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读懂失实“放假安排”背后的真实民意
2013年11月23日 12:49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2014放假时间表被证不实 喧嚣民意亟需有力回应
近日,有多家媒体认证微博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其中“五一休5天、春节及国庆各休9天”的方案更让网民们“喜大普奔”。虽有相关部门辟谣称这是来自民间的“自制方案”,却反而让“信以为真”的广大网民“大喜”变“大悲”。“假”方案被“热炒”的背后,透露的是人们的“真”期待。
在这份杜撰的“放假方案”中,2014年春节由1月29日放假至2月6日,共休9天;劳动节由4月29日至5月3日,共休5天;国庆节由10月1日至9日,共休9天;其余“小长假”也予以保留。
“假方案”反复“热炒”网民经历“大喜大悲”
13日傍晚起,多家媒体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因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传”,许多网民激动得“泪流满面”,甚至开始谋划旅行度假。
相关部门随后通过官方媒体紧急澄清,表示并未发布明年的放假方案,网传时间表为“假消息”,正式的放假安排会在12月公布。这也引得不少网民备感失落、直呼“空欢喜”。
当然,增加的休假天数依然是由假期前后的双休日来组合,而这种“拼假模式”也颇为符合当前假日安排的“风格”,于是大量网民纷纷“中招”,误以为真。
其实,这份“虚假方案”已在近段时间内通过“改头换面”多次传播,一个月前就曾以“国务院办公二厅”及“发言人胡周”的名义“忽悠”了不少网民。
事实上,只要稍加核实,这则谣言很容易辨明真假,但在不少责任心缺失、把关不严的媒体客户端及网络传播者的“纵容”下,此次被冠以“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假消息还是瞬间骗倒一大片。
“假方案”受“热捧”人们期待“更人性”休假
这份“假方案”虽然来自网民“杜撰”,但其被舆论“热捧”也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许多人宁可“连上七八天班”,也希望能多获得一些长假。
国家旅游局今年初曾称“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不少人的实际感觉还是“休假太少”。许多网民表示,自己需要的不是休假总量,而是实实在在能够自由支配的休憩时光。而这份虚假“放假方案”的思路,也正是“短假拉长、长假更长”。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休闲学专家楼含松认为,人们期待更多长假,说明国人的休假需求很大,而现行调整公休日“拼长假”的方法就使得休假时间过度集中,休闲质量也在“人挤人”中大打折扣,再加上延长的连续工作日,人们因此也就感到“越休越疲劳”,“假不够休”。
“国家设置公共假日时可以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他建议说,“譬如春节时人们需要回家走亲访友,那就可以提前几天放假,时间也可以延长到10天。”
众口吵“假”“假”难调“带薪休假”是关键
楼含松表示,无论将来休假方案怎样调整,仍然会是“众口难调”,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落实目前仍不被有些单位认真执行的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真正能够根据需求来自由地调配假期、合理安排休假。
据悉,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曾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很多网民表示,希望相关单位别把“最后期限”当“目标期限”,在缓慢推进中让人“等白了头”。只有把带薪休假当成民生大事,尽快研究、落实,人们才能在更合理的休假中获得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楼含松还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民众休闲观念的培养和引导,让人们明白休假是要追求“身心放松”,而非扎堆旅游、拼命聚会;另一方面,要尽快设立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让人们在平日里就能得到休憩。
网友声音
邓为(河南职员):成为“赝品”的“2014年放假安排”恐怕会成为一场笑谈随风飘逝,但其背后的民众期待,以及渴望休假权利得到保障的民意,却是绝对不能忽略和淡漠的。要知道,看似多了几天假期,但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有利于公众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假日增多也有利于释放更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晏扬(浙江市民):如此离谱的放假安排真的反映了“真民意”吗?表面上看,老百姓似乎希望放假时间越多越好,但我认为,真正的“民意”不是盲目的、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的,而是理性的、务实的、讲道理的。大家热爱休假,但也会考虑休假时间太多给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而给自身收入造成的影响……假新闻就是假新闻,其背后未必有什么“真民意”,即便有些假新闻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愿,但假新闻终究是假新闻,我们需要对假新闻层出不穷进行反思,而不应牵强附会拿所谓“真民意”为其涂脂抹粉。
不妨把网传的放假安排当成“决策气球”
网民自制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能够如此广泛地流传,起码表明大家对于2014年的放假安排充满着新期待,同时也反衬出不满意2013年“调休”式放假的社会情绪有多大。官方的版本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台,但是,不管如何安排,想要符合所有人的意愿,都不大可能。那么,还不如让各种“传闻”都能够出来露露脸,亮亮相,权且当作是一只只“决策气球”也无妨。
事实上,自从十月份的长假之后,又一个年度新的放假安排时间表的决策议程就已经开启。面对“中国式休假”遭受的各种诟病,全国假日办也曾经在多家网站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向社会来广泛征集意见,这种方式,从民意的感知和采集角度看,体现了决策者“开门决策”的现代理念。
