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大学语文如何“修”?

2013年11月25日 13:3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人民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 网友:母语变鸡肋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回应称大学汉语进行课改,是为了强化大学母语教育,且以加强能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一项关于大学语文该不该必修的调查显示,近80%网友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必修。有的网友认为“语言不等于文化!语言仅仅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不是全部!”有的网友质疑说:“我们的母语都改为选修,为何英语还是必修?”还有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大学没有语文课,为此呼吁“大学语文应作为必修课出现在每一所大学的课程中”。

汉语是我们的根

网友“空空追梦”:大学是应该学语文的,不过不是学习汉语之美,而是学会用汉语把复杂问题、专业问题说得明白有趣的技术,学习汉语词汇的构词方法。

网友“如若荷伤”:大学确实应该上语文课,当翻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中文原来这么烂,惭愧!

网友“不靠谱的阿陈”:汉语是我们的根,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把自己的根留住。语文课上学习的也不仅仅是那点语文知识,它还教会我很多其他的东西,我个人受惠极多。

网友“大泉眼”:母语都用不好,丢人!母语博大精深,外国人都来研究,我们自己却不珍惜不研究,丢人!还是重点大学呢,都不重视文化的熏陶!

网友“玖七邢帅”: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是自接触这个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喜欢汉语的。原来在初高中时对汉语认识也是处在只要认识汉字,能阅读就可以了,现在觉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更多了。

网友“Abner黄海”:非常有必要!我们华夏之地从始至终都是不能忽略语文学习的,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没有价值呢!

 

不感兴趣不必强求

网友“蛙眼看天”:为人大的做法喝彩,某方面的专家不是全能战士,尊重个体,尊重教育,就是尊重人才,尊重未来!让学习成为爱好,不要成为负担,让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专业。术业有专攻,我们需要高精尖导弹头,而不希望全部是全能的圆球。

网友“随风天翔”:语言教育,应该针对实际,合理进行配置,应将大学汉语、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课程均列为选修课程。同时,应开设国学、书法、国术、礼仪等课程,并以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因势利导。

网友“随风天翔”:语言教育,应该针对实际合理进行配置,应将大学汉语、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课程均列为选修课程。同时,应开设国学、书法、国术、礼仪等课程,并以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因势利导。

网友“湖蓝”:我们的教育缺乏个性化,每个学生都应该扬长避短,选择性学习。

网友“紫莘”:我比较赞赏外国的教育方式,国外也不是每一所大学的学生都学英语。汉语已经内化到我们的内心了,适当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有些人不感兴趣不必强求。

必修汉语比英语明智

网友“一根筋”:我们的母语变成鸡肋了吗?

网友“木日丝子立韦”:如果英语是必修,语文也应该是必修,一个民族连母语文化都不去学习,却那么疯狂学习外语,民族是不可能崛起的。

网友“上海遥望远方”:语文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课,汉语都没学好,还学什么英语?

网友“包王12138”:英语只是一种工具,有些人以后基本用不到,所以选修就好了。我们大多数人天天活在汉语的环境中,我觉得必修汉语比英语明智。

网友:“monkey”:现在太强化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开始补英语,外面的补习班也火爆得不行,我更加希望多多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人大回应汉语改选修质疑:并不等于弱化母语

近日,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该校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一环,并辅以系统配套改革,“并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

大学汉语课改是为了强化母语教育”

针对此次课改,有人质疑“是否会弱化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不只是大学语文,将大学汉语转为选修课,并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回应称,调研显示,大学汉语课程存在定位不清晰、师资不均衡等缺陷。

洪大用表示,对大学汉语进行课改,是为了强化大学母语教育,且以加强能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洪大用称,大学汉语课改是该校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内容之一,其实,还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因为母语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能够承担的。”学校已初步确定,将改革后的大学汉语课纳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由一门课变为几门课。

 

校方要求学生至少阅读20本课外经典

自2009年起,人大已开设37门通识教育大讲堂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够其中4个学分,而为了加强母语教育,人大还开设51门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包括《诗经》、《红楼梦》、《道德经》等,要求学生选修其中2个学分。

然而,大学汉语只是其中一部分,如学生不选修,如何保证其母语能力?

洪大用称,校方已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至少20本文化经典,并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

此外,人大还将组织阎连科、刘震云等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并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老师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

背景

课改涉及多门必修课

洪大用介绍,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课改,不仅涉及大学汉语,还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

其中,大学英语将有2个学分的口语教学,以达到强化口语交流的目的,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保持原学分的基础上,重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此外,校方还将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学分,由6个降为4个。

大学语文,该选修还是必修?

