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专家可以休息,服务不能停摆
2013年11月15日 09:45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南京环保局:周末专家休息,无人回答雾霾问题
11月2日,南京再遇雾霾锁城,空中一片灰蒙蒙的气息,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车辆直到中午都好似在薄雾中穿梭,口罩又重新遮上了路上行人的脸庞。14时,南京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75,为中度污染。
南京市民“沉浸”在雾霾天气中度过着周末,但当记者联系到南京市环保局,期待了解周末的空气污染状况时,环保局的答复则是周末专家休息,无人回答雾霾问题。
周末休息,但周末雾霾却并不休息。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南京以AQI202成为了江苏省“最脏”的城市,过度到11月初,虽然期间下了几场小雨,但这样的状况仍未得到好转。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祥志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10月28日开始,整个江苏的空气质量就由北向南开始变差,沿江和江淮地区都有雾,扩散条件差,而南京的雾霾较为严重,与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条件有关系,也与亚青会后,南京取消了一些环保管控措施,工地恢复赛前水平有关系。
“雾霾笼罩与空气对流减弱有关系,本来到了秋季后,空气对流就不如夏季旺盛;而且最近冷空气的力量也不强,不能起风扩散雾霾天”,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余志豪解释说:“但这也与污染源有极大的关系,你看现在南京,地铁在建、道路在修,施工的地方多,对空气污染也会产生影响。”
不只南京常常雾霾锁城,2013年,江苏北部的雾霾日数与常年同期相比也偏多了10天以上。
根据中国气象局1日发布的消息,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的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其中,包括江苏省在内,河北、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重庆、天津等13省市的雾霾日数均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值。
余志豪表示,我们提起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会把一些原因归结为当时的季节和大气环境影响,“但季节年年更替、大气环境也时常变化,为何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会越来越令人堪忧?这就又回到了污染源的控制上。城市建设过程、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可能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南京回应“专家休息无人解答雾霾”
环保局称当天派出巡察组检查秸秆焚烧等 “每个岗位都在工作”
“一般冷空气南下抵达南京,都会把外地的污染物带来,造成输入性污染。但冷空气强度不同,移动的速度有快有慢,输入性污染维持的时间也不同。”2日,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喻义勇对造成该市双休日雾霾天气给予解释。同时,南京市环保局官网称周六派出多个巡察小组,加强了对空气污染来源的检查,侧面回应了“专家休息,无人解答雾霾原因”的报道。
上个周末,南京市整个城市被笼罩在雾霾中,3日下午根据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显示,南京当天为中度污染,有媒体致电南京市环保局了解该市空气污染状况时,被告知周末专家休息,无人解答雾霾原因。4日,有媒体称,南京市环保局在官网微博“@南京环保”发布消息,作出回应。但早报记者在该微博中看到,当天下午18:27,“@南京环保”发布了3日第一条微博:“面对冬季雾霾高发,拟‘三战’攻略。”并未对“专家休息,无人解答雾霾原因”给予回应。到夜间9:05至次日凌晨发布了三条3日-4日冷空气过境、空气污染预警的消息,发布者来自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专家休息但雾霾不休息”、“环保局不作为”等批评声很多。3日,在南京市环保局官网上,早报记者看到,该部门发布了:“环保部门自上周三开始,对这次冷空气过程在北方时就予以关注,针对抵达南京时可能出现的空气质量污染加重变化,专题研究并发出预报信息,布置应对工作。环保部门分析,上周末历久不散的雾霾天,主要是自北向南过境冷空气引起的一次污染过程。”并表示,“周六全天,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共派出秸秆焚烧8个巡察组、工地扬尘3个巡察组、市区异味调查3个巡察小组,加强对可能加重我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进行检查。现冷空气前峰已南移。”以此从侧面回应关于“周末专家休息”的报道。
当天,该市环保局局长包洪新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天环保局上下没有休息,从监测到执法巡查,每个岗位都在工作。
“当天一共11个小组环境执法人员,在全市对工地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源进行巡查。还有3个组作为机动,前往市民临时反映‘有异味’的地点。”包洪新说,环保部门上周开始,就对冷空气抵达南京时,可能出现空气质量污染加重的情况,进行研究并发出预报,布置应对工作。“我们还是希望先把工作做好,今后会努力加强与媒体的配合。”
据了解,说出“周末专家休息,无人回答雾霾问题”的,是环保局内部一名处级干部,负责安排媒体采访的预约。当时他以“周末专家休息”为由,拒绝安排预约。局内部其他人士向记者透露,事情披露之后,局领导还专门碰头开会,研究这一“公关危机”。“很委屈,私下里不少同事也都认为,平时的努力工作,可能就毁在他这一句话上了。”
周末专家休息 难道就无人解答雾霾问题?
