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意义深远
2013年11月26日 14:22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院士制度:实行退休和退出制度 “终身制”将被打破
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社会广泛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将“破冰”,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由于我国院士享有特权,且终身不退休,因此院士当选年龄以及院士终身制,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无疑是一个进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应该取消一系列与院士头衔所对应的权力、利益,使院士回归为“学术荣誉”。
“我们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动真格的。”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虽然我们的现行体制从来没有提出过院士是不会退休的,但只有真正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成长,让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身荣誉,也能鼓励院士们踏踏实实为科学作贡献。
“社会上对院士群体非常关注,也有一些质疑,中央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方案十分必要,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使院士制度更加符合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中科院院士陈和生说。
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进院士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遴选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优化推荐渠道,强化推荐者的责任,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强化学术界同行评议,加强接受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系统设计,有序推进。
中科院将优化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及时把符合院士标准和条件的中青年科学家吸收到院士队伍中。在改革过程中,将坚持院士称号的学术和荣誉属性,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举措和政策。
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总结多年来院士制度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规模适度、风清气正、年富力强的院士队伍。工程院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着手研究拟定改革的工作设想。
院士热议退出退休制 不在一线退出合理
“实行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将有利于促进院士制度更合理发展”,三中全会发布的《决定》,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引起院士和各界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他非常支持和拥护这个规定,年龄大的院士一般不会在科研第一线,跟不上最新的科研发展,院士实行退休制合情合理。
退休制
以年龄划分更为人接受
年过七旬的李泽椿说,院士在达到一定年龄后,一般不会在科研第一线,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跟不上科学的最新发展形势。虽然老院士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宏观把握科学问题,但院士还是需要在科学科研第一线,真正起到思想库的作用,推动国家发展。
对于是根据在科研第一线,还是按年龄来划分的退休标准问题,李泽椿认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按年龄划分院士退休标准,可能比较为大家所接受。
至于院士的退出机制,李泽椿也认为有存在合理性,如在发现个别院士有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时,可实行退出制,具体如何操作应该经过认真研究讨论。
退出制
将鼓励院士踏实搞科学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两年增选一次。在2011年的最新一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2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783名。
根据院士章程,在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
随着近期“铁路巨贪”张曙光贿选中科院院士事件的曝光,有关院士选拔的争议不断。有院士指出,院士只是一项终身荣誉,而不是岗位,并不存在废除终身制的问题。但现实中,院士荣誉往往与优厚待遇挂钩。我国不少省份规定,院士在组建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在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享受副省级待遇。院士荣誉不退休,这些待遇也就不会退休。在这种体制诱惑下,通过学术造假、贿选等途径竞选院士,自然难以禁绝。
“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动真格的。”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虽然现行体制从来没有提出过院士是不会退休的,但只有真正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成长,让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身荣誉,也能鼓励院士们踏踏实实为科学做贡献。
遴选
减少对院士数量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提出,希望在具体改革中,能减少类似鉴定会、论证会、评审会等对院士数量的要求和规定,“院士在某个领域钻研,但并不是全才”,还要减少对院士的盲目崇拜。
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明确遴选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优化推荐渠道,强化推荐者的责任,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强化学术界同行评议,加强接受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系统设计,有序推进。
另类观点
过分崇拜院士非制度问题
对于此次改革,也有院士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院士制度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想真正解决院士制度中的问题,还需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上的问题,比如科技界的腐败问题。至于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如何操作,更需要深入探讨,“什么样的院士要退出,退出多少人?”何祚庥说,事实上,院士退出制此前也存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曾分别清退过两位院士。今后建立的这个退出制和此前的有何区别,要进一步考虑。
“建立退休机制,那么多大年龄该退休?”何祚庥说,以他本身为例,虽然他已成为80岁以后的资深院士,但依然在从事科研工作,在单位上班,“那这样的院士是不是也要退休呢?”何祚庥认为,目前的院士增选中,他本人当选院士时是53岁,现行院士增选体制中并没有倾向年老者当选的规定。至于有些地方对院士待遇过高、对院士过分崇拜的问题,何祚庥认为这并不是院士制度本身的问题。
院士制度的“破”与“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院士管理制度僵化,引发负面新闻不断,饱受社会诟病。院士承载太多隐形资源和利益纠葛,又没有退出机制,使院士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烟草院士”谢剑平“该辞退却辞不掉”,相反,“八旬院士”沈国舫“想退休却退不了”。为此,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成为三中全会重要议题之一。然而,不破不立,改革院士制度,关键是要做好“破”与“立”这篇大文章。
首先,应实行“三破除”。一是破除院士行政化。院士遴选应坚持以德为先、学术优先的原则,让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扭转过去政府和学术官员易当选院士、院士易做政府和学术官员的不良现象,让学术至上取代行政至上。二是破除院士终身化。院土违纪或不符合条件,责令退出,永不遴选;院士到了一定年龄,必须退休,可聘为“荣誉院士”,扭转院士“终身荣誉”需“终身工作”的弊端。三是破除院士功利化,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科研经费以及院士所在单位工作挂钩。
同时,应实行“三建立”。一是建立院士考评机制。做好长远规划和制度安排,制订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院士品德、学术规范;建立院士个人品德、学术档案,注重平时对院士品德及学术成果的督察,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二是建立院士监督机制。除了“两院”做好内部监督之外,应探索社会监督机制,将院士相关信息公开发布,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建立院士激励机制。鼓励院士潜心科研,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院士,给予重奖。
“破”与“立”的重点是:破除院士行政化,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只有这样,“两院”才能真正成为纯粹的、权威的学术机构,院士才能真正成为学术界的精英,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那些长期从事科研且成果丰硕的中青年人才,在院士评选和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启示与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文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这项改革,意在破除两院院士“终身制”及其带来的弊端,得到了舆论热烈的回应和高度评价。科技界对此的共识是,这将有利于促进院士制度更趋合理,有利于激发科学创新活力和增强科研生命力。
两院院士都是在学术、科研上对国家上有很大贡献的人才,给他们提供和享用一定的权利、待遇,使他们更好地在科研上发挥作用,这是完全应该的,这么做,人民没有意见。但是,院士的可退休和退出,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院士也是人,他们到一定年龄也需要休息,依据有关法律,他们也有休息的权利,然而,过去那种院士终身制,即意味着院士没有退休的权利,必须一直工作到人生终点,从表面上看是尊重人才、尊重院士,实际上是剥夺院士休息的权利,这种“尊重”,对年老体弱尤其是重病的院士并不是爱护。
另外,从目前的院士遴选制度看,也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透明度不够,评选中有非学术因素,如袁隆平申报中科院士落选,蔡祖泉(我国电光源事业开拓者)终生未能评上院士,都令人不解。有的院士长期担任行政领导,申报时却著述丰厚,人们很自然地会怀疑他的科研时间是否有保证?笔者认为,通过这一轮改革,将“攻克”这一终身制和铁饭碗的最后“堡垒”,使院士制度真正有利于优化学科布局,优化人才机制,使大批中青年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使两院院士不被神化,回归本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6/7479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