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复旦研究曹操DNA,如何理解其意义?
2013年11月21日 09:59
【网络輿情案例】
【事件介绍】
曹操家族DNA研究遭质疑 复旦回应:不是闹着玩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家族内共有的基因类型。网民对此议论纷纷,针对网民“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吃饱了饭没事干’”的质疑,课题组专家表示,科学研究不是闹着玩,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焦点
1 研究曹操DNA是否为经费?
此前,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假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如今,复旦公布曹操家族的DNA研究成果,是否有借“曹操之名”博眼球、拉经费之嫌?
该课题组领衔专家之一复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说,找曹操家族做研究,有科学的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史前,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段运用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正好在这个时候,河南安阳宣称发现了“曹操墓”。“我们觉得,遗传基因学手段,可以为曹操墓的真伪提供佐证,于是就尝试去做了。”
而且,追寻曹操的基因“足迹”也相对容易。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解释:首先,曹操家族是帝王家族,家谱记载比较全,如果随便找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谱,不是断断续续就是缺少记载,肯定没办法做研究;其次,曹操这个人由于历史争议性,所以假冒的人不多,客观上保证了其家族后代的相对可靠;其三,曹氏宗族的墓葬集中,保存条件较好,材料丰富,所以帮助课题组很快找到了第一个切入口,确定了检测的古DNA样本。
2 研究是不是“吃饱没事干”?
不少网民纳闷,发现曹操的DNA究竟有什么学术意义?类似没有“营养”的研究,过去已有不少。如“梁山108将里有43位不是好汉,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雷人’的结论,能造福现代和未来吗?”
课题组专家回应,研究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也不是为了帮人“认祖归宗”,而是证明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和突破。复旦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韩昇说,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其次,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也不准确。
韩昇表示,在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一门由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新学科——“历史人类学”,有望在复旦大学产生。
给曹操“找爹”靠谱吗?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称已100%确定了曹操家族的共有基因类型。
曹操的身世一直是个历史之谜,曹操墓尚未确认,没有曹操本人的DNA,专家凭什么100%确定其家族共有的基因呢?网民对此议论纷纷。
日前,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他们回答了网友的质疑。
疑问一:
为何研究曹操DNA?
“找曹操家族做研究,有科学的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遗传基因学手段,可为曹操墓的真伪提供佐证。”
此前,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假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如今,复旦公布曹操家族的DNA研究成果,是否有借“曹操之名”博眼球、拉经费之嫌?
韩昇说,找曹操家族做研究,有科学的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史前,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段运用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正好在这个时候,河南安阳宣称发现了“曹操墓”。“我们觉得,遗传基因学手段,可以为曹操墓的真伪提供佐证,于是就尝试去做了。”
而且,追寻曹操的基因“足迹”也相对容易。李辉解释:首先,曹操家族是帝王家族,家谱记载比较全,如果随便找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谱,不是断断续续就是缺少记载,肯定没办法做研究。;其次,曹操这个人由于历史争议性,所以假冒的人不多,客观上保证了其家族后代的相对可靠;其三,曹氏宗族的墓葬集中,保存条件较好,材料丰富,所以帮助课题组很快找到了第一个切入口,确定了检测的古DNA样本。
疑问二:
凭什么100%确定曹操家族基因?
“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该基因类型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没有曹操本人的DNA,专家凭什么100%确定其家族共有的基因呢?
李辉说,要把曹操家族后人与近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锁定曹操的DNA特性尤其重要。课题组从2009年起在全国征集曹操后代(男性)的静脉血样本。采集对象包括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夏侯、操等姓氏在内的男性志愿者,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与此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部在上海图书馆)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找到曹氏迁徙的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韩昇说,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了家谱记载为曹操直系后代的8个曹氏族群。
锁定这8个族群后,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辉认为,该基因类型非常罕见,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疑问三:
人文内容能够用科技手段解释吗?
