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说说暴雪天“趁雪打劫”的事儿
2013年11月22日 15:31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哈尔滨暴雪惊现“趁雪打劫” 街边推车一次50元
11月16日起,哈尔滨市遭遇强降雪天气,一些道路严重积雪,许多车辆被困雪中。截至18日,哈尔滨市气象台已发布4次预警信号。许多街道、公交站出现严重拥堵现象,暴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交警、城管、环卫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清理积雪疏导交通。哈尔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有一群人却趁机发起了“雪财”。据悉,在哈尔滨市工农大街上,由于坡路雪多,车辆打滑,几名守在这里的人以2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收费推车。市民们都说他们这是“趁雪打劫。”
雪中推车收费?未必就真的是“趁雪打劫”
新闻中明确标着很扎眼的一个词叫“趁雪打劫”,于是,引发网友的热议。不少人谴责市民不尽人情,趁机捞外快,不道德云云。我认为没有必要放大推车收费这种行为。
“趁雪打劫”说法,是从趁火打劫演变来的,趁火打劫,即乘人之危谋取私利。那么,雪中推车收费,属这种行为吗?我认为,表面看,有这个因素,但实质没那么恶劣,倒是一种不错的有偿服务。
什么叫“趁雪打劫”?举个例子,媒体时常有这样的报道,公路拉鱼、拉蔬菜、拉鸡蛋的货车半路“抛锚”,货物散落在地,一些民众不但不帮忙,还遭哄抢车上的货物,或者,雪天出租车随意涨价,不加钱就拒载,我觉得,这才叫趁火打劫。而哈尔滨市民,帮助车主推出“误”在雪里的车辆,属于帮忙救急,出发点是好的,其行为也没对社会有损害,即使收点费也正常。
所以说正常,道理就在于这是“推车服务”,不是“趁雪打劫”。暴雪中大量车辆被“误在雪中,尽快走出“误”区是车主的愿望,也是一种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市场就在车主与市民服务与被服务之间。此其一。其二,市民付出劳动就该得到补偿。市民推车不是强行协迫,是车主自愿选择,符合市场游戏规则,至于收取服务费,也是情理之中,毕竟收取服务费,你情我愿,无可厚非。
展开点讲,这种现象,同“各扫门前雪”一样,不同角度有不同观点。从道德角度,“各扫门前雪”当然不如互帮互助乃至无私奉献行为高尚,但从自我承担责任角度看,如果都能从我做起,自觉做好份内的事,也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毕竟付出的是劳动。同样,雪中推车收费,不如无私奉献高尚,但并非专门为了赚钱而推车,也有一个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和劳务报酬的问题。只要不损害公共利益侵犯他人权益,不必太苛责。
当然,理解“趁雪打劫”,不等于完全排除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从弘扬社会公德角度,还是要提倡在别人遭遇困难的时候,有搭把手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为上的“举手之劳”,但与推车收费并不矛盾。
“趁雪打劫”,天冷人别“冷”!
如此“趁雪打劫”,真是天冷人也冷啊。车辆被“误”在雪中,车主着急,需要人帮忙,谁能在这个时候帮一把,那真是雪中送炭,让人感激不尽。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公民发现商机,大发雪财,如此“灾难经济学”,我们这些公民有点太经济头脑了。
公民想发财,无可非议,但应该依靠自己的智慧,依靠辛勤的劳动,绝对不能趁人危难之时发财,这时候发的财是昧心财,冷漠财,缺德财,这样的发财致富,虽然得到了金钱,但是丢失了人性,不能要。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和我们的社会管理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遇到这样的大风雪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教育公民,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有爱心,越需要帮助别人,恐怕这个工作我们没有做;再如,这个时候,我们的部门机关单位,应该组成助人小分队,在大街上巡视,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帮助;等等,总之,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正能量能够占领阵地,能够洋溢人间,那么,那些负面能量就是想发作也不会有发作的空间。
“趁雪打劫”,虽然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个小事却折射出我们大管理在细节上的空白,折射出我们公民需要在危难时候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趁雪打劫”丢了公民责任
排除有人会以市场行为来宽容此事,认为帮助推车人付出了劳动,获得必要的报酬似乎也是应该的,说人家“趁雪打劫”似乎也有些过了。然而,暴雪灾害之后的“市场需求”,根本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需求,推车收费的人员获得的也不是正常的劳动价值收入,是车主无奈之下不得不给付的金钱代价,也根本不是一种自觉自愿,表面上的“愿打愿挨”,本质不过是带有“胁迫”和“勒索”性质的强迫交易。
这类发生在个别城市的“趁雪打劫”推车收费,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令人揪心的还在于,个别“趁雪打劫”者丢掉的其实是身为城市公民的基本责任。他人危难之时,帮一把、搭一把手,原本就是一个公民、市民应该具备的觉悟,更何况亟待帮扶的车主正困顿在雪地举目无助呢?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每一个个体离不开他人独自存在。今天“你帮我”,明天才可能“我帮你”,趁雪推车收费者不妨扪心自问,难道自己不会遇到类似的险情吗?或者说,自己的车遇雪受阻也希望看到的是“收费推车”?
