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电视问政: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少“冒汗”

2013年11月27日 14:01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河南周口16家单位接受电视问政有些领导直冒汗

今年1月以来,周口市开展此项“电视问政”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6名市直单位的“一把手”接受这样的“现场直播”。其中,不乏有些领导干部“被问得直冒汗”。对此,全国纪检监察标兵、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说:“我看你就该冒汗,没有你的冒汗,哪有你委局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进步?哪有你委局机关行政效能的提升?”

公开

让问题暴露于“阳光下”

“每两周一期,周四晚播出,每期时长35分钟。我几乎每期都看。”淮阳县城关镇小孟楼村村民朱志强说,“有力度,台下坐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电视机前还有那么多观众,问题摆到面前了,谁还敢回避啊,只有表态解决的份儿。”而据他观察,刚开始几期节目反映问题的市民还相对较少,慢慢地越来越多了,到后来35分钟的节目能接到问题近20件。“这充分说明电视问政是切实受到群众信赖和欢迎的。”朱志强说。

在周口市公安局参与的那期问政节目中,面对台上的市公安局局长姚天民,周口市政协委员马亚洲直言不讳地提出“有基层派出所改个户口要收费4000多元,后来村支书中间协调降到了600多元,我想问姚局长,这合理吗?”接过问题的姚天民则明确答复:“不合理,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查实后将严肃处理。”

“我不紧张、也不害怕,有问题就是要反映问题,电视问政不就是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大家监督吗?”11月20日上午,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的马亚洲这样表述他的内心想法。

尖锐

市民问问题毫不客气

在周口市教育局参与电视问政的那期节目中,局长张学成走上直播台。一名女士反映周口一高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张学成态度诚恳地回答说:“我们中心城区教育质量一直没有提上去,我们的几所高中没有做大做强,我们教育局一班人,在这个问题上感觉有愧于中心城区的人民!”表示歉意后,张学成紧接着对如何提升中心城区教育质量作了表态。

“我都替那位局长捏了一把汗,这相当于在全市人民面前做检讨啊。”观看了那期节目的市民田先生说。

7月25日,周口市民政局接受问政。问政现场群众来电反映,商水县固墙镇的小张从小脑瘫,跟爷奶生活,无生活自理能力,求助低保。第二天,商水县民政局就组织人员赶到固墙镇彭庄小张家中开展调查。经调查,小张自幼患病,家庭困难客观真实,县、乡民政部门根据其家庭实际,已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手续,同时通过“轮椅助行”慈善救助项目为小张申请了一辆轮椅,小张及家人表示满意。

 

紧张

有些领导在现场直冒汗

直播问政台上,也不乏有一些委局的“一把手”直冒汗。面对这种情况,全国纪检监察标兵、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说:“我看你就该冒汗,没有你的冒汗,哪有你委局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进步?哪有你委局机关行政效能的提升?”

“我们不但要通过‘电视问政’毫不客气地进行曝光,还要坚决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杨正超表示。而他也多次在会上提醒各级委局一把手:“如果委局负责同志想让自己在‘电视问政’过程中少冒汗,那么就应该在平时为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中多流汗。”

截至目前,周口市已有16家单位(共21期节目)在“电视问政”栏目中接受群众提问,接到群众反映问题205件,处理解决193件。

20日上午,大河报记者以普通市民身份,以咨询政策为由暗访上述单位的办公值班电话时,工作人员均能耐心细致作出答复。

“市直单位的问政明天是最后一期,以后要安排综合问政,就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由多个部门一把手聚在一起接受问政。”周口市“转创办”干部胡新华对记者表示。

别把电视问政当成娱乐节目问题需持续跟进

电视问政并不是周口市的首创,此节目创意可以追溯到2005年兰州市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因为电视问政会让政府官员出丑流汗,所以老百姓特别爱看,因此这种新的问责形式一登上荧屏,就被多个城市的电视台跟风效仿,风靡大江南北。

至于问责的具体效果到底怎么样,相信很多观众并不关心,就是关心,估计也没时间、没精力、没渠道去跟踪核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转作风、接地气的政绩宣传出来了,活跃群众生活、娱乐大众的目的达到了,电视台的节目收视率提高了,局长流汗过后又涛声依旧了。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电视问政不是娱乐档节目,各个单位的局长也不是《非诚勿扰》的女嘉宾,一句“在这个问题上感觉有愧于人民,查实后将严肃处理”更不是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至于那位“替那位局长捏了一把汗”的市民更是入戏太深了,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电视问政如果继续这么浮于表面的问下去,只能是沦为形式主义的“花瓶工程”。

毫无疑问,每一名政府官员都应该是人民的勤务员,官再大也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工作没做好,仅仅在电视台表个态、道个歉,相当于在全市人民面前做个检讨是不够的!这最多算“照了照镜子”,接下来的“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是重头戏!所以,电视台首先要端正态度,别把电视问政做成一档娱乐节目,而要做成“连续剧”,要勇于代替市民行使监督权,别让电视问政止步于出出汗,要把市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持续跟进,彻底解决,把问政进行到底!

电视问政是考量官员的一把尺子

电视问政,把官员置于媒体和人民群众面对面的监督之下,更令官员忐忑不安的是对群众的提问心中没底,没法让人写好材料准备答复稿,只能临场实打实的答复,这既考验了官员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又检验了平时所做工作的成效,来不得半点搪塞推诿,更不能糊弄民众,否则,不但会脸红冒汗,而且还过不了关,下不了台。因此说,电视问政不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政府官员闻之冒汗的好方式。正如全国纪检监察标兵、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所说的那样:“我看你就该冒汗,没有你的冒汗,哪有你委局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进步?哪有你委局机关行政效能的提升?”

