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思考
2013年11月22日 15: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就业工作面临国际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着力推进扩大就业、推动创业、提升能力、提高薪酬以及改善劳动关系等“五大行动”,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素质就业、体面就业和创业就业。
一、实施就业增长行动,推动城乡就业更加充分
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注重体现“三个优先”,实现“就业型增长”。即: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就业增长优先”,在财政安排上体现“就业投入优先”,在目标考核上体现“就业目标优先”。更加注重把就业效应作为考核政府为民办实事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实现就业总量和结构更加均衡。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目前各地均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全面的积极就业政策,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潜能。在政策审批上,要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在政策执行上,强化资金使用效应,让资金惠及更多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在政策评估上,进一步健全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同时,根据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业质量提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提高就业质量核心应该是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通过税费减免、金融扶持、技术支持、市场服务、法律咨询等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帮助小微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
二、实施创业拓展行动,推动就业形式更加丰富
完善创业政策激励机制。继续加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就业资金投入;加大创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制定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的奖励办法;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鼓励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开展知识型、科技型创业,实现全民创业由“总量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在贯彻落实现有创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及时根据国家新政,结合实际,制定财税、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
完善创业人才培育机制。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万人创业普训”、“创业大讲堂”、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创业实训见习等系列活动;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定期组织创业企业家参加IYB、EMBA、MBA等高层次进修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业人才。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构建创业培训、实训与见习有机衔接的创业培训体系。
完善创业服务助推机制。成立创新创业联盟,为引导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实施创业载体提升行动,推进省级、国家级创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农民创业园;实施创业项目征集行动,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实施创业帮扶行动,开展大小企业产品配套对接、青年创业圆梦行、创业帮扶等服务活动
完善创业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创业工作和创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开展创建工作考量、创业资金考评、创业能力测评、创业项目评估、创业载体考核等工作。健全政府促进创业责任制度,推进创业工作有效开展。深入开展创业明星评选、创业群英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培育创业文化,浓厚创业氛围。
三、实施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就业岗位更加稳定
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发挥技工院校技能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力争使每一个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积极推广培训机构列菜单、用人单位选菜单、受训学员点菜单、政府财政买菜单的“四单式”培训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免费培训范围,重点对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等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储备职业技能人才,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问题。
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大力开展岗位提升培训,加速职工技能提升。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保障政策,加大培训、鉴定奖补,重点对企业一线骨干开展高技能提升培训,对新进员工开展上岗培训。
实施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平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技能大师认定、“名师带徒”等活动,以赛促训大力选拔高技能人才。
四、实施服务创新行动,推动就业机会更加公平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标准化。加快城乡就业政策、制度的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信息化。重点推进基层平台机构名称、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应用软件、服务标识“五统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提升基层就业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全市“就业e图”,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完善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对重点缺工企业实施对口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品牌化。全面推进“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场所)功能建设星级评估”工作,着力打造公共职介服务品牌,发挥星级市场示范和引导作用,提升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制度,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骨干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建设“四大工程”。深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进千企活动,走出机关,走进企业,实施对口服务,着力创优服务企业用工品牌。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信息化。纵向上,统一技术标准,以市为单位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加快就业系统内部业务经办的信息化和数据整合,实现就业信息在全省全国的互联互通。横向上,加强就业信息与人才信息、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用工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内部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五、实施薪酬倍增行动,推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落实企业职工薪酬倍增计划。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变化而调整的正常增长机制。适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企业职工工资调控管理。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进企业工资协商制度“全覆盖”。以实施集体合同“彩虹计划”为载体,全面开展“百企示范、千企提升、万企覆盖”工资协商“百千万”专项工作,提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动态建制率。
创新劳动关系协调管理。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各类企业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建立各类企业劳动用工诚信评价体系,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工业园区创建,构建协调、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劳资矛盾预警防范,积极构建上下贯通的劳动关系监测网络和劳资矛盾监测预警系统,将触角延伸到基层、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推进劳动人事争议示范仲裁院和镇(街道)示范调处中心建设,做好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维稳工作,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拓展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推动被征地农民进“城保”,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和引进人才等外来人员社保“绿色通道”,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功能,逐年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岗位和社保补贴标准,为劳动者灵活就业以及在工作岗位之间转换提供就业保障。
(作者单位:镇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2/7473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