈一笑,说,当年考大学填报志愿时,自己选了三个大学,一个是重庆大学,一个是武汉水利水电学院,一个是成都电信学院。最后,他被重庆大学录取。
他风趣地说,虽然当年填报的志愿不是武大,可现在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合并到了武大。如果我当年读的是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现在不也成武大校友了?
三年前李晓红履新武大时说:“我义无反顾选择挑起这副担子!人生为棋,我愿为卒!”
卒,就是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路。
李晓红的出生地是重庆合川县,在全国名气不大,但在民国时期却出了卢作孚、周敦颐、陶行知等鼎鼎有名的人物,可谓人杰地灵。1959年出生的他,与大多数50后一样,经历着共和国那个时期的风风雨雨。
1975年,李晓红16岁高中毕业后,回到当时合川县炉山公社,开始了自己“半知青”的生活。
李晓红印象最深的是当生产队记工员。那时候全国“农业学大寨”,早上钟点一到,他就跑到山上,“当当”敲锣,喊大家“出工了”!紧跟着,社员们就扛着锄头,挑着担子从家里出来了。等社员到齐开工,李晓红就前后跑着检查人数、记工分。
从1975年到1978年,李晓红在农村还当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后来成为公社团委副书记和公社农业技术站站长。考大学的时候,他已经是公社的半脱产干部,每月有27块钱的工资。“在那时候已经很富有了!”说起那段岁月,李晓红并没有时下“知青话题”的苍凉感。
李晓红说他那时最羡慕驾驶员,不管是货车司机还是拖拉机驾驶员。公社离县城很远,要想进城,就得央求货车司机。而要想拖拉机手来耕地,就得好好招待,“得有肉!哈哈哈”。
所以,当年李晓红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驾驶员,“或者当管驾驶员的人也行”;一个是当兵,当然最好是当将军。
命运很是眷顾李晓红。很快高考恢复。他考了两次,第一次考了一个中专师范,他放弃了。接着在1978年再次高考。也许是因为对驾驶员的羡慕,以及对农业机械的钟爱,填报志愿时,他选报的都是粗放的、与大自然贴近的专业——矿山机械、水电。
尽管走的是考大学的路,但李晓红当驾驶员和当兵的梦想似乎也没落下。他告诉记者,司机梦在美国实现了——早年在美国留学时,就买了辆汽车,也算圆梦;而他的当兵梦,也在1985年研究生毕业时,带学生军训任副教导员时实现了。他说,还给配了一名勤务兵,“早上还负责给打早餐呢”!
但他没有想到,最后他当上了大学校长,还是当年自己错过的武汉大学的校长。
1982年,李晓红从重庆大学矿山机械专业毕业。1985年,他拿到了硕士学位。1993年,李晓红在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拿到了博士学位。1995年,他晋升为教授。
李晓红有两段出国经历,1989年到1991年作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另外是1996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1995年,李晓红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委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1997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在教学和学术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他在重庆大学从系副主任的岗位,一直干到了副校长、校长。2003年,他出任重庆大学校长。8年后,他又来到了曾经魂牵梦绕的武汉大学。
做人——“那就是我”
在不少学生口中,李晓红被称为“晓红哥”。他还有个标签,叫“平民校长”。
李晓红挺拔帅气,性格阳光。采访中,记者端详这位“晓红哥”,笑容之外,他那线条硬朗的脸上分明写着“硬汉”两字。
早在重大时期,李晓红就被冠以“平民校长”的头衔。“亲民”,“平易近人”是师生对他的普遍评价。在重大,每年的元旦晚会,李晓红都要上台献唱,他在重庆大学的BBS上的ID叫做“Goodman”。到武大后,他在“Goodman”后面加了一个好玩儿的后缀“007”。
当了30年的“重大人”,单枪匹马来到武大,可想而知面临着观望和质疑。但李晓红的确是个硬汉,他不回避任何问题。
到任两个月,他走遍了30余个院系、20余个机关部门、学生食堂、部分研究机构以及驻外研究院——他在以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方式了解武大,融入武大。
2011年3月23日晚,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报告厅,第205期“弘毅讲堂”即将开讲。不到7点,报告厅内就已坐满,前排空地和两侧走道也被挤得满满当当。
和以往不同,这不是一堂纯学术的讲座,主讲人是履新不到4个月的校长李晓红。7点刚过,李晓红步入报告厅,他西装革履,戴了副时下流行的黑边全框眼睛,与他一同出现的,还有包括学校后勤集团,保卫部在内的各个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学校各个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来,是李晓红自己向讲座主办方提出来的,也是他自己当天联系的各个部门。
讲座开始前,大屏幕上播放出李晓红春节前在学校新春音乐会上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报告厅内许多女生则起立尖叫。
视频过后,李晓红进入正题。他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当下状况,指出武大是“国内一流的大学,但距世界一流大学还很远”,并描绘了远景,给出了“振兴武大”举措和规划。其间,报告厅里的掌声与喝彩不时响起。
但在随后的提问环节,武大学子毫不客气,接连向这位新校长提出各种诘难。面对一些尖锐的问题,尽管主持人出面打圆场,但他均一一作答,毫不回避。
此前,调任武大不到一周,2011年元旦,李晓红现身武大校园BBS。“各位网友,新年好! 我是武大新人李晓红,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在珞珈山水中游荡,愿与大家沟通交流。”
更早,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听说武大的“老协”要在早上八点半到九点半开座谈会,他执意要去。有人善意地劝他:“你了解了解情况再去。”但他坚持。后来,座谈会上果然火药味很足。在座的老同志们面对这个新当家人毫不客气,接连抛出几个尖锐问题。甚至有一些老同志当场质问,“这些你到底能不能解决?”李晓红先安抚大家,然后对其中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当场表态。
到学校不久,他听说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实验室在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立即赶去了解,并亲自对申报材料提出意见,指定时间修改。他离开后,许多人说,这个校长是个干实事的。
到武大不久,就有老同志以赞赏的口气说,李晓红尽管是理工科背景,但看得出来很是具有人文情怀。很快,许多人被这个新校长的果敢个性和雷厉风行裹挟进来,同心同德,站到了一起。
亲民,做事果敢雷厉风行,直面问题,加上他时而精彩的演讲,时而高亢的献唱,武汉大学师生很快对这位校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许多人悄悄去网上搜索这位新校长的过往。
大家发现,李晓红离开重大,很多师生难过不舍,许多人在网上发言挽留。当然,之所以能够赢得众多爱戴,并不仅仅因为他平易的为人。重庆大学在李晓红的治理下,八年来排名一路上升。
调任武汉大学校长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川渝汉子的爽利。比如,在首届武大华中科大“同城双星”龙舟赛颁奖仪式上,他冲上台去,与队员们一起高举奖杯,并作出胜利手势,一展真性情。清晨,他经常围着珞珈山跑步,兴之所至,又是吹口哨又是唱歌。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当我们结束对李晓红校长的采访离开武大时,耳边还回荡着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我们分明感到,李晓红已经将对家乡的情怀,深深融进了武汉大学,融入到了秀美的珞珈山。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3/745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