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如何看待父母为小孩花6万培养情商

2013年11月26日 09:48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11岁小学生3年花6万学情商 被选为“学生校长”

“校长,教室应该统一装上空调,这样能让我们更安心地学习。”近日,武汉崇仁路小学“学生校长”杨赡闻与校长共进午餐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终,校长张彦平同意了这名“学生校长”的建议。

在湖北武汉的崇仁路小学,11岁的杨赡闻算得上名人,从一年级起陆续担任班长、中队委和大队委,如今刚刚被同学们一致选为“学生校长”。

得到老师学生一致夸赞

“这孩子成绩一直列班级前3名,情商非常高。”五(3)班班主任谭小明老师说,班级同学之间有纠纷,肯定是由他来调解。“他的领导能力非常强,同学们都服他。”杨赡闻的同桌龚王睿说,读三年级时,有天下午大伙学得有些累了,是杨赡闻提议开展班级“烂脸王”大赛,看谁的古怪表情最持久,他还带头演示,结果当天的活动让大伙笑翻了天。“每次户外活动时,他所在小组活动项目最多,笑声也最多,同学们都抢着和他分到同一组。”

表达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近日,记者与杨赡闻交流时,他的表达能力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人只要给我们机会,我们肯定能做得好。”杨赡闻自信地告诉记者,今年暑假,父母帮他订好车票和酒店后,他独自坐火车到广州参加了3天的“领袖演讲”训练营,“虽然我是营里唯一的小学生,但那里的氛围很好,老师常常鼓励我在大人面前发言。”

 

三年级起学演讲、财商

记者了解到,杨赡闻家境殷实,父母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杨赡闻的妈妈告诉记者,企业每年招聘的新员工里,学历高的大学生往往情商低,老板说几句,就生气了。“所以,我希望从小培养儿子的情商,反倒是奥数、作文培优等可以缓一缓。”

“从三年级起,每年暑假会送儿子到广州参加演讲、财商等训练营。”杨赡闻的妈妈介绍,“在儿子的情商培养上,已经花费了6万余元。”“送他上情商课程是希望让他懂得如何做领袖发言,知道‘钱能生钱’,懂得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目前来看,培训有一定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平时在玩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杨赡闻的妈妈说。

网友观点

@幼儿情商教育:3年花6万学情商,钱花得有点冤。1.情商是情绪智力,花钱是买不来的。2.情商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刻。3.情商教育在家中,而非在再教育机构。4.情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教育,而不是知识灌输。

@水方dream:大人总是以功利的心态去培养孩子,这使我想起科幻片中的人类基因设定,通过基因设定来决定一个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一出生,他的性格和能力都已经设定好了,这样的人生意义何在?

@宁木华:要“赢”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太不自信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

3年花费6万多来学习情商,家境殷实的11岁少年杨赡闻的父母对情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只是动辄上万元的教育投入让普通家庭难以企及,因此杨赡闻的成才之路并不能轻易地复制。

首先,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情商与智商的培养策略相距甚远,不能简单等同。虽说演讲、财商训练营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情商既包括自我情绪管理也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情商的培养并不是仅依靠开设某门课或者训练就能一蹴而就,它更需要孩子在生活和成长的真实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培训机构的情商课还远远不够,必须学校和家庭的通力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11岁的杨赡闻虽然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领袖气质和自信,但超出其年龄阶段的成熟和冷静,并不一定就是情商高,充其量只是开智早而已。其实,过于成熟的儿童就跟早熟的果实一样,既不饱满也不美味,教育应该把儿童培养得像儿童而非成人。成人世界把情商高低的判断只局限在是否趋近于成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最后,儿童的情商评价标准不应该只拘泥于成人世界之中,儿童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成长空间,让儿童拥有天真烂漫童年时光,而不是在成人的操纵下舍本逐末去学所谓的成功学和领袖气质。其实这就是一种揠苗助长,长此以往会让儿童产生错误的认知,反而是情商培养的障碍。

当然,情商还包括如何面对顺境逆境。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生活磨练的杨赡闻来说,未来还很长。评判儿童情商高低的标准更应该考虑儿童是否拥有年龄阶段该有的情感和处事哲学,而绝非少年老成。教育是慢的艺术,儿童的过分成熟并不是炫耀的资本,情商的高低更需要生活的检验,而不是表现在和同龄孩子的不同上。

 