雾霾围城,公众难安,一方面,在这样的天气出门,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就患有基础性疾病,而又有晨练习惯的市民来说,就应该根据天气状况、污染程度调整自己的晨练计划;另一方面,城市被十面“霾”伏,很容易造成交通意外事故、交通拥堵等情况,所以准备近期驾车出行的市民,也同样要根据天气状况来调整自己的出行计划。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气象和环保等部门对天气信息和污染状况的及时发布。可是在媒体代市民向南京市环保局探听了解南京市空气污染状况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却是“周末专家休息,因此无人回答雾霾问题”。这实在是个看似很高明,实则耍无赖的回答。看似高明的地方在于对方干净利落地把责任推到了有关专家的身上,成功把自己置身事外,实则无赖的地方在于,专家休息不休息,和环保局公布雾霾污染状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专家也是人,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当然也要休息,可休息不是“休眠”,面对公众对信息的查询要求,尤其又是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难道专家就不能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主动加个班,帮助公众答疑解惑?加班对任何单位来说应该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难道环保部门的专家们就一定要对加班坚决说不?如果有官员或专家宣称自己就是宁愿休息也不愿意为了百姓的利益加次班,受次累,即便给加班费也不行,那这样的专家和官员,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是否称职,是否应该主动让贤了。
另一个方面,如果环保部门的专家可以以“周末休息”为由拒绝为公众提供服务,那么交警部门是否也可以以此为由拒绝在周末上街维持交通秩序?医生和护士是否可以以此为由拒绝周末给病人看病?说实话,雾霾也不是天天有,更不是每次雾霾来袭都是周末,请环保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们多点服务意识,偶尔为公众利益加个班,实在算不上是太高的要求。
专家可以休息,服务不能缺席,这实在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雾霾天专家休息,公共服务就“停摆”?
周末期间,雾霾并不休息,但环保部门却因“专家休息,无人回答雾霾问题”。面对这样的政务服务“闭门羹”,委实让人不舒服。
从公共服务角度看,这种“生硬僵化”的服务品质,也是种“雾霾作风”。它不仅是政府信息滞后、公共服务缺位的体现,也是窥探涉事部门有无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镜子。诚如民众质疑的,一句“周末休息”,好似事不关己,百姓坐立不安,涉事部门的人员怎么还能如此淡定?难道他们都生活在真空里?
前不久,国务院明确指出,在重大事件面前,政府要及时回应民意关切,确保不失声、不缺位。雾霾是灾害,也是“紧急状况”,它与公众出行选择、交通情况等紧密相关。仅因“周末专家休息”,便连及时答复公众询问都没法做到,这不是失声是什么?
不可否认,就眼下看,无论是否有专家及时回答雾霾问题,“雾霾锁城”的重污染现状,都难一时改善。但应意识到,从长远根本来看,作为一项“需要全面参与,共同治理”的治污难题,如果没有建立在官民良性互动基础上的政务环境配套,那治污也会少了些推动力。
【启示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国平均雾霾日是52年来最多的,在一些城市的一些日子里连高能见度都是奢侈品,更不用说要见到蓝天了。由于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多个省市的环保局都纷纷出手治理雾霾。单说南京市,今年以来措施也不少,比如规定市内每天洒水四次配合降尘;4月《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更开启了新一轮的修订程序;检测大气污染的先进设备也引进了不少。
因此,如果有人单凭环保局的一句“专家休息”就完全否定南京市为治理雾霾所作的努力,难免有失偏颇。但环保局这句冷漠的回复,也确确实实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按道理说,专家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周末休息好像也讲得过去。然而“周末专家休息”这几个字之所以让群众如此窝火,关键不在于是否休息,而在于环保部门高高在上的态度。
环保局与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本职工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尤其在雾霾肆虐的今天,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环保部门更不能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面对公众的咨询与质疑,环保部门有义务负责任地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职能部门首先要把群众当回事,面对问题不能回避,不可以麻木不仁。当下,迫在眉睫的除了要治理雾霾,也应该重视职能部门的工作态度。
我们看到,雾霾问题日益成为各地头疼的问题,不但政府头疼,老百姓也感到头疼,车辆出行受到极大限制和影响,更为严重的就是雾霾带来的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是让大众不得不为之担心。对于雾霾天气,先不谈怎么整治。就事论事来讲,不只是记者,恐怕公众也希望环保部门能及时发布消息,同时针对性的为大众支支招。但是,得到这样“专家休息”这样的答复,恐怕难以让人信服,毕竟专家休息,也不能就让大众不呼吸。这样的答复背后,更多是一份责任心的缺乏,是对职责的搪塞。面对职责范畴之事,就草草的一句“专家休息”,明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了。一句专家休息,无法回答问题,说的也许是实情。但是,这却是一种缺乏责任意识、为民服务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面对问题退缩的不良作风表现,一句无法回答将老百姓直接挡在了雾霾之中,也将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和形象摆在了雾霾之中。唯有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加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转变作风,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也才能切实推动雾霾治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5/745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