无论是调查问卷的结果,还是这一次关于网传的放假时间表的讨论,不约而同的都表达了公众希望好好享受法定假日的心愿。与此同时,也集中反映出主打“拼假攻略”的调休方式,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段,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让许多人觉得苦不堪言。能不能在新的放假时间安排上,更多地凸显出休假的本真意义,消除以往出现的各种弊端,是对决策者们的一次考验。
法定节假日的放假安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牵涉到十几亿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假日的法定化,不仅是一项严肃的制度安排,还是每个公民自身权益的标志。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固定、合适的办法来予以实现,长此以往,肯定会让法定事务的价值有所消减,也会使假日安排的公共决策由于太过随意而缺乏权威性。
制定出台“放假安排时间表”是一项独特的公共决策,不能钻进“假日经济”的钱眼中出不来,还是要站在真实有效地增进民众福祉的高度来考虑如何设计,“群众满不满意”才是最根本的标准。在当民意表达的网络平台上,虽然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也提供了甄别、梳理、搜集各种公众意见的大好机会。一方面,决策者们可以根据决策需求,主动释放一些“决策气球”,来激发公众参与讨论,另一方面,还要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热度的话题,甚至是那些有关“传闻”的热议,能够同等看待,从中发现在决策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应该看到,决策者一句澄清的话可以打发了“网传的谣言”,但是,在网络民意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现实背景下,既不能彻底杜绝各种“网传”的不断衍生,还会同时浇灭了公众关心社会事务的热情。尤其是放假安排这样事关民众具体生活细节的决策,更应该采取变通的方式,“变废为宝”,利用那些已经自发飘起来的“气球”,成为公共决策的信息源。
杜绝“乌龙放假安排”须开门纳谏
尽管是乌龙,但它反映了部分民意。我们不会忘记今年的国庆节,“连上8天歇7天”的安排多么令人头痛。2013年放假安排,因此遭到不少批评。就在10月份,假日办联合多家网站向社会广泛征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公众意见》,有221万人参与调查,七成人表达不满:假期短、不均衡、折腾人。“不满”是公众情绪的表达,反映出放假安排决策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这可以从假日办“闭门协商”的工作机制看出: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即假日办)负责全国每年所有公众调休假的设定,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由2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每年12月发布下一年度放假安排。
现代社会,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一个政策出台,一项规定的制定,只有注重程序开放,吸收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才能达到“多赢”。假日安排事关各方利益,更是如此。尽管众口难调,做不到“人人满意”,也应开门决策,力求决策结果最大限度地得到多方认同和支持。欣喜的是,假日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网上征集意见,开门纳谏,相信假日办在明年假日安排上会认真考虑吸收。
那么,怎么才能让明年放假安排“更上一层楼”呢?笔者认为,假日办不妨与公众来一次深度互动交流,变公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即:假日办拿出一个放假安排草案在网上公布,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然后在意见基础之上再做修改,最终作出正式决定。相信通过公众参与方式作出的安排,将会是一个更加符合各方需求,更加完美的方案,也将赢得更多掌声。
目前,尽管增加假期天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假期安排上更加人性化却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而不是简单地“1十2”、“2十3十2”地借调,搞硬性拼凑挪移。
【启示与思考】
让人凌乱的2013年“拼假季”,总算是要结束了,憧憬2014年的科学假期,成了彰显民智的全民游戏。尽管全国假日办组织的放假安排调查,已于10月12日正式结束,但关于法定节假日该怎么调整,仍引起人们的热议,各种版本的“2014放假表”也在网络上疯传。
假消息炒得沸沸扬扬,一些媒体固然有把关不严甚至推波助澜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假放假”的热切回应,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假方案之所以受追捧,表面上是因为假期多了、长了。而实际上,现在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但不少人还是感觉“休假少”,希望“多放假”。这背后的症结正在于,休假质量不高,休闲需求没有有效满足,假期还未成为放松身心、积蓄能量的好时光。
网络版的假日安排虽然不靠谱,但在转发与热议背后,却有着实在而靠谱的民情民意。休息休假权益的落地,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这些天,有关“中国员工最不敬业”的说法甚嚣尘上,最勤劳却最不敬业的尴尬,谁说不是相关权益难接地气的症结呢?正因如此,有关部门不妨把“假节日表”当做一份承载民意的提议,读懂背后的五味杂陈,提高假期的含金量,关键是放假安排应更加多元而人性化,尤其是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让人们在平日里就能得到休憩,而不是依赖“运动式”休假。与此同时,引导民众形成健康的休闲观念和方式,则快乐假日的期待会逐渐成为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3/7473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