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读懂“月存500自我养老”背后的民生焦虑

2013年11月18日 14:03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每月定存500元就能养老?

近日有网友在深圳新闻网发帖称,每月定存500元,30年后,到退休时足可自己养老。这篇网文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11月8日,深圳市社保局新闻发言人黄险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种说法很不靠谱,一旦被误导而付诸实施,将无法安度晚年。

这篇得到众多网友支持的网文是这样计算的:25岁工作,不交养老金,每月存500元,这样30年后,55岁总计可得381203.44元,存5年定期可得利息90535.82元,分到每月是1508.93元。再等5年拿自己存的退休金,每月就可以得3376.23元,而你的本金还是38万多元。正是基于这样的计算,所以这位网友建议“我看也别给国家添麻烦了,都自己养老吧”。

网友的这个计算结果,是按照现有利率来计算的,但是如果说在这个漫长的储蓄过程中,存款的利率降低了,或者是上升的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那么就必然导致存款收益的缩水。而国家的社保退休金却是随着物价的上涨水涨船高,不断提升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的。另外,如果在这个30年的过程中,发生了通货膨胀等情况,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那么其对未来的保障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网友给出的这个“自我养老”方案,是一种最理想化的计算结果,但是现实却要复杂得多,毕竟谁也无法保证在30年的漫长岁月里到底会发生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真的有这种每月定存500元,坚持30年不变的毅力,那么应该可以对我们未来的养老保障起到一种有益的补充作用。但是如果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种“自我养老”上,可能会面临诸多风险,导致自己陷入“老无所依”的境地。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个人通过储蓄、投资等方式来养老,都可以作为自己未来养老保障的一种补充,但是却无法完全代替国家的社保养老。所以,我们还是要在国家社保养老上做好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工作,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我们的未来做好科学规划与打算。

 

月存500元“自我养老”靠谱吗?

月存500元,坚持30年,本金为381203.44元,按照目前的5年期银行利率,利息为90535.82元,分到每月是1508.93元。再等5年拿自己存的退休金,每月就可以得3376.23元,而本金还是38万多元。这样的算法似乎使一些人觉得,“自我养老”挺靠谱。

问题在于,30年之后月入3000多元,能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是发展中国家,30年前的1982年,人们每月才拿几十元,当时几十元就够全家一月吃穿用了。如今几十元只够一个人去吃回洋快餐。这样的比较未必严谨,但不乏思考价值。此外,38万元本金即便在当下,也就够在北京买十平方米的房子(还不是什么好地段),30年后恐怕更是“毛毛雨”。显然,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动等等,都不容回避。想当然式的算法,有太多刻舟求剑的意味。

再看社保,保费的缴纳标准是根据社会平均收入不断调整的,而收入则是根据物价水平相应变动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水长船高的过程。因而,社保退休金的“成长性”大大高于个人“定额存”。此外,它对用工企业具有强制缴纳约束性,而企业缴纳部分又高于个人缴纳部分,这笔账不能不算。更重要的是,社保与自保并不矛盾,在缴纳社保的同时,个人照样可以自己投资与储蓄,“双保险”何乐而不为?

人们并非不知道社保的益处,但一些人还是质疑养老保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目前各地的养老保险不仅缴纳标准各不相同,而且没法“通存通兑”,这给广大流动人口带来相当的后顾之忧。其二,延长养老保险缴存年限仍然处在激辩中,而且也是专家意见与百姓观点冰火两重天,人们不愿“被多缴”养老金。第三个疑问与第二点紧密相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大,养老金空账户运行,更让人们对资金能否真正保值增值、养老目标能兑现几何产生隐忧。

正是基于种种不确定与不满意,才有了“自己给自己养老”一说。这之中,虽有想当然与抬扛的成分,但有关方面也不能回避社保存在的问题。对管理者而言,进一步加大政府性社保投入,真正让国企利润充实养老金,全力打破社保的地域性壁垒,让群众感受到老有所依,才能真正体现并增强社保的公信力。

官方回应月存500元比交社保靠谱:面临诸多风险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每月定存500元,30年后,到退休时足可自己养老。

