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对于官员“穿鞋套下乡”不应过度解读
2013年11月20日 15:24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咸阳科协主席下乡穿鞋套考察 官方称系调研需要
11月15日中午,有网友通过微博曝光,称“11月12日,咸阳市科协主席亚斌建带领调研组一行四人来兴平下乡调研县区科协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咸阳市科协领导一行人穿着鞋套在乡间实地考察。”
“鞋套”照片引网友热议
根据网友微博发出的照片可以看到,在一个露天的果树种植场旁边站着几个领导模样的人,正在听情况介绍,他们的脚上都套着蓝色的鞋套。
微博发出后,迅速引起网友的转载和评论:
@lee小莫大叔:唉,人家的鞋金贵着呢,脏了怎么办?
@天山9288:基层干部想得很周到。
@元元的天空离不开云:喜闻乐见。这是什么调研?难道地下有电不成?搞成绝缘体了。
@一生要做好人: 这是什么意思,又不是去高科技公司,去田间地头还需如此?
两个调研点均有“鞋套”照片
根据微博内容,记者在咸阳兴平市委、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国兴平网”上看到了刊登该幅照片的新闻,内容显示“11月12日,咸阳市科协主席亚斌建带领调研组一行四人来兴调研县区科协工作,兴平市科协负责人陪同。”
在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网站上,记者又发现一篇类似内容的文章,标题为《市科协主席亚斌建调研兴平市科普工作》,该文章中配发了一张科协领导在蔬菜大棚里的照片,照片显示,几位科协领导同样脚穿鞋套。
官方回应:进组织培养室要求穿鞋套
15日下午,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就此事向人民网陕西频道进行了情况说明:
“11月12日,咸阳市科协调研组一行到兴平调研科普工作,在南位镇时令水果科普示范基地调研时,当时先到组织培养室参观,进入组织培养室要求穿鞋套,随后从组织培养室出来就到了大棚和示范园,专家肖宝祥老师(照片右一)建议大家不要脱鞋套,因为地里还比较湿滑,参观完后还要进小会议室座谈,所以调研组一行包括肖宝祥老师及现场所有人员都未脱鞋套”。
质疑“穿鞋套下乡”其实是一种双赢
在网络媒体快于传统媒体的情况下,“穿鞋套下乡调研”先在微博中被热炒了一番,在“不接地气”的质疑声中,并非众口一词的一边倒。其间不乏“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或者“参观大棚有消毒要求”的声音,很多人指出“穿鞋套参观”并无不妥。咸阳科协随后的回应,正好也印证了之前一些网友的说法,如此看来,“穿鞋套调研风波”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
透过此事件,可以看出网友对于公权者监督的积极性以及敏感性很高,并能从微小的细节中找出问题所在。可以说,这样的意识和责任的存在,形成了强大的外界监督氛围,对于公权力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不过,任何监督都必须建立在常识与理性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被情绪所左右,并因为“遇官则疑”而令监督本身的效用打折扣,造成权力者的不适。若是考虑到“穿鞋套下乡调研”所处的特殊环境,那么一些网友的意见也许就会中肯一些。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透过此事件,也看出公权者在行为方式上,还缺乏必要的细节考虑。如同“PS领导视察照”一样,只顾考虑了自己而忽略了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穿鞋套下乡调研”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何以不能在参观展板时将鞋套脱下来,或者在拍摄时将其隐去,或者附注相关的说明,总之要尽量避免因为忽略细节而造成误会。
咸阳科协可能没有想到,“鞋套下乡”会衍生出如此风波,而网友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质疑忽略了一个前提。“误会”在一纸声明下得到了消除,不过留给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对于监督者来说,虽然这是其基本权利和自由,对于权力者可以“用最坏的恶意”去监督,但从监督本身的效用和约束性来看,都必须对这种权利保以高度的敬畏和尊重,并使之在合理的路径上得到实现。如果陷入习惯性质疑的窠臼之中,最后只会造成双输。
被监督者也应意识到监督无所不在,细节更是决定成败。只有保持对外部监督足够的重视,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去面对,才会在细节之上更加注重。
对此,有人呼吁不必脱离环境过度解读,但同时也不必因此而过度矫情。“一场误会”并非就是一件坏事,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对权力者和权利者都同样重要。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启示,并提升了各自的认识,如此何尝不是一种双赢?