城市美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在时下当地城市突遇大暴雪袭击之下,需要的是广大市民百姓众志成城、抱团取暖。当然,退一步说,导致产生“推车收费”式“趁雪打劫”行为的出现,也与城市遇灾之后的应急机制是否到位有关,如果有更多的政府、社会主导的志愿者出现,有更多的公益性推车行动、帮扶行动,这些带有负面的“勒索”性质的“趁雪打劫”行为,或者也不会出现。
到底是“趁雪打劫”还是劳动所得?
乍一看到这则消息的标题,的确有些愤愤不平,甚至觉得这些“趁雪打劫”者有些不知道德廉耻。但是,再仔细看看这则消息的文字和图片:漫天飞舞的大雪之下,几名师傅戴着手套、穿戴着冬衣冬帽,顾不上天寒地冻,正吃力地推着车辆缓步前行。顿时,又对这些推车者生出几分怜悯。真的如一些市民所讲:他们是“趁雪打劫”吗?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找到答案。
是“趁雪打劫”?从字面上分析,“趁雪打劫”是指遭受到意想不到的雪灾之后,受灾者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的援助之手,反而有人趁机加重灾情。但从这则新闻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其一,“哈尔滨将出现大雪天气”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此前已经提前预报,应该算不上不可预料,有车一族完全可以避免雪天出行,提前预防;其二,从这则消息的图文来看,现场并没有出现“打劫”的那种混乱场面,秩序倒是井然有序;其三,至于说“以2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收取推车费”,那应该是双方经过谈价砍价之后交易行为。为此,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你情我愿的买卖,不存在“趁雪打劫”之说。
现在大家有争议的焦点就是:这些推车的师傅该不该收取推车费的问题?如果收取推车费,一些市民就会认为这些推车人“发雪财”、“趁雪打劫”,甚至还遭到舆论谴责;如果这些人在冰天雪地里蹲守,义务为需要帮助的人推车、不收取任何费用,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是相反的说法,也许会被大家称之为“活雷锋”。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人守在风雪天气里义务推车,不收取任何报酬就符合大家的胃口,反之就是“趁雪打劫”。既然这样,那么笔者不禁要反问一句:这些蹲守在风雪天气里的推车的大男人,他们只付出劳动而没有报酬,他们自己谁来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谁来养活?
由此看来,到底是“趁雪打劫”还是劳动所得?不用多说,大家一目了然。其实,与其关注这些在风雪天里为人推车的汉子,不如细想想:为何道路会严重积雪,而积雪后,为何只有“趁雪打劫”的人们在帮助推车?我们的公共服务部门如何才能更给力呢?
“趁雪打劫”不是一个价格问题
近日,“趁雪打劫”引发网友的热议,事发哈尔滨市。由于遭遇强降雪天气,一些道路严重积雪,许多车辆被困雪中。于是,有人将“推车”当成了职业,分守于坡路等易滑路面,趁机发起“雪财”,而且价格还不低,有的要价20元,有的要价50元,网民们笑侃这是“趁雪打劫”。
“这条消息出来,我就关注了。”11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的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思宁说,“趁雪打劫”很是扎眼,不少人谴责市民不尽人情,趁机捞外快,不道德云云,评述这种钱挣得太容易,太“黑心”。“但我认为,这不单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单是一个价格问题,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
“趁雪打劫”无非是一种行为,无非是一个价格。“市场基于需求,哪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有了市场,有了付出,就要按劳取酬。”张思宁说,50元一推也好,100元也罢,如果拿市场理论来解释“趁雪打劫”,这事就可被宽容了。可以认为帮助推车人付出了劳动,获得必要的报酬似乎也是应该的,说人家“趁雪打劫”似乎也有些过了。
“但话又说回来,暴雪后的这种需求根本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需求,推车收费的人获得的也不是正常的劳动价值收入,是车主无奈之下不得已支付的金钱代价,根本不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表面上的‘愿打愿挨’,本质不过是带有‘挟迫’性质的强迫交易。”张思宁认为,市场交易是一种公平交易,除价格和价值相匹配外,还有交易环境上的公平。从这个角度看,雪地推车收费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打劫行为”。
张思宁认为,推车收费表露出来的是利益当头,令人作呕的“臭铜味”,更令人失望的是,收费的推车人忘记了一名城市公民的基本责任。危难之时,帮一把、搭一把手,本就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觉悟,可他们却将公民责任拿到市场之中,以金钱多少论称,实属悲之哀之。
退一步说,社会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们共同的,不可能一个人独自存在,今天你帮我了,明天才可能我帮你。趁雪推车收费者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你开车遇到险情,也不想看到别人拿市场来说事吧。本报记者孙明鑫 实习生 潘志英
微微一笑:趁火打劫,趁水打劫,趁雪打劫,称之为劫,应当是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的。为何屡现于市,还是过不了利益一关,利可趋,德不能不守,德非万用,却忌万不用。商德形成仰仗良多,而行劫之人,非商非贾,亦未以此为主业,无良投机,就要看环境教化了。
骠骑兵:市场有两块基石,一是法治意识,二是契约精神,没有了这两样,那就见利忘义,弱肉强食吧!