这篇网文得到很多网民的支持。记者8日联系到深圳市社保局新闻发言人黄险峰,请他就这一观点进行分析。黄险峰说,从个人养老到家庭养老到社会共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仅仅依靠自己储蓄养老很不靠谱,因为面临诸多风险。

首先是通胀风险,物价上涨、工资上涨都是其体现;其次是个人养老的抗风险能力很低。黄险峰介绍,为了抵御通胀,现在社保退休金也在水涨船高,不断提升养老金水平。现在退休人员没有一个抱怨当年缴得多现在拿得少,反而是抱怨当年缴得少现在拿得不够多。

读懂“存款养老”背后的民生焦虑

显然,无论怎么算,还是按月缴纳养老金比较“划算”,社保官员对此给予“不靠谱”的置评也确实很有道理,但是,社保官员显然没有读懂网友算这笔账背后的“含义”,几年来,关于企业职工延迟退休问题,国家养老金缺口问题,养老金“入市”问题等等一直争议不断,让人对国家的养老金制度产生了极度的彷徨和不信任,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宁愿将所缴养老金打折“套现”也不愿意将来留着养老,而更多的舆论也对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变动以及增值与安全问题产生忧虑,总之一条就是“不放心”,更对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合理产生某种无奈又有些“报复”的心理,同时,又对那些自身不交一分钱养老金,却不但管理着数额庞大的养老金,又对养老金问题进行“决策”官员流露出的极不信任,种种复杂矛盾纠结而成的焦虑,才通过这一账单反映出来,如果说对“存款养老”,网友发出“别给国家添麻烦”的声音是真心出于“替国家分忧”的话,那实在是一种“误读”。

 

从媒体报道我们知道,这些年很多地方经济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更是逐年增长,不少地方政府不仅追求奢侈豪华浪费严重,大肆攀比甚至顶风违规兴建楼堂馆所,在各种政绩形象工程上“一掷千金”,而在真正叫的最响的民生项目上却是捉襟见肘、十分“吝啬”,据媒体报道,向民生倾斜的执行理念在落实过程中被地方政府大打折扣已成普遍现象,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抽查数据表明,全国有87%的县市在民生项目投入上“多项不达标”,但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地方政府仍违规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或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对于地方政府的这种民生观念,作为普通老百姓谁又放心把自己的养老问题交予他们“做主”?。

实际上,政府官员更应读懂这份“存款养老”账单背后的民生焦虑,网友并不是不知道“存款养老”收益低、有风险,甚至“不划算”,但显然觉得把钱存进银行更安全,在安全与未知和不放心之间进行权衡,人们自然会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而政府官员要做的是如何满足“存款养老”账单背后的民意期待,真正在民生问题上取信于民,在养老问题上“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多站在普通群体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民生政府,是如此,人们自然会感到还是缴纳养老金养老,把钱存在政府手里更“靠谱”。

【启示与思考】

每月定存500元,30年后到退休时足可自己养老,比缴社保更靠谱。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自行养老体系,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其错误就在于用现在的收入水平和现在的退休金水平相联系,忽视了30年时间的物价变迁。

再看社保,保费的缴纳标准是根据社会平均收入不断调整的,而收入则是根据物价水平相应变动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水长船高的过程。因而,社保退休金的“成长性”大大高于个人“定额存”。此外,它对用工企业具有强制缴纳约束性,而企业缴纳部分又高于个人缴纳部分,这笔账不能不算。更重要的是,社保与自保并不矛盾,在缴纳社保的同时,个人照样可以自己投资与储蓄,“双保险”何乐而不为?

人们并非不知道社保的益处,但一些人还是质疑养老保险。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是基于种种不确定与不满意,老百姓才有了“自己给自己养老”一说。这之中,虽有想当然与抬杠的成分,但有关方面也不能回避社保存在的问题。在养老金的问题上,公众担忧有“硕鼠”贪食了它;在养老金上市保值增值上,政府职能部门应谨慎“理财”。毕竟,这是百姓的养老钱。

政府全部负担民众的养老,这是一个不现实的设想。但是,妥善管理、经营好老百姓的社保金,提高政府承担的养老金比例,落实老有所养的庄严承诺,构筑一个坚实的全民养老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政府应想方设法让社会养老保险金更安全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击退民众储蓄自保的荒谬念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8/7463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