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心得

警惕形式主义的“惯性”与“官性”

2013年11月22日 11:31

一说联系群众,就带上记者,弄一袋大米、两瓶油,到贫困户家里寒暄一番;一说反奢靡浪费,就在公开场合只喝白开水、吃白馒头,私下在各种隐秘会所大吃大喝;一说转变作风,马上高调表态,之后便没有了下文……(据11月20日人民网)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当下一些领导的“惯性思维”,上级有了新的文件精神,不是认真学习深领会紧落实,而是仔细“研究”查“漏洞”思“对策”,更多地考虑如何应付检查考核,大做表面文章,玩起了人前一套背后又是另一套的“变脸”游戏。

这也是一种严重的“官性思维”,搞“应付对策”做“数字工程”,骨子里还是为了保住“乌纱帽”谋取升迁路。这说明,无论是领会精神、落实政策,还是推进工作、解决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过是一句漂亮的“口号”罢了。

这两种“思维”由来已久,根本原因还是考核考察机制确有“漏洞”可循,听报告看数字、重材料轻调研还是考量政绩的主要方式,如此一来,上级政策的落实和精神的贯彻情况往往被表面现象“模糊化”甚至“放大化”,人民群众的呼声也往往被人为地“模式化”甚至“过滤”掉。唯有不看数字看变化不看“大厦”看民心,将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人民群众切实的“幸福指数”与政绩挂钩,才能考量出一方官员的真实作为。在这里,笔者有两点想法愿同大家一起交流。

“抽样式”考察,就某几项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做到“三个随机”——时间随机,不定期不打招呼,一年不少于2次;地点随机,不定点不安排路线,每次考察地点不少于3处;内容随机,不定项随机抽查,每次考察项目不少于4个。杜绝地方干部造假,确保考察的客观真实性。

“调研式”考核,将深入广泛的调研做为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方式,做到“三个均衡”——地域均衡,既要看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又要看发展迟缓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对象均衡,要和农民、工人、教师、干部等各种利益群体充分接触,广纳意见;内容均衡,既要看工作上的亮点,又要看业务中的短板。避免以点盖面,力求调研广泛全面,结果科学民主。

又临近年底,我们期望每一名干部都能交出一份真实的答卷。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2/7472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