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取出燃料棒 辐射废水泄露无改观

2013年11月27日 08:58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已接近三年,从目前来看日本政府对核泄漏的治理情况并不乐观。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外海水的放射性铯137浓度屡创新高,放射性污染在继续向外海扩散。从目前的检测数据来看,我国管辖海域尚未受到核泄漏事故影响。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1月18日宣布,当天下午开始从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乏燃料池内取出燃料棒。这是自2011年3月福岛核泄漏事故以来,首次从已确定报废的1至4号机组的乏燃料池中取出燃料棒,标志着反应堆报废工程进入第二阶段。

燃料棒开始取出

乏燃料是核电站使用过的核燃料,乏燃料池一般指储存乏燃料的水池。不过在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乏燃料池内,除存有1331根乏燃料棒外,还有202根未使用过的燃料棒。

根据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2011年12月公布的方案,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反应堆将在30至40年内完成报废工作。其中,第一阶段研究取出燃料的方法;第二阶段是在两年内取出1号至4号机组乏燃料池中的燃料,并在10年内开始回收1号至3号机组反应堆内的熔毁燃料,4号机组的反应堆内没有核燃料,预计20年至25年内完成这一作业;随后再拆除相关设施。

从4号机组乏燃料池中取出燃料棒将用设置在屋顶的两台吊车进行,它们所吊动的容器每次能够装入22根燃料棒。燃料棒从乏燃料池中取出后,将先转移到约100米外的共用燃料池内。

作业工人分6人一组,每两小时轮班一次,以尽量减少遭辐射量。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预想,工作人员每天遭受的辐射量最大为0.8毫希沃特。

作业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令人担心。如在取出燃料棒时,虽然乏燃料池内的瓦砾已经清扫,但是依然存在细小的混凝土碎块,可能会导致燃料棒取出时破损。吊车吊运容器时如果发生坠落事故,也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

按预计,从4号机组乏燃料池取出燃料棒的作业将持续到明年年底。

1

(11月18日,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东京电力公司的工人将燃料棒从乏燃料池中取出。)

 

核废水浓度创新高

东京电力公司10月22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外海水的放射性铯137浓度达到每升1.6贝克勒尔,创新的最高值,也是自8月开始检测以来第二次检测出这类物质。这表明放射性污染可能在继续向外海扩散。

据东电介绍,检测地点位于港湾出口以东,距离核电站约1公里,海水在18日采集。10月10日,东电曾宣布,在同一调查地点检测出放射性铯137浓度达每升1.4贝克勒尔。

从核电站排放铯137的法定浓度标准是不超过每升90贝克勒尔,世界卫生组织指导的饮用水标准值是每升10贝克勒尔。

关于污水向海洋泄漏的问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9月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曾宣称:“(污水)被完全封闭在港湾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两次检测结果出来后,安倍讲话的可信性受到质疑。

为此,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10月21日宣布,将在本年度内对福岛第一核电站3000公里范围内的北太平洋进行检测,调查约60个地点的放射性铯134和铯137的浓度。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10月29日发布的调查报告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泄漏出的放射性铯沉积到森林中之后,几乎都停留在表层土壤10厘米以上的地方,因此通过地下水流到周边地区的可能性不大。

该机构研究人员在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间,调查了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南约65公里处的茨城县境内的森林,测量了落叶层、土壤深5厘米处以及深10厘米处铯134和铯137的浓度,调查了铯浓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沉降在落叶上的大部分铯,在2011年12月之前,随着雨水而渗透到土壤5厘米深处。此后,铯在土壤中的移动“步伐”很小,到2013年3月,到达10厘米深处的只占全部的0.3%左右。

调查期间,研究人员发现土壤深10厘米以上部分中的铯137的浓度一直为每平方米约20千贝克勒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铯几乎没有进入地下水系,流到周边地区。

研究人员指出,这证明了此前认为铯附着到土壤上后难以移动的说法,在今后清除放射性铯污染时,剥取5厘米左右表层土壤的方法应是有效的。

2

(图为2013年8月20日航拍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我国管辖海域暂未受影响

记者11月11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开展的2013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初步结果显示,我国福建海域、台湾南部海域表层海水中放射性物质铯-134未检出,铯-137活度水平处于该海域本底范围内。

国家海洋局表示,自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日方持续将大量放射性污水排放入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维护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和保护人民健康,国家海洋局于今年10月20日启动了2013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二航次。截至11月8日,航次共执行作业任务20天,已完成我国福建海域和台湾南部海域的监测工作,期间采集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及沉积物等各类样品共计1150余个。目前监测队伍正在福岛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公海海域执行监测任务。

据介绍,本航次开展了“海洋放射性现场监测设备”的示范应用工作。该设备是国家海洋局为应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组织有关单位自主研发的具备高效富集、快速分析功能的放射性现场检测仪器,将极大提高放射性监测检测效率,可满足常规及应急状态下的放射性监测需求。

目前,监测队伍已利用该设备对我国福建海域、台湾南部海域采集的20余个表层海水样品铯-134、铯-137进行了现场分析检测。初步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海域表层海水中铯-134未检出,铯-137活度水平处于该海域本底范围内。(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7/7480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