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有关“考古男误入IT行”的思考
2013年11月22日 13:4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IT男写文言文辞职 自叹入错行控诉不如意
以前,他听从父亲的话,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里自暴自弃,连学位证都没拿到。而现在,他要勇敢做自己,拒绝父亲安排的好工作,他一个人在重庆打拼。这是一个儿子在听从父亲安排好他的命运之后,追求自我、重新选择的故事。主人公小杨,用一封文言文辞职信,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入错了行写文言文辞职 IT男控诉不如意
一般人在写辞职信时,往往不会太重视,照着网上的模版简单写几句就了事,可25岁的小杨则不一样,近日,他在辞职时交上一封文采飞扬的文言文辞职信,并将信中的文字原封不动上传到重庆某论坛,引来网友的赞赏。令人意外的是,小杨并不是名牌院校的高材生,也不是就读于饱受文学熏陶的文科专业,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理科男。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吾昔之同窗好友,莫不事业小成,甚者衣锦还乡。”在小杨的文言文辞职信中,一共有612字,虽借用很多文学典故,但文辞精炼,逻辑清楚。在这封信中,引用了不少诸如冯唐、李广、贾谊等历史名人典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11月13日,小杨告诉记者,这封信是前几日写的,当时自己在渝北一家软件公司做技术员,因为嫌工作枯燥,现已辞职,目前在某男科医院做后勤工作。写辞职信时,他心有惆怅,同龄的朋友大多有了很好的归宿,可自己每月还在拿着3000元的工资。“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只能用文言文抒发感情了。”
“吾之兄长及父辈闻弟之难境,甚为不满……”在小杨的文言文辞职信中,除了讲述自己入错行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外,还有一句游离于辞职之外的表述,那就是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同时还表达了父亲对他现在工作的不满意。
原来,他从高中开始便热衷于看文学和哲学的书籍,也开始试着写作,但却在父亲的“逼迫”下被迫选择了理科。他一直认为,是父亲替他做的选择,造成他入错了行。
听从与叛逆—听父亲话读工科 却没拿到学位证
小杨告诉记者,自己2010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前夕,小杨去参加了一国企的招聘,笔试和面试都顺利通过,办入职手续时,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要求他出具学位证,因为英语四级没过,小杨没有得到学校颁发的学位证。说起自己的经历,小杨很是遗憾。他说,大学四年几乎都是玩过去的。“如果当初不选这个专业,我肯定不会这样自暴自弃。”小杨把没获得学位证的原因,归结为读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
说起自己填报的这个专业,小杨是一肚子苦水。原来,2006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他考了450分。“我想选择文科专业,最想读的是考古,然后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小杨称他想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可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直接命令他,让他选择土木工程或是涉及理工科的专业,给出的理由是:在这些领域有熟人朋友,毕业后可以顺利谋得一份好工作。
父亲的无奈—年轻时选错专业 望儿不要步后尘
13日,记者联系上小杨的父亲杨永。他称,自己今年50岁了,目前在铜梁生活。让儿子选择读理科专业是他的意思,但也是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是记者说起小杨辞职一事,他还不知道儿子已经换了工作。杨永说,儿子毕业后,他托朋友给儿子介绍了铜梁当地一份国企的工作,工资和待遇都不错,离家又近,但儿子却拒绝了,理由是要独自出去闯一闯。因为这个选择,父亲和儿子大吵了一架。第二天,儿子就背着行李到市区了。现在,杨永和儿子一说话,往往以吵架收场。
杨永还介绍,自己读书时,成绩特别好,尤其是文科,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但却因选错专业,没能读到大学。他现在一直为自己当初选择读文科而后悔,所以也希望儿子不要步他后尘。“别看他已经工作3年,但现在都还在向家里要钱,买个电脑、租个房子都在向我要钱。前不久,我还给他打了1000元。”说起儿子,杨永既心酸又心疼还有点后悔。
重新选择—辞去IT做后勤 是为创业做准备
对于和父亲的关系,小杨表示他与父亲没办法沟通,父亲从不理解他。
13日,小杨的大学好友蒋政表示,小杨在大学时喜欢谈论一些文学、哲学方面的东西,对所学专业不是太上心。小杨在与父亲通话时,他常常能听到父子俩吵架的声音。“他不喜欢这个专业,父亲与他沟通也有问题。”
小杨告诉记者,除了选择专业后悔外,自己辞去IT的工作到医院做后勤,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即使不尽如人意,他也不会后悔。他选择辞职,也是为以后自己独自创业做准备。“在医院,大小杂事都要我负责,我在努力学着管理,也去考察了一些地方,等手头宽裕点,我就打算自己创业了。”小杨说,以前总是被逼着做选择,但经历过才后悔,才知道人应该活得自我、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文言文辞职信原文
