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甘肃如何整改:领导带头 严肃查处
2013年11月13日 15:54调研先行
“老百姓一天不脱贫致富,我们就一天不能松懈!”省级领导带队,集中2个月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集中调研,在此基础上出台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采取18项政策措施,建立六大保障机制,为扶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86个县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17个“插花型”贫困县。路不通,人畜喝不上水。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是脱贫致富最大瓶颈。甘肃省委经多次研究后做出决定,把财政扶持资金同信贷资金结合起来,投资约500亿元解决贫困地区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问题。去年2月以来启动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发动了甘肃全省1.4万个单位、40.8万名党员干部全部进村入户,旨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现在,甘肃对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和干部联村联户工作进行细化安排,要求省级领导每年到联系点调研不少于4次,每个联村单位确定1名县处级或地厅级干部带队,组成2至3人的工作小组轮流蹲点,每个联户干部每年进村入户调研走访不少于4次,时间不少于半个月。
领导干部带头
甘肃省委常委会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查摆出来的10个方面突出问题,坚持边查边改,制定出台了加强班子学习、密切联系群众等13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意见;一部《省级领导干部越野车使用管理办法》,对省级领导干部越野车进行统一调度使用;11月30日前全省党员领导干部须全部清退各类会员卡,向单位党组织作出零持有报告;全面停建楼堂馆所,规定自2013年7月15日起,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全面清理超标配备和多占公务用车问题,在全省实行节假日期间封存公务用车制度,除执勤执法车辆外,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动用公车。
专项整改
群众的事情要放心上。以窗口单位和执法部门为重点,通过约谈主要领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方式,甘肃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1800多件。
“原来需要60天办理的身份证,现在办理时限缩短了一半,的确是方便多了!”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李先生说。除此之外,甘肃全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异地缴纳工作日前在白银、定西开始试点。
及时处理
严肃处理“顶风作案”。8月以来,甘肃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了24起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的典型问题,对当事人作出处理。对参与投资办企业的223名公职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相关问题全部得到纠正。
附: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一览表
河 北
任务
制度
提出了10项任务,实行台账管理,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整改目标、措施和时限,以及牵头省领导和责任单位。
出台了省委常委会科学决策强化落实、直接联系群众、领导机关公开承诺等多项制度,正在制定领导干部生活待遇、干部作风评议和绩效管理、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等制度。
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扶持100个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100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点企业、100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 。
到2017年底,压减炼铁产能6672万吨、粗钢产能6726万吨、燃煤消耗400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397万吨、平板玻璃产能1655万重量箱。
大气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建设
共集中查处和整治污染企业4288家,破获环境案件185起,前三季度单位工业能耗同比下降7.45%。
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50项措施,3年内将淘汰100多万辆黄标车,5年内削减6000万吨钢铁、4000万吨燃煤。
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已分解到市县和企业,层层签订“军令状”推进落实。
4288家污染企业被集中查处和整治。
特权现象、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全部取消O牌车1.7万辆,处置违规公务车1.03万辆,清理超标办公用房4.41万平方米,减少公务接待费用23.98%。
审批事项
省级下放和取消审批事项131项,取消罚款101项,建成了全面连通省直部门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建立了“零障碍”全程协办机制,各市县全部实行涉企收费由财政部门“一口办理”。
农村工作
首批3000个村中86%完成了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等“四清”工作 。
投入143.9亿元,着力打造升级版的现代农村。
典型引路
推出了好干部吕振华等典型。
明察暗访
一月一汇总、一月一调度,组织20个暗访小组深入各地明察暗访。
通报处理
通报处理了公款吃喝、大办婚宴等违纪典型,处分干部2753人。
广 西
制度
