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捐献“热脸”与红会“冷漠”相对应当思
2013年11月21日 14:41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红会拒接遗体捐赠 捐遗体遭拒
病危小伙欲将爱心传递,将遗体捐献,却被武汉红十字会告知不提供上门服务。小伙子的遭遇引发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再一次口诛笔伐。面对公众质疑,武汉红十字会紧急公关,志愿者接线员成为替罪羔羊,并且安排负责遗体捐赠的大员匆匆赶到医院慰问。
“想捐遗体?自己上门!”—红会的冷漠让爱寒心
“和红十字会谈遗体捐献的事情,我说我病情危重,不能亲自过去填表,他们的回答也很干脆:要不自己来填表,要不就不捐了,不提供上门服务!”湖北一位病危青年日前将遭遇诉至微博,触动无数网友的心:爱心变成寒心。
病危青年微博反映“想捐遗体,自己上门!”
发微博的青年叫张琪,来自湖北枣阳,今年22岁,原是神龙汽车襄阳工厂的工人。去年6月,他被查出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去年11月,张琪用姐姐捐献的骨髓,进行了第一次移植手术,结果失败。今年10月,张琪病情加重,须进行第二次移植。主治医生说,即使接受第二次移植,成功率也只有三成左右。
11月11日,征得家人同意后,张琪与武汉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决定捐献遗体。他详细说明了病情和意愿,询问能否提供上门登记。“最让我寒心的是,接线员当时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我们也帮不了你,不提供上门服务’。”张琪无奈地说,“我沉默了一阵,然后询问能否亲属代领,对方表示可以。”
当天下午,张琪让姐姐帮自己代领了捐献表,但自己的心却已经深深受伤了,“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将自己的经历通过微博发出去。”
张琪的遭遇引发网民关注,上万名网民转发和评论相关微博。大多数网民对红十字会的做法表示不解。新浪微博网民“ARS公子纯白”说:“中国的公益事业做到了这样的地步,如此不人性,是中国式的悲哀。”
武汉红会:接线员非正式员工 无法上门因人员紧张
2010年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遗体捐献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捐献人可要求登记机构上门办理。为何红十字会拒绝上门?
武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陈耘说,当日负责接受张琪咨询的接线员是红会招募的志愿者,并非正式员工。无法提供上门登记,主要是由于红会人员紧张。
陈耘说:“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14人,办理捐献的仅一名工作人员。今年咨询遗体捐献的人员达7000人次,有1000人办理登记,人员有限,不得不招募志愿者。”
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主任骆钢强表示,目前武汉市对遗体捐献志愿者虽暂时无法提供上门服务,但可为捐献者快递邮寄登记表,解决登记不便的问题。出现这样的误会,主要是双方沟通不全所致。
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后,武汉市红十字会派骆钢强前往医院探望张琪,并做解释说明。张琪说,此番遭遇确实让他心寒,但不会动摇捐献遗体的初衷,他只是希望红十字会的做法更人性化。
武汉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刘彤说,据红十字会调查,志愿者接电话时确实如实告诉了无法提供上门服务,但并未说“不自己来填表,要不就不捐了”。他表示,这一事件反映对志愿者的培训仍有待加强,如遇情况特殊、行动不便的捐献者,还应考虑更多变通解决办法。
人性化服务怎么那么难?
据了解,除像张琪这样的危重病人,目前我国考虑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老年人占多数,老人腿脚不便,而红十字会上门办事有难度,这让一些原本有捐赠意愿的人打消念头。
从网曝的“西安七旬病重老汉被担架抬进银行改密码”,到“高州病重老人猝死在信用社”,再到“武汉市红十字会拒绝上门登记”,类似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引发网民对一些机构缺乏人性化服务的痛斥。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表示,既然规定捐献人可要求登记机构上门办理,红十字会就应照章办事。病重患者由于行动不便,更应多些人文关怀,开启绿色通道,这也是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
网民认为,制度背后不应缺少人文关怀。服务单位人手少,事情多,这或许是事实,但如果就此搪塞群众需求,难免传递冷漠的信号,潜移默化拉远与百姓的距离。长此以往,本该服务群众的机构成了“大牌机构”,本该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了“官老爷”。
网民呼吁,社会服务单位应多些温情关怀,多些换位思考,更应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少些“机械化”,多些“人性化”。
捐献遗体遭拒绝:红会的傲慢如何解
年轻的病危患者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献遗体却遭遇红十字会“自己来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的拒绝。反差之下,谁是天使,谁是魔鬼?
郭美美事件之后,红会似乎消失了,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有关红会的声音了,然而,在公众还幻想着经过郭美美事件后,红会会不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站出来时,红会毫不留情的用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拒绝上门服务”的事实再次鲜活的说明,红会,还是那个红会,期待红十字会达到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做梦!
“自己上门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红十字会冰冷的态度不由让人想到前段时间“病重老人被抬进银行改密码”之事。想想,两起事件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银行,让生命垂危的人必须亲自到红十字会填表捐献遗体更让人不寒而栗。如此发展下去,有一天是不是红十字会规定捐献器官遗体必须捐献者亲自填表、并亲自送货上门呢?