方总吾兄,弟不觉已入司三年有余,往昔吾少年意气,顽劣不拘,方兄之宽慰告诫犹在耳畔,吾铭感于内,或不敢忘。
人言成大器者,莫不有坚韧不拔之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吾常铭左右,焉知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五月之时,吾父因疾险瘫于床。时下弟心胆俱碎,恐父遭遇不测,幸之终无碍。此事长警弟心。男子于世,为人子,为妻夫,为人父。终需束缚思责,世事浮华,终以财帛定论。吾昔之同窗好友,莫不事业小成,甚者衣锦还乡。然弟思己过,自立多年,却未尝尽孝道于父前,不求常伴于左右,亦不求钱帛几何,而常因拮据索钱财于父,而今债于友朋万金,吾心羞愧不能。吾曾一日三省,发愤而图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之兄长及于父辈闻弟之难境,甚为不满,欲吾从兄长之业,吾之友朋闻悉亦颇有微词。然吾亦不舍司之基业,仍欲静候时机,一展拳手。众人非我,孰论对错。然岁月变迁,三人亦成虎乎。吾时下四下茫然不知何从,亦不知何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弟心有戚戚不能言尔。
兄长待我恩重,弟无颜以对,唯修书一封以表吾心。
专家:强扭的瓜不甜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选择
“强扭的瓜不甜。”对此,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小杨的困扰,其实是当初选择专业时的文理科之争。父亲在替孩子选择专业时,太过武断,片面的认为文科生就业就一定不好,替孩子做出选择,从而造成了孩子的叛逆。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将专业学好,也会有一番建树。
熊丙奇还说,现在很多家长都习惯替孩子规划学业和未来,很多孩子也处于被规划、被管理的状态。虽然替孩子着想是好事,但如果一味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就容易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在子女成长的每个重要阶段,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前提,父母与子女共同协商、交流后,再做出人生的选择。
IT男用文言文辞职 别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小杨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很典型,我们中国的许多爸爸对孩子最爱做的就是两件事,一件事,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想让孩子替自己实现,这是传统的所谓接班思想;另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报道中小杨的爸爸就是如此,自己感觉上文科吃了亏,就认为儿子也会吃亏,所以就不让孩子报文科。这是我们中国爸爸最愚蠢的两件事,也是最阻碍孩子健康成长,耽误孩子前途的事。
假如,报道中小杨的父亲能够按照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提供帮助,那么,小杨肯定不是今天的暗淡的小杨,而是活跃在文科领域的精彩小杨。
其实,我们中国的爸爸之所以总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总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懂得,尊重孩子,尊重一个人的成长。这也是受中国传统封建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的时代已经是网络文明的时代了,现在的孩子与爸爸做孩子时候的环境变了,思想变了,情感变了,追求也变了。现在的时代更辽阔,更宽广,更丰富,更精彩,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价值展现提供了舞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跳舞空间。我们的孩子追求个性,追究自己,也正式对这个时代的一种适应。
亲爱的爸爸,放下架子,放下心灵,别让孩子生活在你的阴影里了,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应该也必须在他们的世界自由翱翔,展示精彩,这是孩子的价值,这是社会的必须。做为爸爸,就是尊重,就是帮助,就是无私奉献,让孩子走出爸爸的阴影,探索自己的精彩世界。
爸爸,别让我生活在你阴影里!这是天下孩子的心声。
“考古男误入IT行”背后的真问题
IT男写文言文辞职,最喜欢的专业其实是考古,这事儿的确有点“疯狂”。不过,有道是“男怕入错行”,相比在不喜欢的行业煎熬,一辈子做不爱做的事儿,尽早改行未尝不是明智之选。虽然看似疯狂,却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下“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潮流。
在通常人的印象中,IT男与考古、文言文,实在是扯不上丁点干系。不过,IT虽然是当下吸纳就业的热门行业,新人的薪水也算说得过去,但相对热门的行业,却绝不意味着适合所有的人。当然,入了IT行,也绝非只能整日钻进计算机,不能有一点文学爱好和修养,IT男写得出文言文,就好比理工男唱得一手好歌,弹得一手好琴一般,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