“两规定一办法”(《自治区党委常委反对“四风”十项规定》、《关于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反对“四风”若干规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干部违反改进作风有关规定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公务车辆
停止办理各级党政机关“桂O”车牌证的注册登记,
加大查处力度,共立案4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人,组织处理14人。
“三公”经费
今年1月至8月开支同比下降41%,节约下来的1.3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改善民生;
审批事项
共取消和下放现行具体审批事项338项;
结对帮扶
领导干部“结一联五”制度,每位县处以上干部分别与1个贫困村党组织结对联系,分别与贫困群众、困难党员等5户家庭结对帮扶;
农民工问题
共组织300多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1100多万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服务,为100多万人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
严厉打击“黑中介”和欠薪行为,今年以来办结案件3044件,追发农民工工资近4亿元,涉及农民工415万人。
农村人居环境
省级干部分片包干,选派8万多名干部进驻1.4万多个村,组织农民群众清洁家园水源田园。
信访积案
将2012年以前受理的信访积案550件,按部门和属地管理原则,分解交办到各市和有关部门。
查处问题
已查处贺江水污染、龙胜以迎送干部为名违规公款吃喝等24起违规问题,处理违纪人员25人。
江 苏
制度
先后围绕规范商务公务接待、改进会议报道等,分两批制定出台20项制度规定。
门难进脸难看
事难办
集中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委托国家统计局第三方抽样调查评议和网络评议三种方式,直接听取2万多名群众意见。
向社会公布作风监督投诉电话,把评议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农业帮扶
专门安排项目资金1.22亿元,定向支持6个集中连片经济薄弱地区。
新农保
经办服务
“四个不出村”:在村级平台和便民服务点为农村居民提供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待遇领取、权益查询等四项服务。
基层乡站
公共服务
细化完善全省农经农业系统《评议政风行风实施方案》,要求以县为单位、分条线实现“四个统一”:统一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统一公开服务承诺、办事流程、行为规则;统一公开服务载体;统一农技推广标识。
窗口服务
公安窗口部门周一至周六正常办理职责规定的各项业务,周日受理群众急办和预约事项。规定实施2个月来,全省车管所共在周末办理各项机动车等业务20多万件。
将居民身份证法规定的60日执法周期进一步缩短至20个工作日。
“四风”问题
对各类领导小组过多、报刊征订基层负担较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协会负责人较普遍等现象,推进新的“三项清理”。
省级机关各单位推出5300多项整改措施。
今年以来,全省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出境费用同比下降33%,公务接待费用下降近41%,会议场次、文件简报数分别下降约22%和32%。
整改措施
完成时限
通过媒体分三批向社会公布,以群众监督倒逼整改。
甘 肃
“四风”
省级领导干部向社会公开作出7项承诺;
省委班子带头清理办公用房、清退各类会员卡、整治公务用车。
乡镇医疗
将农村120急救网络覆盖到全省各乡镇。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推行急救病人先接诊、后办手续制度;
对城乡低保患者、农村五保户、无主病人等,采取先诊疗、后付费或适当减免费用等办法。
窗口单位
执法部门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1800多件。
自今年10月1日起,甘肃14个市州及政府所在地,加上兰州市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实行双休日正常受理办证业务。
二代居民身份证办理时间由2个月缩短为1个月。
公文数量
甘肃省委省政府发文数量同比减少30%左右。
“三公”
第一批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削减“三公”经费7789万余元。
行政审批
下放、合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0多项,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70多项。
特权车
停止核发“甘O”号牌特权车,并对已有悬挂“甘O”号牌的车辆,与其他民用车辆同等对待、管理。
高速公路工作
规定移动测速必须使用制式警车,并与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共设7处区间测速系统,设置测速警告标志。
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全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异地缴纳工作机制。
入园难择校贵
承诺年内将新建、改扩建500所幼儿园
研究推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薄弱学校建设工程。
食品药品安全
开通“安全用药”专家咨询热线。
查处问题
8月以来,甘肃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了24起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问题,对当事人作出诫勉谈话、党纪政纪处分、免职等处理。
对涉及公款宴请、公款旅游、滥发奖金和实物、公车私用等违规行为的200余人次,进行了责任追究和组织处理。
严肃处理了参与投资办企业的223名公职人员,责令相关人员一律退出。
中纪委监察部
召开会议情况
今年以来,以中央纪委监察部名义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只有3个
与去年同期相比,委部机关会议费下降84.06%,招待费下降52.07%,培训费下降37.87%,印刷费下降13.49%。
缩减公文
委部机关公文从原来的41种减少到18种,精简幅度达56%。
机关各单位自有文号从原有的78个精简到43个,精简幅度超过44.8%。
今年1至8月,向中央纪委委员、各派驻机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送纸质公文比去年同期减少60.9%。
出国人次数
不组织或参加与纪检监察业务无关的团组,今年以来先后拒绝了4个国际会议的邀请。
