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正确看待“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

2013年11月19日 14:52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全球企业员工敬业度调查:中国员工最不敬业

全球员工的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 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员工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

该调查对象为2011-2012年间142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受访者通过回答盖洛普公司研制出来的12个问题,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分为敬业、漠不关心和消极怠工。这12个问题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学习成长,是否得到肯定,是否有朋友在公司等。调查认为,敬业的员工会为公司带去赢利创新,而消极怠工的员工反而会破坏敬业员工完成的业绩。

员工敬业率最高的在巴拿马

根据调查,在这142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的员工是真正敬业的,63%的员工漠不关心,24%的员工消极怠工。敬业程度因地而异,东亚地区敬业率最低,为6%,低于世界水平一半多,而调查的东亚4个地区中,中国(包括香港)最低,也为6%。调查认为,东亚敬业率之所以为6%,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拉低到这一数值的。

常被认为是勤勉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敬业率也分别只有7%和11%。敬业率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为:巴拿马(37%)、哥斯达黎加(33%)和美国(30%)。

西欧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只有14%的员工敬业,调查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还在遭受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影响。全球对工作最无爱的地方在中东和北非,消极懈怠员工比例最高的三个国家为:突尼斯(54%)、阿尔及利亚(53%)和叙利亚(45%)。

中国办公室员工最不敬业

调查显示,中国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在各行各业和各种教育水平中,都是一样的。比如7%的本科学历员工敬业,和5%的小学教育程度以下的员工敬业,两者差不多。

即便是在高技术员工和管理者中,他们的敬业程度也很低,在8%左右。更甚者,在销售和服务类员工中,只有4%的员工真正积极投入,调查对此表示担忧,因为这部分员工是公司用来吸引顾客,增加收入的。文秘和办公室员工的敬业程度最低,仅为3%。

调查表示,中国的公司常常有“指挥控制”的阶级色彩,很多情况下,管理者位居其职,却不具备鼓励员工的能力。在回答“工作时,你的意见是否有影响”的问题时,中国员工的回答尤其低,只有1/8左右的员工给了“强烈同意”的回复,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4。另外,中国员工只有一半左右认为其现在的工作是理想的职业。

 

专家看法:“勤劳辛苦”不等于“敬业”

中日等亚洲员工工作勤劳、辛苦,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何却成了最不敬业的国家之一呢?“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中国就业者的心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魏淑娟认为,敬业不等于辛苦,这是两个概念,敬业即尊敬职业,“(如果)把工作当作饭碗,就很难敬业”。

魏淑娟认为,只有对职业的喜爱、选择和践行三个环节相一致,才能达到敬业的状态。她举例说,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生活富足,但择业往往只看收入,缺乏对工作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而中美地区人民收入未必高,但其职业取向和个人兴趣联系紧密,酬劳与能力相一致,容易对职业满意,不会得“红眼病”。

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方长春也认为,该调查结果“非常有可能”。他表示,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巨大,个人自主择业余地较小,因此职业认同度低,个人投入工作的程度也就不高。尤其在中国,就业压力很大。

怎样解读“中国员工最不敬业”?

这注定是项引发轰动和争议的调查,因为它出自几乎是民意调查代名词的盖洛普,触动的是自认吃苦耐劳国人的神经。何况不怎么显眼的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以及在世人眼里会享受的美国居然位列全球最敬业三强,国人不禁要问:这盖洛普也太不靠谱了吧?盖洛普虽号称最权威的民意调查机构,但其调查也并不总是靠谱是有很多先例可循的,它年初的一项同样涉及中国的调查就让国人掩嘴偷笑。调查称,与过去相比,中国最底层民众在吃住方面显然比过去有所提升,但富人却比过去更买不起房。盖洛普分析,这个问题反映了中国大城市这些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中国大城市这些年来房价上涨过快”的结论毋庸置疑,但盖洛普对中国富人的定义却存在问题,且不说多大多豪华的房子富人买不起,单就它将占中国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归为富人,其门槛也太低。按照盖洛普的定义,中国“富人”人数接近三亿,月收入一两万的人,在中国大概算是“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了。这样的人如果居住在大城市,那确实是很难买房的。对此,很多“被富人”的人显然不同意。