不过,专业与爱好尽管不必完全强求一致,转行也是常有的事儿,但当个人兴趣与爱好完全与所选专业无关,花了几年工夫学出的专业,却完全派不上用场,而且早在选择专业时,就已有了明显征兆,却仅仅是为了符合家人的预期,仍然明知“不喜欢”,偏偏“入错行”,也的确值得反思。至少,这位写文言文请辞IT行业的小伙,其经历对于那些正面临专业选择的学生和家庭而言,其中的得失无疑值得借鉴。
按理来说,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当然都会算计其中得失,并挑出当下认为最有利的选项。具体到专业的选择,既然有着理科人才需求大于文科这一确凿依据,相比扎堆文科,理科至少将有利于未来就业。一些偏好文科的学生,出于其中的利弊权衡,在家长的引导下,为了未来就业而选理科,也未尝不是明智之选。只不过,仅根据未来的就业趋势,甚至家庭在不同行业中的关系网来选择专业,其实更多还是一种现实功利化的视角。假如并未考虑学生们的兴趣与心性,对于学生们来说也就未必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出现“乱点鸳鸯谱”,“考古男误入IT行”的尴尬,也就不难预期。
事实上,专业的选择固然少不了要受到教师、父母甚至周边同学的影响,但这样的选择也就未必真的符合自身的心性,而更多可能是“被动”甚至“盲从”。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老”,一个人究竟更适合怎样的发展路径,应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其实更应及早发现与引导。与国内孩子被逼着上兴趣班不同,国外的孩子从小便可以自己组织并选择参加兴趣小组,并有相当多的接触实习现实职业的机会,而公司、企业及公务机构也乐于向学生们开放实习与体验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更喜爱,更适合,更倾向于哪条发展路径,其实早就自己心中有数,根本无需到了选专业时,才去“临时抱佛脚”,甚至做出完全功利化而不考虑个人心性的选择。假如这位最爱考古的小伙,从小便能培养起更多的专业认知与独立意识,或许完全不必走那么多弯路。
而这或许也才是导致“考古男误入IT行”背后的真问题。
【启示与思考】
有句这样的话,抱着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小杨的故事正是这段话的写照,他用冲破樊笼的举动,大胆捍卫着自己的梦想。
在中国,很多家长都习惯替孩子规划学业和未来,很多孩子也处于被规划、被管理的状态。小杨的故事恰是一个典型。虽然替孩子着想是好事,但如果一味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就容易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在子女成长的每个重要阶段,最好的教育方式便应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前提,父母与子女共同协商、交流后,再做出人生的选择。
再则,本案例不仅仅是一场专业和兴趣的拉锯战,也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梦想的攻守战,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更是反映了阶层固化与社会活力层面的问题。
小杨的父亲命令他选择土木工程或是涉及理工科专业,给出的理由是:在这些领域有熟人朋友,毕业后可以顺利谋得一份好工作。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生态中,除去校园宣讲会、人才市场招聘和网上招聘等渠道外,走背景关系已成为心照不宣的“灰色入口”,并且越来越呈现“子承父业”的趋势。
中国社科院曾发布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小杨的父亲能够轻松给他介绍一份好工作,显然也是希望动用各种资源,将他留在自己这个层面的圈子里。如果将其放大来看的话,无数个这样的“拼爹举动”无疑给阶层固化埋下了伏笔。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阶层固化是指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日渐狭窄,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受阻。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已经呈现出同代交流性减弱,代际遗传性加强的趋势。与其说小杨的父亲是想把自己未竟的梦想托付给他,不如说是想把自己所在阶层的既得利益完好地传递给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萝卜招聘”肆无忌惮,有的还直接给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官员子女加分,官二代可以超越程序进行“火箭提拔”。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利益的代际传递愈加加重了阶层固化,已严重影响了社会不公。
近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无疑释放了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信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2/747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