从要求强行捐款到郭美美事件,从地震救灾费用乱用到强行扣除社会捐助贫困对象的资金,从慈善拨款缩水、公款买豪车、巨额公款吃喝、虚报帐目到如今生硬拒绝捐赠……“雁过拔毛”、不务正业的红十字会一次次让人民倒吐胃口,一次次让民心失望。
红会的傲慢从何而来?纵观红会的种种行为,其荒唐可笑的态度告诉了公众一个事实:缺乏监管和惩处,红会才敢如此傲慢,才敢如此目中无人。
理论上,红十字会是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红十字会是一个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但为什么一个非政府机构却敢如此傲慢与自大?是我们的民政部门溺爱了它,还是我们的监督机构有失偏颇?慈善爱心变冷漠的红十字会,源于其垄断的权力,源于其行政单位管理机制,源于其高高在上的态度,源于其“雁过拔毛”的利益之心。
所以,要想改变红会这种傲慢无比的作风,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由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进行专项检查。第二,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捐赠资金的划拨到位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的审计、监察。第三,民政部门对使用捐赠资金,在使用的基层单位和管理环节严格要求进行公示。这个公示的方式既是行政监督,也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第四,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渎职失职的人员一律重惩,对敢于监督红会的人员下发奖励。
只有彻底斩断利益、权力链条,才能让红会回归慈善与爱心的本质。事业兴衰,关键在诚,成败在人。红会虽然是非政府机构组织,但其影响深远,监管部门也应让其在公众面前晒晒丑,出出汗,洗洗澡了。
遗体捐赠容不下"不能上门服务"的奢侈
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理念下,一个人作出捐献自己的遗体决定很不容易。更何况,在病危之机,还想到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社会,以便发挥更多的作用,这样的爱心值得鼓励和弘扬,也是当下最需要的社会正能量。然而,一句“不能提供上门服务”的回复,让爱心者的内心受到了伤害,并通过新闻传递而释放出“捐赠难”的寒意,对于整个社会的捐赠积极性,也将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相关慈善机构的形象,也将会因之再度受损。
与“不能上门提供服务”相对应的,便是遗体捐赠数量的稀缺。时下,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院的解剖课,遗体的稀缺严重影响医学教学质量。据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于恩华介绍,现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大概平均每10人只能解剖1具遗体,一些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科生则根本没机会动手操作。理想状态下应该4至6人解剖1具遗体。而在医学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一个医科学生本科阶段至少要解剖过一具遗体,一名医生从学生到成长为教授要解剖10具遗体。
一方面,没经历过解剖实践,学生会缺乏人体形态学的概念,会严重影响医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每年我国有100万人进行肾透析,30万人死于肝功能衰竭。尽管每年有1万余名患者接受移植手术,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器官移植的需求是150万,缺口巨大,许多患者因等不到供体抱憾而终。从2010年起,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卫生部宣布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建立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而这其中,包括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可移植器官。这意味着遗体捐献不仅解决了医学教学所需,更重要是,能够为紧缺的器官移植找到供体。
也正是因为如此,激活全民捐献热情,形成全民共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各级器官捐赠主管机构和实施单位优先服务的方向。而要实现逐步转变这种传统看法和认识,就必须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达到引导、激励和回馈的作用。更何况,《武汉市遗体捐献条例》等地方条款明确规定,捐献人可以自己到登记机构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也可以要求登记机构上门办理。这意味着“上门办理”属于一种法定义务,“不能提供上门服务”的回复,既是对法律规定的违背,也是对社会爱心的伤害,给原本就遇冷的遗体捐赠浇了一盘冷水。
遗体捐赠释放的“难捐赠”的寒意,无疑是整个社会慈善难以承受之重。没有什么理由比保护爱心和激发慈善更为重要,如果连送上门的捐赠都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受阻,那么再多的宣传也必然无效。与此同时,透过个案不难看出,红十字会受理捐赠遗体的操作流程过分机械化,缺乏人性化,同样成为爱心伤害的重要原因。如此看来,红十字会广受社会诟病,社会信任度下降,呈现着体系性的症结。这其间除了改进工作方式和态度之外,更恐怕的还有体制弊端的追问。
【启示与思考】
在“入土为安”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国人对遗体捐献大多持排斥态度,白血病患者“小风”为回报社会毅然选择捐献遗体,这样的善举难能可贵又功德无量。
面对“小风”的捐献热情,武汉红会的工作人员先是要病危的他自己来填表,不然就别捐了,接着冷冰冰的告之“不提供上门服务”,嗖嗖凉意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叹“小风”的热脸贴到了武汉红会的冷屁股上了。
红十字会本来就是扶危济困的机构,如今却成了摆设,以一句“不好意思”就将捐献人拒之门外,更何况,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武汉市遗体捐献条例》明文规定:捐献人可要求登记机构上门办理。如今,湖北红会拒绝上门的懒政做法实在让人费解。
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个公益组织有这么大的底气。做公益如红会者,事实上起的是一种爱心桥梁作用,显然红会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做慈善的是进行慈善捐赠的人,而非作为中间桥梁的红会本身。
在多方关注之下,有关领导终于站出来说话了,但给出的解释是,当时接电话者是“临时工”。果然“坏事”又是“临时工”干的,每到临危关头,“临时工” 都会被搬出来救急,俨然这次临时工又成了万能的“灭火器”。
其实,在百姓眼里,即便是临时工,同样代表着单位形象,老百姓没有义务去甄别正式工和临时工。临时工既然已经加入了该单位,那他们的行为也就与单位形象息息相关了。无论是临时工的“无知”,还是正式工的“懒政”都会直接伤害民心,损害单位形象。
曾经负面信息缠身的红会如今再添新事,形象只会越加不堪,更让人堪忧的是,此事引发的广泛关注可能影响到更多人的捐献热情、导致更多人对红会的不信任,是难以弥补的伤害。面对捐献者的一腔热情、一张热脸,红会何时能学会也一张热脸相迎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1/7470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