“高考语文加分,大学语文变选修?这让学生们何去何从?”网友“@密码忘记了”11月11日发微博称,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人无所适从。对于此事,有的网友认为在大学之前学的语文已经够用,大学里可以腾出精力学其他的;另一些网友认为,语文学习非但不该减弱,反而应该加强。一场辩论赛在网上展开。

正方观点:

学习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

@我家的文竹:改成选修比较好,尊重每个人的爱好。

@卢洋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个是看实用性吧!英语以后发论文、帮导师翻译文章会用到,语文就没这些功能了。

@做个快乐的堂吉诃德:现有的大学语文,就其内容而言,与高中时学的没多大不同,减弱其地位也没什么。

大河网网友“纠结几句话”:通过大学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语文这门课弄的滚瓜烂熟了。大学如果还在这上面消耗光阴,无非就是多读几篇文章,人为地制造几个语法,不如省点力气。

@山歌karen:这有什么好争论的?汉语到一定程度就熟识了,丢不掉的,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点别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盛大林:母语确实很重要,但这应是中小学阶段任务,实际上多数也都掌握了。如果十多年中小学都没能学好汉语,大学再修也难有明显进步。当然,谁想再学,可以选修嘛!

 

反方观点

语文学习不能减弱,而是要加强

@怪萌妹儿在学习:大学四年的遗憾之一就是从没上过语文课,却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以至于语文文学知识太少,思想不能得到充实。

@爱幻想的风雪: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重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国际化太超前了吧,还是慢一点吧,先打好母语的基础,才有实力和自信,不要让外国人说我们连汉语都说不好。

@晓泉:孔子学院已经开到世界各地,过些年不会由老外教吧。

@我想吃了: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国人最基本的知识,连自己祖国的文化都无法了解谈何人才?

@桃之夭夭:上学的时候大学语文是选修,虽然选了但印象不深;工作后,公司要塑造企业文化,开始全体员工学习国学,结合工作和与人交际,的确有帮助。所以语文不能减弱,反而要加强。

大河网网友“微微笑笑”:现在大家被网络、电子产品充斥生活,学学语文,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一片宁静。

金牌点评

大学语文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大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地方,在讨论选修还是必修之前,应该想想现在的大学语文对将来学生踏入社会是否有帮助,如果是快餐式的死记硬背以及模式化的读后感,那就不如取消。

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写论文时不至于词不达意,同时要选取中国古代经典选段,实现文化的传承。另外大学语文课程最好包括流行文学、影视等内容,与时代接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语文应该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不能再“不食人间烟火”。

大学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选修与必修,并不是决定大学语文命运的分水岭。大学语文现今的尴尬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一课程正在被大学学生所抛弃。而被抛弃的背后,却是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和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所传授的是一种内心修养,一种文化底蕴,以及看待事物所具备的人文眼光,它讲究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是,在浮躁功利的当下,许多人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豁达,他们所看重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课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气质,正无情地被这个按下快进键的社会消解。于是,语文课成了大学学生的休闲,语文课程的命运成了许多高校说不出来的痛。

 

然而,痛过之后,却必须有反思。语文课程被抛弃,一方面缘于当下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另一方面与高校雷同的授课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中小学阶段,缘于应试的压力,语文课承载的可能是常识和基础知识普及的任务,其工具性和实用性非常明显。遗憾的是,在大学课堂,很多老师还是照搬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上成了语文基础的补习课、传统写作的培养课,却忽视了它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养成。于是,语文课在学生们的审丑疲劳中,被渐渐抛弃。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课,而是讨厌那种千篇一律、毫无创新的授课方式。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高校语文课被冷落与国学社被追捧的对比中得以印证。

要破解大学语文不受待见的现实命题,关键并不在于大学语文究竟该选修还是必修,也不在于它和英语课程的地位孰高孰低,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大学语文创造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应该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去。如此,大学语文才会散发出魅力,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启示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由必修变选修”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一时间,诸如“不重视母语教育”之类的质疑声四起。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怎么就成了选修课?说难听点,这不是数典忘宗吗?从必修到选修,大学语文教育退步了?       

这几年,类似热议并不鲜见,个中缘由也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承载的不仅是听说读写这类基本技能,更是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语文变选修”所引发的争议,更多源自公众对母语水平下降的担忧,特别是在全球化日趋紧密,西方文明强势影响的背景下,语文的“弱势地位”难免会引发出于文化自觉的本能对抗。

尽管如此,人大所做的改革也并无不妥之处。正如人大所回应的那样,大学语文不应简单地变成“高四语文”,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

事实上,很多大学开设语文课,在于学生语文能力存在短板。当下国民整体语文能力下降,应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样的原因,显然不应是大学,而是中小学教育和互联网文化的兴起。

从这点其实也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的问题,并不在语文自身,而在于如何能够从各种束缚和影响中松绑,这恐怕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比起必修还是选修,说到底,更重要的还是到底怎么修。学校采取类似“末位淘汰制”调整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倒显示出几分改革的人性化。与其留在课表成为令人生厌的“必修”,不如思考如何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找到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用吉他为《道德经》谱曲的外国留学生也许能给人一点启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5/7476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