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河南:教育改革将带给我们什么
2013年11月27日 10:06
不久的将来,高考只考语文和数学;家长不再为择校而头疼,没有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区别;考生不再“一考定终身”,而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并不是空想,也许要不了多久,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教育改革,关切着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因此每一点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部署,引起了教育界和学生家长的期待,其中一些新提法和新举措令人感到振奋。此次改革将从何处破题,亮点和新意在哪儿,又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今后不再“一考定终身”
“我觉得这次改革,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招生制度改革,如果改革目标达到了,孩子们就没有那么累那么紧张了!”11月24日,在郑州九中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张金利说,多少年以来,我们国家都是“一考定终身”,大家对于高考的重视和期望,从来都没有降低过,因此也将孩子们逼上了
这座“独木桥”。这次关于教育改革的设想非常好,说到很多人的心窝里了。不再“一考定终身”之后,随之更加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和能力方面的评价。“作为家长最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上大学的问题,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而在就业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个人能力。”
让张金利感到满意的是,此次改革中的很多新举措对孩子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提出了要求和规范,这让他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放心了。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决定》中有不少创新提法,如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
年多考。从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小问题”,却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甚至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和“顽症”。在他看来,《决定》突出了教育领域中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突出了改革的民生导向,让大家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张扬
记者了解到,公众普遍对“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非常关注。在不少人看来,九年一贯,打通小学和初中,减少一些中间环节,这是解决择校热、减轻学生负担的好思路。
许昌十中校长王支农说,学生减负的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多年来,国家通过教材改革,
挖掘校本教材等渠道,力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考试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要想解决该问题,就必须根据国情,在保留选拔性考试这种方式的前提下,使考试的内容大幅度体现学生特长的发展。只有这样,教材的改革,才能真正向因材施教方面发展(例如,同一学科不同等级教材的并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特长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从儿时到成人特长延续发展,个性充分张扬,专业人才不断涌现的目的,才能使国家不断繁荣富强,最终实现中国梦。
王支农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让每位适龄儿童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让
每位学生身体心智得到充分发展,让每项潜能都有发挥的机会,让每项爱好都有实现的可能。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努力的方向。《决定》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关口”,通过“关口环节”的改革,一定能够带动和促进包括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链条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城乡
“好老师都去城里教学了,支教的也是过一段就走了,农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这样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呢?”邓州市构林镇一位小学校长说,一直以来,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教师向城市流动,学生也从农村学校转到城镇学校、从城镇的一般学校转到重点学校、从县城转到大城市的学校,造成了农村学校越来越薄弱。
许昌十中校长王支农认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关键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学校树立全盘发展的观念,
教育经费使用更加合理。
《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界人士说,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时期,非均衡时期和均衡时期。在非均衡时期为了集中资源发展教育,于是出现了重点学校,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现在,我国已经逐渐步入教育发展的均衡时期,这时应该注重的就是教育公平的问题。义务教育破解择校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全是回归义务教育本质属性和法定要求的应有之义。按照《决定》要求,根本之策在于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依法保障财政教育经费,重点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到2020年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弱化对公办学校择校外部刚性需求。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说,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体感温度,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这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进一步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要建立“县聘校用”制度和“学区制”,为普遍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提供体制保障,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高校改革面临“深水区”
《决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时,有这样一份来自科教界的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培养420万名硕士、50万名博士,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不过,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同时坦言,我国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中国科教界一直在试图破解“钱学森之问”。不久前,2013年度诺贝尔奖颁发,中国人依然无缘自然科学奖。每逢此时,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近乎“老套”的问题——为什么中国难以培养出世界顶级的创新性人才?
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招办主任夏新颜说,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需要制度保障。她说,曾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创新人才贫乏的深层次原因在大学制度。总之,政策和制度创新是人才战略的保障,要从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快推进和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愈来愈深刻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意味着,高校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招生改革、就业机制等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有关专家指出,要以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治理方式创新引领教育发展方式创新。在教育管理方式上,管、办、评分离就是要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但这也是高校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有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来寻求突破。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7/7480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