“富人比过去更买不起房”遭诟病,是因为该调查仅选取“约4000名15岁以上中国人的电话和面对面访问”,对于拥有13亿多人的中国来说,样本量并不足够大,而且显然没有考虑到转型期中国城乡、地区、行业、职业等巨大差别。虽然报道没有披露“中国员工最不敬业”的样本人群是如何选取的,但基于盖洛普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专业的“前科”,难保其没有犯同样的错。

不过,盖洛普“中国员工最不敬业”的结论与国人形成巨大反差,也与如何理解“敬业”有关。盖洛普眼中的“敬业”是喜爱、认同、有尊严和成就感,这和吃苦耐劳是两码事。这也就是为什么常被认为是勤勉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敬业率也分别只有7%和11%,而以严谨乃至刻板著称的德国人在调查中,居然输给了美国人。而据专家分析,国人择业往往只看收入,缺乏对工作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而中美地区人民收入未必高,但其职业取向和个人兴趣联系紧密,酬劳与能力相一致,容易对职业满意,不会得“红眼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员工最不敬业”的结论也不算离谱。

据说,影响员工敬业度的三大因素是薪酬、价值观和职业发展机会,因此要让中国员工从“最不敬业”变得比较敬业甚至最敬业,还得让收入分配更加公正,不能差距过大更不能“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单位和企业文化要获得员工认同并让年轻人有拓展空间。而在制度保障和文化建设之外,每个人还应三省吾身:我今天敬业了吗?我今天的工作是否问心无愧?我是否拖了单位乃至中国员工敬业的“后腿”?

 

员工不敬业背后的现实困境

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了2011-2012年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还远低于世界水平,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68%的员工大部分时间仅限于“从业”状态,26%的员工属于“怠工”状态。

中国人的勤勉有目共睹,一下子被扣上“不敬业”的帽子,很多国人对这项调查结果并不认同。任何一项榜单都有其局限性,由于评价体系以及榜单背后利益诉求的不同,再权威的榜单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公正全面。鉴于盖洛普公司也算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尽管这是一项不招国人待见的调查结果,但我们不妨重视一下结果背后呈现的一些现实困境,或许可以改善我们的敬业状况。

从中国产业结构等宏观角度看,过去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转型虽然一直在继续,但制造业和建筑业依然在中国产业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而第二产业中员工敬业率相对较低。再加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缺乏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员工缺乏归宿感,敬业率自然难以提升。

从员工个体等微观角度考量,我们大体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自己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它就不仅仅只是一个饭碗,它将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而从业者也将从中体会到乐趣和价值所在。一份职业,如果仅仅被从业者看做是谋生的饭碗,他的创造性是难以被激发出来的。没有创造,只像流水线上的零件一样按部就班地被套在每个固定的环节里,这恐怕只能保证最基本的“从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里,每个人未必不辛苦,但这种“辛苦”是被动的,它很难让人产生对职业的尊重。

所以,探究中国员工的敬业率为何如此低下,实际上我们是在探讨中国员工为何没有了职业理想。看一看每年如潮而至的“国考热”,那么多的年轻人挤破头想进政府机关,那是兴趣所致或者是被职业理想所吸引的吗?答案并非如此。“国考热”爆棚,缘于很多人贪恋体制内的稳定,至于是否可以学以致用、是否能在职场上一展宏图,这些都不再是选择职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职业理想丢了,职业尊严没了,工作敬业率低了,这是我们面临的职场体验。突破这种职场困境,不能只靠个体转变“择业观”或者“职业观”,它还需要社会全面发力。比如填平央企民企之间的福利鸿沟,缩小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待遇差距,在产业结构没有完全调整之前,最起码要保证外部公平、内部公正的职业环境。

对于中国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对生活幸福度的总体认知与职场体验是息息相关的。同样有调查称,敬业的员工生活幸福感更高。鉴于这样的认知,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敬业率,对一个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热议】“最不敬业”忠言还是悖论

你对你的工作敬业吗?日前,美国盖洛普公司做了一项全球雇员敬业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比例只有13%,中国远低于世界水平,位居142个国家和地区倒数第一。

当然,这是美国公司的调查,我们完全可以质疑,正如网友@游雨漓所说,“美国人不是没事光请假吗,老板大多是受气包,这也叫敬业?日本韩国居然也不高,这调查结果尤为奇葩。”在这份榜单上,一向被视为敬业的日本人,也只比中国人高一个百分点,的确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如果认为这家公司是“黑”中国员工,也不免沉湎“阴谋论”,比如去年,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49%的中国人相当满意工作,为此又给了中国员工大大的“赞”。两相矛盾的调查结果,如果不是调查抽样有问题,恐怕正揭示了我们的思维死角:是不是我们自以为“敬业”,其实他人看来却并不敬业呢?否则无法解释,将敬业看得无比重要的日本人,为何也被冠名“最不敬业”?