罗学敏:如果你有需求,只有一个人能帮你实现,价格说了算;如果有多人能做这事,就是你说了算,这就是市场。雪中推车是一种临时性的需求,在这种一对一的供求关系下,你说谁说了算?!
奔马凌空:我每天混迹于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接地气的人群中,总能看到一些事,让我觉得某些群众的素质和涵养尚不够。
丙子:说趁雪打劫者,暗意为推车者良心坏了,推车也可,钱不要收恁多。其实,这就不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他想借谁的力量让车出雪坑呢?靠政府,一边组建政府编内的趁雪合理收费推车总公司,亏空钱由财政补;一边出动城管、交管,对雪劫之徒课以刑名,促其向“善人”转化。
渔夫码头:无私奉献值得赞赏,按劳取酬无可非议。收不收费,有利他人,有利社会就好;收多收少,只要有度,只要有序就好。
【启示与思考】
一则小小的社会新闻,让很多人感叹“世道变了”。
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哈尔滨今冬的第一场大雪中。冰天雪地里,几名壮汉穿戴严实,出现在当地的工农大街上,专守着那些在积雪里打滑的车辆:给50块钱,就帮你推一程。新闻中写道:“市民都说他们这是‘趁雪打劫’”。
很快,一项据此设计的社会调查出现在某门户网站的首页上:你怎么看待哈尔滨暴雪有人收费推车?
然而,大众的观感与新闻所流露出来的“趁雪打劫”的评价似乎迥异。对这种行为,七成以上的网友选择了默默点赞:“支持,只是自发的市场行为”。
“东北的活雷锋都到歌里去啦?”见到这样的投票结果,不少人显得很不淡定。一位微博实名认证为电脑公司工程师的网友带着浓厚的讽刺意味说道:“牺牲人文精神和文明为前提,大力发展经济,很必要!”还有人恨铁不成钢地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中国人为什么总在自己人有困难的时候,不是伸出援助的手,而是伸出一只想赚钱的手呢?”
另一方面,赞成收费推车的网友也不服气:“双赢有什么不好?中国人就是被太强的道德观念误导了!”
一样的斩钉截铁,一样的觉得对方不像话。不知有没有网友留言后再翻翻所有评论,觉得两方的掐架造型宛如揽镜自照呢?
其实,对于类似伦理问题,不少学者专家多年来进行过各种探讨,但谁都难说自己的意见是唯一定论。
可以肯定,这不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想赚钱的手”。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在他的《公正》一书中,开篇就举了一个“趁风打劫”的例子:2004年夏天,飓风“查理”横扫佛罗里达州,飓风过境后,当地很多关键物资价格突然大涨:奥兰多一家加油站原价2美元的冰袋涨到了10美元,商店里通常标价为250美元的小型家用发电机涨到了2000美元……
一个居民在得知他需要花费10050美元才能请人把压在屋顶上的大树移掉时,说出了如下的话:“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是不对的。”
这句话想必也说出了大雪中哈尔滨街头,或是微博上许多中国人的想法。
不过,如果更深入地了解下去,就会见到另一片乾坤。每当遇到类似的事儿,桑德尔的好朋友曼昆教授都会归结为“自由市场的优势所在”。另一位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表示,对于冰块、屋顶修理或发电机这样的生活必需品,高昂的价格,既有助于限制消费者不必要的使用,也能刺激别处的供应商向最需要它们的灾区源源不断地提供货品——毕竟对大部分商人而言,有利可图,比什么宣传都更有效。
当然,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能解释价格杠杆如何发挥作用,带来好处,但很多人的愤怒与无助不会就此平息。这种情感当然也是真切的。有学者质疑,飓风过境后,许多平民花大价钱买下的服务或物品,看似自由交易,实则在那样的情境下,更接近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关键就是掌握一个“度”。
除了法律的规定之外,这个“度”,或者说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平衡点,似乎无法单靠宣传和媒体来定调下结论,而应当是人们借助各种形式的平台进行讨论之后达成的。
就像在哈佛讲“公正”课的桑德尔也承认,判断这些“趁灾打劫”的行为是否正当,需要评估特定情境中关于福利和自由的不同情况。对于富翁而言,在狂风大雨中为一个汽车旅馆房间或是一车能把他带往安全地带的汽油支付高价,顶多只是件有些讨厌的事儿,但对收入微薄的人来说,付不出这些钱,也许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滞留于危险的地方。
但生活中很多时候的例子并没有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那般极端。比起查理飓风中要花费一万多美元才能从屋顶上搬下来的树,对哈尔滨街头那些在大雪天开车出行的车主而言,50元钱,恐怕还不足以令自己陷入困境。为了那50元而伸出的推车的手,未尝不是一种雪中送炭。
更何况,不少哈尔滨网友也在评论中表示,自己当天就见过很多被困在大雪中,依然互相帮助的人。世道没有那么坏,而我们还握着可能改进的方向盘——不是举着“道德”的大旗一棍子扫倒一片,而是更好地建构对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2/7473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