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鞋垫奶奶”去留引争议 伦理与规则的大考量
2013年11月18日 13:42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大学欲驱走摆摊20余年老太 学生求情望收留
“鞋垫奶奶”遭校方驱赶,师大学子呼吁大学校园多点人情味师大保卫处称摊贩不准进校园,经营性活动都要集中到店面。
75岁老人张素婷,在河北师大老校区做了20多年缝缝补补的活计,师大搬到新校区后又来到新校区摆摊卖鞋垫。11月6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了河北师大校园中这位“鞋垫奶奶”的故事。“鞋垫奶奶”成了师大的名人,关于她的文章在师大学子们的QQ空间内被转发了800多次,许多学生留言称要去照顾奶奶的生意。然而11月13日师大学生向燕赵都市报求助称,“鞋垫奶奶”疑遭学校驱赶。记者再次来到河北师大进行了采访。
出了校门就没了生计
11月13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河北师大新校区,在清真食堂门前等候良久,“鞋垫奶奶”终于出现了,但时间比上次晚了不少。“要不是几个女孩,我早就给赶出校门了。”张奶奶说,她上午在学校广场经过时,有六七名学校巡管追过来,不让她在学校摆摊。“他们开了辆车过来,要把我带出学校。”眼看她就要被拉上车,几个学生围过来,给那几个巡管拍照,她这才“逃过一劫”。“你说我又没干什么犯法的事,凭什么非要把我赶走?”张奶奶眼中含着泪说,巡管的车辆开走后,还有两名巡管一直“看着”她。后来两人看她一直不走,就离开了。“一个闺女看我可怜,给我买了4个馒头,说什么也不要钱。”张奶奶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折腾,她才回到食堂前边继续摆摊。
当天半个多小时内,张奶奶卖出去几副鞋垫,看学生渐渐稀少,就准备离开。“今天卖不了几个钱了。”张奶奶叹口气说,回家吃完午饭,她还要去住处附近的幼儿园门前摆一会儿摊,也卖不了几双鞋垫,“外边摆摊有城管,常常没多大会儿就把我轰走了。”
张奶奶说,在学校很多学生都认识她,照顾她生意,鞋垫卖得还不错,到了校外就不行了。“在住处附近的早市和夜市上,好的地段都有人占了,不好的地段鞋垫又卖不出去,而且还要交10元的摊点费。”张奶奶说,可能她一晚都挣不了那么多钱。
收拾完东西,张奶奶背着大包,步履蹒跚地走出了校园,在经过校门口时,偷看了保安一眼,才小心翼翼地出了门,向着公交站牌走去。
七旬老奶奶孤苦度日
张奶奶现在租了一间小平房,每月房租200元钱,这也是她能承受的极限。每天的午饭就是白菜和馒头,“小时候吃麦苗啃树皮,现在有白面馒头还有啥奢求?”“我都想家了,但不想回去。”张奶奶告诉记者,她没有兄弟姐妹,曾有过两任丈夫,其中第一任丈夫在她30岁时溺水身亡,两人没有孩子。改嫁后,第二任丈夫带来两儿一女,后来张奶奶还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儿女们都长大成人,关系渐渐疏远,她虽然很想家,却不愿回去。如今,张奶奶惟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养女。“她现在孙女都有了,就是还没盖房,等盖好房我就搬回去啦。”张奶奶说,她在保定清苑老家的房子已经塌了,回去了也没地方住。
争议
学校保卫处:经营活动要集中到店面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河北师大保卫处。工作人员称,他们都是按照学校的规定来办事,不仅“鞋垫奶奶”不能进校从事经营活动,其他的摊贩同样不让进入学校。“这也是为了维护学校安全、整洁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前新校区也曾出现过随意摆摊的情况,学校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基于前面的教训,除了学生一些非营利性质的活动外,有经营性质的活动都要集中到店面中,这事是由后勤集团的开发办公室来负责的。“虽然‘鞋垫奶奶’值得同情,但我们不能开这样的先例,一旦放开这方面的限制,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学校外边很多摊贩都会进入学校,到时我们的工作就没办法开展了。”
师大学子:不只为老人也为了大家
“再不做偏执狂”是最先发帖呼吁照顾“鞋垫奶奶”的网友,现在是河北师大大四的学生,从老校区到新校区,她见证了“鞋垫奶奶”为生计奔波的不易。“现在老校区都已经拆了,原来的房子都不见了,但看见老奶奶,我就想起原来的时光。”“再不做偏执狂”说,发帖呼吁不只是为帮助老人,也是为了保存大家的一份集体回忆。
一名大一的学生告诉记者,她常看到“鞋垫奶奶”的身影,后来又在 QQ空间里知道了“鞋垫奶奶”的故事,就想过来到照顾“鞋垫奶奶”的生意。“我没在师大老校区待过,但奶奶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出来为生计奔波,我们想让她留在学校。”“鞋垫奶奶”的故事引起了师大学子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示即便不需要鞋垫,也会去买上两双,只因一份爱和坚持。偌大的校园,能否给这位75岁的老人留一个安身之所?