 

过去,我们许多地方官员在干工作时眼睛盯着领导,办事想着政绩,一句话是对上负责多,对下负责少。有些虽然打着为民办实事的幌子,但大多是政绩工程,表面文章,甚至是劳民伤财。虽然群众有意见,也没地方去提,即使提了也白提。现在好了,把官员置于镜头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也就是说,群众对你的工作有了话语权和监督权,做不好咱们电视上见。因此,机关再不改变作风,官员再不多为群众办点实事、好事,就是自找难堪,甚至还要被问责。这样一来,不论官员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必须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真真切切为百姓办事。否则,就过不了电视问政这个考场,甚至考试成绩不及格。

当然,身为政府官员,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本该为人民服务。我们干工作的目标就该造福百姓,而不是给群众看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有些官员还想不到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要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监督、鞭策,使之做到心系群众,为群众办事。因此说,周口的这一做法不但值得称道,而且还应在各地大力提倡和借鉴,多探索和出台一些类似的做法,让官员勤政,使百姓满意。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呢?

“电视问政”应当普及和常态化

“电视问政”在当前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搞过“电视问政”,也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但“电视问政”这种新型问政方式为什么还是推广不开?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官员都不敢理直气壮地站在镜头前回答问题,甚至被问得当场冒汗?“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问政方式,可以说是最容易让群众接受的与党和政府沟通的工具。它让那些习惯于在镜头前夸夸其谈背稿子的领导干部直面问题都会直冒汗,带来的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通过“电视问政”更能看出这些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问题上的态度。笔者认为,“电视问政”应当普通化和常态化。不但要搞,还要在全国各地搞,在每一级政府搞。让群众通过“电视问政”来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更可以通过“电视问政”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电视问政”,可以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度。“电视问政”都是现场回答,现场没有“台本”,更没有资料可以查询,一切要靠领导干部现场发挥。所以要求被问政的领导干部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全面掌握,不然被问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要“直冒汗”。如此一来,可以保证被问政官员回答的都是真话、实话,让群众感受到政务的公开透明,也能够让被问出来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下,由于电视媒体的广泛性,群众都在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会让相关部门和单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力度都得以加强,长期以往,将会极大地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代表党和政府的单位和部门领导的形象,有助于缓和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的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问题。

通过“电视问政”可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改进工作作风。因为是电视直播,做不了假,电视机前有那么多的群众在观看。要求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平时必须备好课,把机关行政效能、工作作风等搞好并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更加不能含糊。只有让群众满意了,在“电视问政”中才会少问或者不问让领导干部下不来台的问题。“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这“电视问政”面前是行不通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才能在电视上面少冒汗。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在关键时刻群众也才会给你留面子。自己想要在电视上有面子,首先就要给群众面子,只有群众有面子了,群众才会给你面子。

通过“电视问政”可以更快捷地解决群众的突出问题。今年1月以来,周口市开展此项“电视问政”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6名市直单位的“一把手”接受这样的“现场直播”。接到问题205件,处理解决193件。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到,10个月的时间,16个部门单位的一把手被问政,接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比例达到了94%以上。如此速度和效率,不能不说和“电视问政”的直播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不是“电视问政”,只是一般的上门反映问题,能够达到如此大的效果吗?值得怀疑。现在能达到这么好效果的直接原因就是通过电视播放出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已经知道了,再不处理群众不答应,自己还要被问责。如此涉及到自己帽子的问题,还有哪个一把手不紧张?共产党最怕认真,只要认真起来,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

“电视问政”还可以使政府的信息得到公开等。总之,“电视问政”的好处还有很多。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都重视进来,把“电视问政”当作党和政府与群众相互沟通的桥梁,把“电视问政”当作群众反映问题的窗口,群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只要把“电视问政”搞好了,哪里还需要什么信访接待日?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上访群众?群众有事需要解决,直接在电视直播上面就给你反映来了,他们才不管你会不会丢脸,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行。只有将“电视问政”普及化和常态化,群众也才更有胆量来反映问题,也不用成天去找那些“两代表一委员”来帮助问政了。

 

【启示与思考】

电视问政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已呈现良好势头,这种职能部门负责人接受公众检验和质询的问政方式是个好创举。

被群众问的“直冒汗”,暴露三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是和群众接触太少。如果这些领导干部常在群众中走访,对群众的现实问题了然于胸,怎会出现面对群众提问“直冒汗”的尴尬局面。二是工作没做到位。如果这些领导干部能严格要求下属秉公执法,并切实负起监督责任,群众怎会有这么多问题。三是存在作风问题。如果这些领导干部能走出办公室,走出文山会海,少一些空话多一些行动,少一些听汇报多一些实地调研,也不至于被群众问的无言以对。

“我看你就该冒汗,没有你的冒汗,哪有你委局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进步?哪有你委局机关行政效能的提升?”。周口纪委书记杨正超的这句话中说的“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平时常和群众在一起,心思常放在解决群众身边的现实问题,工作中能自觉改进工作作风,怎会被群众问的“直冒汗”。

不得不说,周口“电视问政”活动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一是可以增强公开透明度吸引公众参政意识,二是可以有效促使职能部门很好作为,值得提倡。但我们也要谨防问政止于问的阶段,更要看问政的持续效果。被问政者出汗是好事,让他们多“冒冒汗”,才能驱驱他们身上的不良风气,从而促使领导干部作风得到提升。但出汗之后还要实干,要狠抓落实,要有问题落实时间表,要有追踪检验报道,而且还要常态化问政。

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少“冒汗”,适当冒汗,有益健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7/7481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