11岁小学生花6万学情商折射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

父母都是企业管理人员,小小年纪已经到欧美多个国家游学,杨赡闻的家境可谓殷实,6万余元的情商培训费用对于杨家来说,或许也算不上一笔大数目。因而,网络上有关“重金培养情商”的质疑实在没有必要过分渲染,花6万元练情商和学钢琴又有何异呢?更何况,对杨赡闻的培养效果是符合主流审美价值的——“他的领导能力非常强,同学们都服他。”老师肯定、同学信服的孩子也一定是好的。

然而,真正疑虑的是,与“杨赡闻”们有所区别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非主流”的人格呈现,为何就不为主流价值观所认可呢?更甭谈“审美”了。杨赡闻的父母为他预设的培养路径上高度聚合的主流因素,理当触发社会对“情商教育热”的反思。

正是因为“口头表达能力强,领导能力亦强”这样的话,成了大部分家长最愿意在孩子学生手册上看到的评语,才导致了情商教育在当前社会被异化成了一条终南捷径。“如何做领袖发言”、“知道钱能生钱”、“懂得如何施展自己的魅力”,这些所谓重视“情商”的培养,和情商卫道士们所不齿的天才教育,在本质上并无差异,不过都是成人世界功利主义的折射罢了。

将社交能力等同于情商,本就是对情商的片面理解;盲目构建从情商直达成功的逻辑关系,更是彻头彻尾的误解。当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这些人们不喜欢的个性被“情商说”、“成功学”裹挟,加之浮躁社会氛围的推波助澜,人们终于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这种影响原本只是当下的,但若任由成人世界的规则在教育环境里长驱直入,这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伤害则是久远的。

正如僵化的知识教育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以功利和算计为目的的情商教育,会让过早的老成正统的做派污染孩子天然的赤子之心,把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扼杀在克隆人的培养皿里。埋没几个真正天赋异禀的怪才,抑或将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样,还不是最可怕之处。更可怕的是,我们亲手“打造”的下一代,在成人后不但不会主动破除被我们口诛笔伐的那些沉疴痼疾,相反,还会成为有失偏颇的世俗标准的拥趸,使得“势利”、“拜金”等陋习继续冲击岌岌可危的传统美德。

到底要不要注重情商培养?当然需要!但这必须建立在厘清情商为何物的基础之上。“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括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说白了,动用情商的目的就图一个“和”字,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寻求内心的和谐,达成与外界的和谐。而内向的自我求索,非但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反而能够培养一种独立思辨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保持独特个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和而不同”才是情商培养的题中之义。

 

【启示与思考】

杨赡闻“高情商”的优秀表现令人称道,不过,面对其家长为孩子“3年花6万学情商”的“异常”举动,许多网友提出质疑。其理由不外有三:其一,不是每个家庭都如这位家长那样“家境殷实”,可以每年拿出数万元钱供孩子训练情商;其二,情商不是花钱买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渐次培养的教育发展过程;其三,不能以大人们的功利心态培养孩子,这样的“情商”教育势必会误入歧途。 

在诟病应试体制、崇尚素质培养的当下,人们对情商训练缺失的教育短板有目共睹。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表现出的高智商、低情商状况,比如性格孤僻、意志脆弱、缺乏感恩、不耐挫折等人格缺陷,更成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的社会隐忧。

导致人们对情商教育有共识无行动的原因不外两点:首先是功利思维作祟。一般来讲,智力表现具有显性与直观的特点,人们很容易通过成绩、分数和知识等外在形态考查孩子的智商,并且乐于为这种立竿见影的智力开发投资投劳,而对于需要潜移默化、长期培养且效果隐性的性格操守等情商培养,则疏于或懒于费心劳神。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功利化追求,让人们失却了对情商教育的紧迫感与成就感;其次是“自然形成”使然。受“树大自直、狗大自咬”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把知识学习视为孩子的“第一要务”,至于情商教育则“以后再说”。

其实,情商培养也需要“从娃娃抓起”,甚至应当先于智力开发。《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开篇总叙,讲的就是“先做人后做学问”的道理。期待“花6万学情商”育儿导向,能够激发人们对情商教育的关注与践行。

公认的事实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里,情商教育早已成了必修课,但中国教育依然只重智力开发而轻情商养成,这一畸形现状对孩子的人格养成极为不利,中国教育必须尽快补齐情商教育缺失这一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6/7477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