【媒体争议】
支持:大学驱走摆摊老太,并非无情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谁都可以拿起道德的大棒对河北师大口诛笔伐,但大家却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学毕竟是校园之地,不是马路边的自由市场,如果谁都可以到校园摆摊设点,那么,校园优良的学习环境如何维护?我们不能因为同情一个人而坏了整个校园规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罔顾现实就容易陷入理想化的“乌托邦”。不当家就不知柴米油盐贵,几名女大学生想留住“鞋垫奶奶”,只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这一问题,但如果站在校园管理方考虑,确实很无奈,也无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同情是一回事,规矩又是一码事,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不能因一个“鞋垫奶奶”而乱了校园管理规矩。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终究情不能代替法。在处理“鞋垫奶奶”这件事情上,表面看学校可能对老人做得无情,但对师生却有情。不能因小情失大情。作为校园管理方,维护校园安静的教学环境才是其第一位的工作。
正像中南海不能摆摊设点,学校同样如此,放进一个“鞋垫奶奶”,还会有更多的像“鞋垫奶奶”的弱势群体需要谋生,学校又该如何处理。
“鞋垫奶奶”的遭遇值得同情,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必须依赖于政府部门,不能把政府的工作让大学承担。从这个角度讲,不是偌大的河北师大容不下一个“鞋垫奶奶”,实属无奈之举,对此,还是希望全社会给予充分宽容。
反对:“鞋垫奶奶”需要的只是个能够生存的空间
河北师大校园内,一直存在着一个平凡的身影,她就像道边的古树,时常出现,却又无人留意。她默默的见证了这所学校20多年来点点滴滴的改变和发展,她或许并不属于这所学校,但如果离开了这所学校,她真的无法生活。
她被学生们的称为“鞋垫奶奶”,姓张,75岁,中年丧夫,改嫁后虽有儿女,却无自己亲生。现如今,张奶奶有家难回,只能自己租间小平房,以白菜和馒头度日。老人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养女将来能把自己接到身边,安享晚年。
张奶奶以前一直在老校区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师大搬到新校区后,每天就靠着卖鞋垫儿为生。她就像秋天的落叶,风吹向哪里,她就飘向哪里。如果离开了校园,她真的不知去哪里,因为校园外有城管,她没办法摆摊,可以说河北师大的校园给了她一个能够生存的空间。
然而近期,“鞋垫奶奶”却遭到了校内保卫人员的驱赶。理由只有一个:净化校园,整洁环境。我们不能谴责校内保卫人员的行为,因为学校有学校的规定,摊贩不得在校内从事经营活动,这既是为了维护学生们的安全,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此规定合情合理,毕竟学校是不是菜市场,需要的一个安静、整洁的校园环境。
然而,学校面对着一个在校内生活了20多年的孤苦老太,是该铁面无私的依规办事,还是该以人道主义的思想,融情于法,在规定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呢?
河北师大的校训是“怀天下,求真知”,但在此件事情上,如果连一个可怜的老太都包容不了,那“怀天下”该从何说起?如果连人间温情都弃之不顾,那“求真知”又有何意义?校园环境不是社会环境,虽然都要有章可循,但“鞋垫奶奶”和保卫处,绝不是城管与小贩,他们并没有方方面面的利害冲突,学校只需要给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老人能凭着自己的手挣些卖鞋垫儿的钱即可。
我们相信,学校的让步带来的绝不是杂乱的校园形象,而是一个温馨的角落:让来此深造的莘莘学子,感受的到不仅仅是学术氛围,同样还有人间温情,让“怀天下、求真知”的校训,不是高高的飘扬在理想的天空,而是充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大学能否容下“鞋垫奶奶”一块谋生之地
河北师大保卫处工作人员称,学校搬到新校区之后规定,除了学生一些非营利性质的活动外,有经营性质的活动都要集中到店面当中。由于摆卖鞋垫利润微薄,“鞋垫奶奶”根本就不可能租得起店面。如果学校因此而驱赶“鞋垫奶奶”,也就意味着“鞋垫奶奶”将要失去这唯一的微薄生活来源,生活陷入困境当中。这显然是一个追求和谐与人性化的社会中不应当出现的现象。
河北师大所以规定经营活动都要进店,初衷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河北师大有关方面没有必要将制度与人性化关怀对立起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学校有关方面完全可以在执行制度规定的同时,对“鞋垫奶奶”这样的特殊对象给予特殊对待。而在偌大的大学校园之内,让“鞋垫奶奶”有一小块摆卖鞋垫的地方,并不就会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与破坏。
此外,大学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具有人性化关怀意识,属于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河北师大有关方面能够给予“鞋垫奶奶”这样的特殊对象特殊对待,在校园内给予这位75岁的老人一小块谋求生计之地,其实就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会有助于培育与促进学生们的人性化关怀意识提升。