今年1至8月,委部机关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次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6.4%和16.8%。
议事协调机构
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对参与的125个各类议事协调机构进行精简,取消或不再参与86个,保留或继续参与39个。
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撤销党风廉政建设室、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室,新设立党风政风监督室;
撤销执法监察室、绩效管理监察室,新设立执法和效能监督室;
增设第九纪检监察室、第十纪检监察室。
清退会员卡
6月20日前,全国81万名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按时递交会员卡零持有报告。
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带头落实,委部领导班子成员、在编干部职工全部填写了个人会员卡零持有报告,确保人员100%覆盖。
公安部
办事程序
对群众申请办理户口等符合政策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的,要提供书面清单,一次性告知群众补充事项,可以不开证明的不要让群众开证明,可以一趟解决问题的不要让群众跑两趟,可以不回原籍办理手续的不要让群众来回往返;
对确有困难、行动不便的群众,要尽可能地提供预约上门办事办证服务。
办事流程
运用人口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杜绝“一人多户”、“一人多证”、随意更改信息等问题。
投诉渠道
建立网上服务平台,开通网上监督窗口,畅通群众对违法违规办理户口、证件和办事难、办证难问题的举报投诉渠道。
公开办理户口登记和居民身份证相关政策、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和收费项目、收费标准。
责任追究
凡是被举报在办理户口业务过程中刁难群众、经调查属实的,一律停止执行职务,追究责任;
凡是发现利用职务之便办理虚假户口的,一律予以开除;
涉嫌犯罪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
山 西
会议规模
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性会议(省党代会、省委全会除外),与会人员不超过250人;
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与会人员不超过150人;
在省委、省政府机关召开的会议,副省级领导不带秘书等随员,会务工作人员不超过5人。
会议时间
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性会议(省党代会、省委全会除外),会期不超过1天。
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会期一般半天;
电视电话会议,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大会交流发言,每次不超过4人,每人不超过10分钟。
会议数量
切实控制各部门报请拟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会议,2013年会议数量在上年基础上精简1/4。
每年至少确定10个“无会周”。
省直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须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审核后报批,每年原则上1次。
建立并会套开制度,对于时间相近、主题相近、参会范围相近的若干会议,一律实行并会套开。
全省性会议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减少市县负责同志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到省集中开会次数。
会议议程
取消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议程。
除部署全局性工作的会议外,其他全省性会议只安排1位省领导讲话。
省领导出席本省会议和活动时,主持人不逐一介绍出席的省领导。
会议经费
各种会议一律不制作、不发放纪念品和文件包。
笔记本、笔等会议文具不统一发放,实行按需领取。
用餐形式为自助餐,一律不饮酒,一律吃本地菜,就餐标准每人每天不得超过150元。
会议不安排文艺表演。
机关内部会议场所能满足会议要求的,不在宾馆召开。
文件数量篇幅
2013年省委文件同比减少10%,以后文件数量只减不增。
文件一般不超过4000字,各地各部门报送省委的请示一般不超过1500字、报告一般不超过3000字。
严禁重复发文
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发文。
凡照搬或重复、重申已有政策条文,没有结合实际提出新的政策措施的,一律不发文。
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重新发文。
已标注公开发布的省委文件,各地各部门一律不翻印、不转发。
领导讲话
省委领导同志的讲话,除代表省委对全省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外,一般不发文件;
已发会议文件或已通过媒体公开发布的,不再印发文件;
在基层和部门调研时的讲话,除了对全局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不发文件;
在座谈会、协调会上的讲话,一律不发文件。
简报种类篇幅
各部门报送省委的简报种类一律不超过1种,篇幅一律不超过2000字。
参考资料和研究报告一般不超过4000字,超过的要附内容摘要。
调研活动
安排随机调研,增加自主内容,力求准确、全面、深入了解情况。
统筹安排调研,不集中或轮番到一个地方、一个点、一条线路去调研。
所到市县一律不到交界处迎送,不组织列队迎送,无关人员不随行陪同。
一般不安排接见合影,不组织文艺演出。
重要调研要及时撰写调研报告,做好汇报和反馈工作。
办公用房
省级领导1人只分配使用1处办公用房,在不同部门同时任职的,由主要工作部门安排办公用房,其他任职部门(兼职部门)不再安排办公用房;
装修材料要使用省内和国内材料。
办公用房5年内不得重复装修,不更换和添置办公家具。
公务用车
省级领导按照规定1人配备1辆公务用车,越野车和警卫车不得作为个人固定用车。
现有越野车一律改为公用车。
废止省级领导公务用车设“晋A·V小号码”民用专段号牌的规定。
非公检法部门领导的公务用车不得使用警牌、警报、警灯,非部队领导的公务用车不得使用军牌,不得使用公车进行非公务活动。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3/7455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