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谁黑了“黒肺”学术报告
2013年11月27日 09:39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复旦:“鲜肺6天变黑”为不实报告
“太恐怖,雾霾能使鲜红色的肺6天就变黑,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11月18日,一则触目惊心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这让谈PM2.5色变的公众又一次陷入恐慌。
11月18日下午,该报道中的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民教授对新京报记者称,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其本人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的言论。另有专家表示,公众不必恐慌,针对老鼠的实验效果不能直接移植到人类身上。
报道称“雾霾致黑肺不可逆”
一则关于“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新闻登上各大网站头条,一时间网友纷纷跟帖,其中某网站手机推送后,2小时内跟帖达到近7千条,众多网友表示“太可怕了”。
该报道称,“研究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6天鲜肺变黑肺且无法逆转。”该报道称,研究实验负责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民说:“PM2.5颗粒对肺的损伤一旦形成,治疗的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彻底消除的难度大大增加,几乎无逆转可能。”
报道引用了两张图片,一张被标注“正常鼠肺”,整体为鲜红色;另一张被标注“PM2.5污染后鼠肺”,整体为暗黑色,黑色分布不太均匀。
实验系比对药品能否润肺
18日,该报道中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教授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的报道“是错误的”,跟其所做的实验不符。
宋伟民说,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样把老鼠暴露在大气中,而是先采集PM2.5,再制成PM2.5悬液,把老鼠杀掉把肺取出来,直接把悬液滴在肺上面,6天内分3次滴。
他表示,如果把悬液的浓度换算一下,“相当于正常空气浓度的成千上万倍。”
关于实验是否属实,宋伟民说,他的确做了实验,但目的是为了比对目前市面上的药品究竟有无中医所称的润肺作用。其表示,网络上转载的“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他从未说过。
专家说法
实验剂量浓度需具体分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卫生专家潘小川认为,如果滴入的剂量很大,肺肯定会变成黑色,因为是颗粒物的悬液。“别说6天,2个小时都能做出来。”
他表示,公众没必要恐慌,老鼠实验虽然跟人体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直接把实验结果直接推到人类身上,因为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剂量的大小以及浓度值等,都需要具体分析,而且实验中的PM2.5浓度跟大气污染没有可比性,直接滴入和人类暴露在PM2.5环境下呼吸,也是不一样的。
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表示,公众无需恐慌,目前针对PM2.5对人体的研究更多是基于流行病学,即统计一个城市在某种浓度值下的健康状况、死亡人数等,而“通过单一或者个别的样本来联系到对人体的伤害,理由不太充分,也不太严谨。”
调查
相关报道疑似“植入广告”
记者发现,19日媒体和微博转发的该新闻关于实验目的和过程都少涉及。
搜索发现,关于该实验的报道并非首次,今年10月,媒体一篇报道就提到过该实验项目。该报道称,“该项目组历时5个月,使用大流量采样器在上海徐汇区非工业区、采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再制成颗粒物悬浊液,对实验大鼠气管滴注PM2.5悬浊液,建立肺损伤模型并观测不同对照组的体征、肺重比、各项关键生化指标以及鼠肺损伤程度。”
在该报道的最后,举出了某川贝枇杷膏和枇杷露两种止咳的具体药物,并称该“药物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此外,报道中还有某药物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表述,称“本次研究作为药效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权威说服力”。
炒作“鲜肺变黑”谁在“趁火打劫”?
“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恐怖程度不亚于“雾霾影响生殖能力”。讽刺的一幕又出现了:“雾霾对生殖能力影响不大”的结论被专家迅速抛出,“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又立即被专家证实为不实报道。不过,普通民众并没有“劫后余生”的欣慰,反而有了更大恐慌。不禁让人追问,谁在一门心思地打“万恶的雾霾”的主意,其中又隐含多少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则漏洞百出的新闻之所以让人信以为真并惊慌失措,正因为在雾霾已给公众造成了恐慌心理的基础上,它又披上了科学研究的外衣,用专家和媒体的公信力为此背书。如今,当事专家矢口否认接受过相关采访、说过相关结论,就必须深究新闻报道的出炉过程,看看到底谁忽悠了谁。
研究结果主要为证明两种止咳药对PM2.5气管滴注暴露所致的大鼠肺损伤有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实验也只是根据动物实验研究后所得到的初步结果,反映肺损伤的指标有限,更不是临床试验,在人身上完全不可能发生,为何在媒体传播中却成了骇人听闻的“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并突出了两种止咳药物的效果?