何谓敬业?这家美国公司给出的标准是:有激情,感觉自己与公司有深刻联系,他们推动创新,让整个组织前进。显然,这和我们的标准:勤勉完成份内工作有较大差别。哪种“敬业”更有利于企业成长,或许见仁见智。不过,“创新”、“激情”上的差距,却也会造成生产力上实实在在的差距。这恐怕才是“敬业”之争更该引发讨论的真问题。

与国人工作心态有关

谢雨峰(陕西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即使不是“最不敬业”,“不敬业”现象在我国仍然很普遍。这和中国人看待工作的态度有很大关联。更多的是功利化,着眼在于挣钱养家,缺乏事业心,在这种认知下,人的追求就会很低,对工作投入也会有限;如果工作不能满足他的回报要求,就会跳槽,或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浮躁心态下,缺乏创造力和激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应反思社会管理模式

周子恒(评论人):敬业有两个最基本前提:一是这份职业值得我们去“敬”;二是大家有能力去“敬”。中国员工“世界最不敬业”的帽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水平与认识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社会管理模式使然。只有真正重视员工、关怀员工,才能充分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也只有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才能培厚员工的职业归属感,进而在“勤劳辛苦”之内,点滴用心、乐业敬业。    

媒体观点淡看“中国员工最不敬业”

员工敬业不敬业,恐怕不是专家们说了算,也不是调查说了算。其一,敬业的标准定得太高,也只是极少数人所定,公众未必认可;其二,调查的范围以及所取的样本也未必是科学的。这样的调查只不过是“一家之说”,也只不过是一种调查而已,实在没有必要当真。

当然,作为员工,理应敬业,我们即便做不到如专家要求的“敬业”,但我们却应该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尽力做好,这才对得住付给我们的薪水。

  “不敬业”别怪个体不努力

调查反映出中美员工间敬业率的差距值得重视,过去,我们往往夸大了美国人追求安逸、享受生活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们是如何勤奋工作的,以比尔·盖茨为例,年轻时每周工作98小时,成为世界首富后,每周仍工作6天,每天13小时,宣布退休后,每周还要读5本书。

敬业率低是客观事实,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只靠个体努力,还要制度、管理与文化的跃迁,正如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注入了腾飞的激情,在今天,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挣脱枷锁、打破慵懒的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敬业率低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中国员工的敬业比例只有6%,沦为“最不敬业”。应该如何看待解读这样一份敬业度调查结果,“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明了什么?要想充分地回答好这些问题,在这里,恐怕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准确认识理解把握“敬业”这一根本概念,进而具体搞清楚这样两个关键问题:究竟何谓“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何谓“敬业”?整天忙于工作、常常投入大量时间加班、紧张辛苦程度非常之高,就能算是真正的“敬业”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正像有专家指出的,“敬业不等于辛苦,这是两个概念”“如果把工作当作饭碗,只看收入,缺乏对工作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就很难敬业”。而我们很多员工,在就业压力巨大,个人自主择业余地较小的情况下,未必能求到自己喜爱的、和个人兴趣紧密相关的职业,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时候甚至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试问,不能“乐业”何来敬业? 

与此相印证,据盖洛普公司调查,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之所以敬业率高,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员工的职业取向和个人兴趣联系紧密,酬劳与能力相一致,容易对职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这意味着,“敬业”其实主要是一种基于“尊敬、敬重”等精神情感的内在价值认同、职业归属,并不能简单用“收入”或“忙碌”等外在表象的指标来衡量判断。这也就是说,一份工作职业,即便收入福利水平很高,也并不一定代表从业者就是真正“敬业”的。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除了从劳动者角度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之外,笔者以为,更重要关键的出路实际上还在于,从工作本身的角度,如何不断提升其自身“可敬、值得尊敬”的程度和吸引力,确保职业岗位首先也能充分地“尊敬善待”广大职工。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情感的“尊敬”,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仅凭“单向”作为就能产生,而只能是双向互动、“互敬互爱”的结果,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业”当然也是如此,所以,只有职业同时“敬人”,职工才可能真正“敬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19/7466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