【启示与思考】
网络时代,官员们可能一不小心就“火”了。这不,咸阳科协的一干人等就成了这两天网上热议的对象。当然,大家都很清楚,现如今所谓的“热议”,很多其实就是“争议”甚至“非议”。这回也不例外,“唉,人家的鞋金贵着呢,脏了怎么办”的嘲弄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官员下乡”“考察调研”“鞋套”……当一连串毫无联系的词语纠葛在一起,就又一次触碰了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领导的鞋究竟有多贵?”“鞋套虽薄却阻隔了民心、伤了民心”“下乡调研还穿鞋套如何算是接地气?”接二连三的质问、一顶顶巨大的“帽子”,让当事人们不堪重负,面对一边倒的口诛笔伐,相关单位很快撤下了网站上的图片,有人说是做贼心虚,有人说是欲盖弥彰,难道事实真的如此?
几天前,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亚斌建带领调研组一行四人来到兴平下乡调研,一行先到组织培养室参观,随后到大棚和示范园,地里湿滑,参观完后还要进会议室座谈,所以一行人都没有脱鞋套,这才有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官员穿鞋套视察的“不雅照”。之所以说是“不雅”,是因为人们将他与前期的一个新闻事件联系了起来,前段时间,余姚镇一干部视察时怕弄湿高档鞋要村支书背,由于案例在前,人们也很自然的认为,此次身陷“鞋套门”的领导们也是爱鞋不爱民之辈,进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声讨。但是,细想之下,官员穿鞋套调研真的那般碍眼?
众所周知,植物组织培养就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由于其特殊性,对环境要求颇高,操作都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而根据《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进入组织培养室需穿鞋套,还要进行无菌化操作。在本次事件中,天刚下了雨,出于人之常情,穿上鞋套防滑有何不妥?鞋子脏了去会议室开会弄得一滩泥,一滩水,岂不是给保洁人员增添负担?官员也是人,官员们也是出于常理考虑,到底何罪之有呢?相反的,我们倒是应该看到,调研组的官员们很细心,很有爱,他们让一个小鞋套发挥了大作用,既防滑还保洁,调研完又马不停蹄的召开座谈会,小小的细节不是实实在在的透出可爱、朴实吗?
身陷“鞋套们”的领导们也许觉得委屈,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怨言,面对责骂他们从容淡定,说明情况并做好了解释工作,及时撤下图片不是因为心虚,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要尊重民意;反过头来,我们倒是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们为何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官员们呢?难道“草木皆兵”的背后不值得深思?
类似现象我们见过不止一次两次——官方的回应不一定总能平息舆论的质疑,有时甚至还会陷入“越描越黑”的尴尬境地。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今某些官员和部门的公信力有待提高的现状,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里,作为个体,我们在面对纷繁海量的信息的时候,理应保持足够的冷静和判断力,切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以偏概全——或“选择性失明”,或习惯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理性的社会,需要理性的个体。在对“穿鞋套考察”进行评价之前,不妨先平心静气听听官方的回应。舆论监督和价值判断应建立在准确无误的事实判断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跑偏”。
对于公权力的监督是必须的,但这种“官员做什么都不对”的偏见该改改了。而透过本新闻稿,我们欣喜地看到,咸阳市科协专门在极短时间内就此事发公文向人民网进行了情况说明。一张A4纸的情况说明,正是对舆论和网民的尊重,也充分体现了公权的谦卑。
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0/7468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