报道中的这则疑似“植入广告”或许能揭开真相。实验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报道最后却声称两种止咳药物“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某药物公司相关负责人更宣称“本次研究作为药效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权威说服力”。如此看来,其目的几乎昭然若揭了,“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实验只是商业炒作的噱头,目的是卖药。
商家拿公众对雾霾的恐慌心理做文章,夸大事实甚至捏造实验结论,并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这是一种公然的欺骗行为,更是一种典型的“趁火打劫”。正如网友所说,如果雾霾能使人的肺变黑,那么金钱则使某些人的心变黑了。为了金钱,就可不择手段,这是对商业底线和道德底线的肆意践踏,必定会遭到民众的不齿和唾弃;这也是对法治尊严的公然挑衅,必须有人承担代价。
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专家、媒体、商家究竟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不实报道必将极大损伤专家和媒体的公信力,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公众真的伤不起。
“黑肺报道”实为“黑心广告”
断章取义地套用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制造耸人听闻的信息,转变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这就是“黑肺”报道产生的过程。而与其说是报道疑似被“植入广告”,不如说是报道疑似是“黑心”广告。
复旦大学宋伟民教授指出,其研究对象为大鼠,而非人,并且,实验时是将大鼠肺取出,直接滴上PM2.5悬液(浓度是空气浓度的成千上万倍)。至少在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上,都不能直接类比空气中PM2.5对人的影响。而反观“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报道,仅仅抓住“雾霾”、“6天”、“黑肺”等颇具噱头的要素,而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置之不提,不论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上,还是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上,都是有问题的,而这样一条报道之所以能被制作并推上头条,其背后是“黑心”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相关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经济角度看,这是一些产品推广部门利用网络进行营销,通过制造舆论热点,引起公众对某种现象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注意到相关的产品的做法。“黑肺”报道的产生,就是因为引入了“生命安全”和“专家研究”等公众特别关心、信任的主题和论据,进行了歪曲地解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没把握好尺度,玩“火”上身,而被公然揭穿。
从媒体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上讲,“黑心”广告抓住当前社会对雾霾久治不绝的担忧情绪和关注度,并引用专家的科研成果,从表面上炮制出了“视觉效果”和“新闻价值”都极大的“新闻”,而被某些缺乏专业素养,又急切要吸引受众的媒体所利用,从而产生了既像新闻,又像广告的东西。
综合来看,“黑肺”报道的产生暴露出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不惜以制造社会恐慌为代价,进行产品推广营销,而一些媒体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耸人听闻的言论不加调查地进行传播,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要杜绝“黑心”广告,则需从源头和途径进行双重规制。
【启示与思考】
对这则新闻的恐慌和关注一方面来自于PM2.5对于社会公众的广泛危害性,另一个方面在于公众对复旦大学这所国内顶尖高校研究成果的充分信任。更何况公众面对此类事件从来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这则新闻爆出来两个小时就占领了各大网站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但是很快,该报道中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在媒体回应,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的报道“是错误的”,跟其所做的实验不符。这里我们特别想问,既然微博报道的情况与事实不符,那么微博上的新闻又是从何而来?更何况,报道该新闻的并不只是微博,不少主流新闻网站都有对该新闻有发布,这又是为什么?
如今,当事专家矢口否认接受过相关采访、说过相关结论,就必须深究新闻报道的出炉过程,看看到底谁忽悠了谁。“黑肺”事件之所以能够轻松俘获公众的信任,无外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雾霾对健康究竟会有何影响?这是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也是治理雾霾达成共识的需要解决的舆论前提。
然而,在该报道的最后,举出了某川贝枇杷膏和枇杷露两种止咳的具体药物,并称该“药物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这是刻意的植入广告,还是对于读者温馨提醒的不经意序曲,目前不得而知。如此语境,不禁让诸多媒体评论,质疑该研究报告是否得到了该某川贝枇杷膏的“友情赞助”,在发布学术报道的时候对公众进行了所谓的“温馨提示”。商家拿公众对雾霾的恐慌心理做文章,夸大事实甚至捏造实验结论,并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这是一种公然的欺骗行为,更是一种典型的“趁火打劫”。
植入广告本身是一种传播的新形式,但是要分地方。将产品广告赤裸裸的植入学术研究报告,媒体这么大量报道的应该是第一次。广告就是广告,报告就是报告,把广告植入报告,纵然用“恐吓营销”博得了消费者的眼球,但学者的良心,学术的中立、学校的声誉都要为这样的营销买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7/748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