而在当前大学校园之外的社会,尽管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确实一定程度地存在人情冷漠的现象。特别是部分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还存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爱缺失与生硬执法的现象。而部分政府执法人员所以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关爱、生硬执法,除了与其机械执行相关制度规定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实际也折射出其人性关怀意识的缺失。而在当前大多数年轻人都可以上大学情形下,学校在其学习阶段即对其大力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培育与提升学生们的人性化关怀意识,将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人性化色彩得到促进与提升。
“鞋垫奶奶”的问题不该由大学兜底
不难看出,学校不能收留“鞋垫奶奶”,这看似跟大学人文精神不相符合,也有悖于学生的一片同情之心,但学校也有自身的难处。毕竟,校园周边小贩很多,他们虽然没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但透过摆摊背后的生活与生存,他们其实跟“鞋垫奶奶”都差不多,也都各人有着各自的艰难和无奈,如果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社会的全面关注,职能部门从根本上重视和切实地加以解决,显然就是以教育为己任、资源和条件都有限的大学校园无法承受之重的。
再从媒体报道的一些细节看,“鞋垫奶奶”不仅年纪大了,而且没有兄弟姐妹,养女还没盖房,保定清苑老家的房子塌了……这一切听起来确实很是凄惨,也是应该得到社会关照的。但在政府倡导“老有所养”的背景下,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应该由民政部门努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加以解决。从社会文明角度而言,就算学校方便收留,但一位75岁老人还如此在外租房、辛苦摆摊、常年以白菜就着馒头对付着过日子,恐怕也只能算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这一切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的。原则上说,对弱势同情学校责无旁贷,但社会职能管理部门完善了,问题的归口也更应该清晰起来,而不能因为过去“鞋垫奶奶”在校园做了20多年缝缝补补的活计,关于“鞋垫奶奶”的一切苦难生存问题就该由学校兜底,甚至如今校园要规划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实在不能容留,便一味认为学校没有同情心、起码的人文关怀,从而把对社会的积怨发泄到学校此刻的决定之上,而应该厘清出现问题责任的根本所在。督促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回归本位,这无疑才更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和避免一些人靠另一些同情过日子的凄凉。
【启示与思考】
围绕“鞋垫奶奶”的走或留,公众争持难休。有人质疑:“偌大一个校园,竟容不下一个摆摊老人?”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将其请出校门,关乎规则,无关冷漠。两种看法都不乏道理。驱赶者未必不仁,遵循规则而已;学生集体求情,也非“无理取闹”。二者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与其说这是“无情”跟“有义”之别,不如归结为思考维度的差异:校方着眼的是秩序维护;求情者的价值基点则是从道义出发,给“鞋垫奶奶”一条谋生之路。
价值有歧异,但伦理与规则也有着权衡次序。毋庸讳言,是规则就该遵守,校园内的经营活动总会有准入门槛,若允许随意摆摊,势必导致秩序混乱,影响师生教学生活。可是再刚性的规则,也无法远离人文考量,无法规避情感层面的牵制。有时候,有条件地变通、活用,不是对规则约束力的削弱,而是对其内涵的延展与丰富。事实上,规则弹性与张力也是实践中对多元因素的一种平衡。
就拿“鞋垫奶奶”来说,“鞋垫奶奶”是一名小贩,更是生活陷入困境的弱者,摆摊卖鞋垫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校方将其一赶了之,可能就堵上了她勉力自救的渠道。更何况,“鞋垫奶奶”在该校摆摊已有20多年,俨然已成为一张校园名片,是校园境迁的见证者,给她安身之处也是留存他们的集体回忆。
正因为如此,希望校方“特事特办”,给“鞋垫奶奶”一个安身之处,才成了普遍呼声。毕竟,容许“鞋垫奶奶”存在,未必就影响秩序。若只顾墨守成规,或是对规则内蕴含的“人情味”的折损。
在制度缺角难以立即修复的情境下,社会爱心不可缺位。在他人的苦难面前,不应轻易转过身去。这关乎价值排序:看上去再堂皇的规则,也理应在生存权面前让路,哪怕它是与制度缺陷共生的。
由“鞋垫奶奶”的去留问题而引发的这场争议,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会成员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展示出人性的光辉,这些是如此的珍贵。而生活在社会底层,诸如无依无靠的“鞋垫奶奶”,这些卑微的小人物,用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最终形成了一股向善的社会力量,如此也为我们所感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8/7463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