“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发现曹操的DNA究竟有什么学术意义?针对网民“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吃饱了饭没事干’”的质疑,课题组专家表示,科学研究不是闹着玩,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而是证明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和突破。复旦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史学研究的终点往往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韩昇说,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其次,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也不准确。
李辉表示,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做一系列历史人物的研究,比如孔子后代的基因类型分析,甚至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或许也能从基因学领域寻找到“蛛丝马迹”。“人们一直认为尧、舜、禹是历史传说,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检测,或许可以改变这种说法。”
莫用娱乐眼光看待曹操DNA研究
通过对现代曹姓族群的DNA抽样检测,追溯家族基因遗传历史,用科学数据研究曹操,这本来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但在媒体报道相关新闻之后,竟惹来不少网友的嘲讽和吐槽,甚至有人觉得复旦的研究“没有意义”“浪费科研资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科学的角度看,DNA检测技术已步入成熟运用阶段,如果检测样本符合标准,其准确率将非常高。DNA监测技术,已经成为众多领域广泛采用的检测手段,这一技术在司法鉴定、生物研究、药品研发等方面,应用得都比较广泛。
复旦课题组所采取的DNA检测方法,也是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对曹姓族群抽样,排除部分不可靠样本,在确定性范围内所做的基因科研。该项成果的意义,在于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与现代基因检测手段结合,从而倒溯家族基因源头,破解历史迷局。可以说,这样的研究课题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突破。
这种跨界融合研究方法,可以在总结完善之后,用以检测部分历史争议人物,验证相关史料的真伪,并推而广之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治疗家族遗传病,研究民族进化历程,研究历史移民分布等,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
我国的历史文献浩瀚如海,真伪掺杂非常复杂。其中,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存在激烈争议,仅凭借文字资料难以辨别真伪。如果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则可以通过科学,数据加以佐证,进而拨开历史的迷雾。
由此可见,课题组做的曹操DNA检测研究,乃是一项遵循科学规律的严肃研究工作。公众不应因为这项研究与曹操有关,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墓”真伪之辩,就用娱乐化的态度对待此项科研成果。
我国民众的科学知识本就浅薄,科普工作又做得不到位,很多人对前沿科技不够了解,又欠缺探究科学真相的精神,难免会闹出各种科盲笑话。因此,民众对不了解的科学研究成果,切勿轻率下定论,媒体更不应推波助澜。身处信息时代,各种科学资料几乎都能在网上查到,如果有自己不了解的问题,不妨在好奇之余拿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先做足功课再进行理性评判。
研究DNA揭曹操身世意义何在?
我们知道,从DNA水平上研究家族基因组,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分析是否存在某种遗传疾病,找到这些疾病的诱发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基因诊断和治疗,为人类健康提供指导。但对曹操家族,却没有这个现实需求,人们关心的只是曹操的身世之谜、曹操的家族之谜。即使复旦大学课题组的研究结论确实可信,除了消灭了一个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还真想不到这会带来什么社会正能量。
但从新闻报道的研究过程来看,耗费的成本却是巨大的。采集分析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现在做一个肝病DNA检查就得两三百元,做一个亲子DNA鉴定则需上千元,完成总量超过1000例的DNA样本采集和分析,估计花费不会低于百万元。从2009年到现在花了4年时间,占用的实验器材资源、场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折算下来也是一笔巨款。不知道复旦大学的课题组能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研究究竟值不值得?
更何况全国有258个曹姓家谱,课题组只筛选了8支持有家谱的曹氏族群来采样,虽然课题组信誓旦旦,但这真的就能与真的曹操联系起来吗?曹操就没有可能断后吗?能和曹操确定联系的,就一定不会是那些没有家谱、甚至是那些已经改姓的族群吗?这估计只有天晓得。说到底,复旦大学课题组的研究结论,也只是与揭开曹操身世和曹操的家族之谜更近了一点而已。
科学家的素养和品格,决定着科学创造的成功与失败。如果说人文学科的教授们发表那些“狗血”的研究结论,还只是说说而已;那么复旦大学的教授们,将DNA尖端科学的研究集中在曹操身世和家族之谜上,其职业精神值得商榷。
也许,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目光短浅,无法理解这些研究真正的宏大意义。但这些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来为我们解释一下呢?来为“基础”科学的研究多争取一点民意基础呢?在我看来,复旦大学课题组的教授们,最好还是解释一下,研究DNA揭曹操身世的意义所在,以消除公众心中的疑惑,不然公众无法明白这背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内涵啊!
【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现代曹姓族群的DNA抽样检测,追溯家族基因遗传历史,用科学数据研究曹操,这本来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但在媒体报道相关新闻之后,竟惹来不少网友的嘲讽和吐槽,有人说,复旦大学完全就是“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人说,这不止是浪费科研精力,还是乱花科研经费,得查处;当然,也有人说,人家这是在以炒作来宣传科学,玩得妙极呀。到底是无聊,是炒作,还是科学,一时间,争论激烈,难以说清。
笔者认为,越是别人说不清的东西,当事人以及参与争议的主体,都应该获得最大的自由表达空间,都应该坚守自己的独立性,那样,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会在争辩中重新发现事情的意义。
有争议不是坏事,关键是各种主体都能从争议中,去检阅自身是否存在有悖科学与理性的东西,最终释放出应有的公共价值。让科学的归科学,让价值观归价值观,让公共监督的归公共监督,这样,复旦大学摆弄古人DNA的热闹,才会是有意义。
对复旦大学来说,只要坚持自己对古人基因的提取,符合科学逻辑支撑,并且能够通过科学理论和实验来证明,这个路径可以产生特定的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这种研究就不是一场笑话,反而还可以因此扬眉吐气,踩着那一堆口水走向科研的高处。
现在,复旦大学必须以科学精神真正处理好这件事,相关部门也必须严格监督和审查复旦大学这项研究的严肃性与科学性。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应该真正聚焦到事情的科学性上来,而不应该盲从跟风的一片嘲笑调侃。只有符合科学逻辑,只有符合科学理性,只有符合真实性,只有满足独立性,复旦研究古人DNA才不会沦为无聊炒作,才可能回归科学,释放出更多的公共责任与价值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1/7470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