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生活好了,莫忘勤俭节约
2013年11月28日 09:54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烟大保洁员吃剩饭倡节俭 凡人善举上《新闻联播》
连日来,烟台大学第七餐厅四楼的7位保洁员成了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19日晚上,《新闻联播》的“凡人善举”栏目更是以《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剩餐倡导珍惜粮食》为题,报道了烟大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不要浪费的感人故事。记者从烟台大学了解到,在保洁员的影响下,目前学生的剩饭越来越少了。
7人每天至少省出2斤粮食
中午11时30分,烟台大学第七餐厅四楼,62岁的保洁员吴明华正推着小推车收拾餐具。把剩汤、剩饭倒进泔水桶中,再把盘子摞好,这些动作吴明华做得熟练而又迅速。只是偶尔,他会把看起来还不错的主食,收起来放进车上的一个小塑料袋中。
保洁班班长朴龙焕告诉记者,今年5月学校开展“光盘行动”时,他就向其他6位保洁员提议,“把能吃的剩菜剩饭吃掉,别浪费了。”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认同,这7位保洁员开始了他们的节俭行动。7位保洁员中4男3女,最大的66岁,最小的53岁,均来自农村。“我靠种地把两个孩子养大,最能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朴龙焕说,粮食来之不易,看着学生将白花花的粮食丢掉,自己很心疼。
一餐厅每天减少10来桶泔水
在7位保洁员的感染下,烟台大学的剩饭越来越少了,几乎找不到整个的馒头和整碗的米饭。“学生剩餐很少,我们还要自己买点儿。”65岁的罗玉龙说,虽然又要花钱买饭吃,但他们心里却非常高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罗玉龙的儿子在餐厅承包了个窗口,卖川菜。儿子起初并不支持父亲当保洁员,更不赞同父亲吃学生的剩饭。罗玉龙就说:“这么好的东西,不让吃?我们以前还吃过草根树皮。”儿子说:“那是以前,现在富裕了,剩下的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卫生。”但老罗还是和老伙计们一起坚持着。
“我们把剩下的大半个馒头或多半碗米饭,掰掉点,铲掉点,剩下的都吃掉,学生素质高,身体也挺好,我不觉得脏。”吴明华说,在餐桌吃饭,不也是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学校餐厅就是个大家庭,所以他吃得挺香。罗玉龙也表示,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孩子有剩饭,自己哪会嫌弃。
烟台大学后勤管理处副处长兼餐饮服务中心主任张金龙告诉记者,在7位老人的带动下,烟大师生更懂得珍惜粮食了。张金龙说,烟台大学餐饮服务中心统计,去年冬天,一餐厅每天产生近30桶泔水,光盘行动后,减少了10来桶。
烟大食堂推出半份菜
连日来,7位保洁员成了学校里的名人。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团支部就在七餐厅四楼现场召开了“颗粒珍惜、勤俭惜福”的主题活动,邀请7位保洁员讲述他们的生活经历。“我们很乐意给同学们讲故事,让他们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吴明华告诉记者,他看到有男生拣起掉在地上的馒头吹吹继续吃,这让他很感动。“饭量小的女孩会把吃不了的米饭拨出一半送给我们,这也很好。”吴明华如是说。
如今,烟台大学学生社团和学生志愿者也加入到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宣传中来。外国语学院利用新媒体发起“简约生活、青春先行”、“争做光盘族”活动,师生在人人网、微博等主页晒出自己的“光盘照”。人文学院还制作了一些有关节约食物的书签,在餐厅发放。
“现在学生可以买半份菜、买半份饭,以适应不同需求。”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说,保洁员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勤俭节约的课。
烟台大学副校长孙祥斌认为,这几位保洁员以自发的行为传递了正能量,感召了很多学生。今后烟大将重点加强对学生餐厅的管理监督,保证食品安全,努力提高饭菜质量,不使学生因饭菜不好而造成丢弃浪费。
保洁员吃学生剩饭让教育蒙羞
大人在家里吃孩子的剩饭剩菜,这对具有勤俭节约好习惯的百姓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而在大学的餐厅,保洁员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吃学生的剩饭,确实是一件稀奇事儿。这样的稀奇事儿发生在大学校园、发生在学生身上,无疑让我国教育蒙羞。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可曾知道,剩饭剩菜也是父母的血汗钱。当今的大学生,多数属于消费者,自己不能挣一分一毛钱,却把大碗的剩饭剩菜倒掉,不知于心何忍——对得起父母吗?对得起良心吗?再说,看到保洁员吃自己的剩饭剩菜,大学生们本该扪心自问、深刻反省、良心发现,哪想到保洁员一吃就是五个月,难道这些大学生不感到脸红心跳?
大学是培养人才、塑造精神的地方。面对糟蹋粮食的学生,学校怎么能够睁只眼闭只眼?看到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剩菜长达5个月,难道学校一点也不知情?尤其是吃学生剩饭剩菜的保洁员中,还有曾经当过小学教师、已经62岁高龄的吴明华,这对学校是莫大的嘲讽——小学教师尚且知道爱惜粮食,大学教师竟然对浪费粮食熟视无睹!如此大学、如此教师,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锻造出什么样的精神?
保洁员吃学生剩饭,让教育、让学校、让教师、让学生蒙羞。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发生,需要学校负起育人责任,需要教师增强责任心,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尤其需要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鲁迅曾经高喊“救救孩子”,如果我们现在疾呼“救救大学生”,显然杞人忧天之嫌和耸人听闻之意。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乖自己乖,要巧自己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中必须有杆秤。梁启超有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大学生们不妨仿写一篇《青年中国说》,就应该明白肩上的千钧重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爱惜粮食之小事都做不到,何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保洁员吃剩菜”给学校提了醒: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烟台大学有这样七名保洁员,他们连续五个月坚持在学校餐厅的一张固定桌子上吃学生剩下的饭菜,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家庭贫困,而是想提醒学生节约粮食。本报报道之后,这件事在该校学生中引起热议。
七名保洁员的良苦用心确实值得敬佩,看到此情此景,那些把大量饭菜剩在桌上的同学,难道就不为自己的行为汗颜吗?但食堂的管理经营者也要考虑一下,产生这么多剩菜剩饭,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说食物浪费,人们往往就想到了高档餐厅和一些定点消费场所,像大学食堂这样带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地方,反倒容易被忽视。尽管这里没有什么海参鲍鱼之类的高价菜品,但是前来就餐的人非常多,少部分人的浪费也会形成惊人的总量。更何况,存在浪费之风,对学生日后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七名保洁员吃剩饭,是对学生的一堂教育课。
相比完全商业性的餐厅,高校食堂饭菜得益于教育部、财政部给予的补贴,要比市场价便宜不少。北京大学的农园食堂就因为价格上的“优势”,吸引了很多校外的就餐者,一度出台了馒头限购政策。那些抱着“饭菜是我买的,吃掉扔掉都一样”想法的学生,应当多想想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当然,勤俭节约不能光靠人们的自觉性,食堂的管理者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很多学校食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的,缺乏有效的监管。常有学生反映学校饭菜味道不好,分量上还存在“一份吃不饱,两份吃不了”的情况,剩下饭菜也是无奈之举。食堂管理者不妨多听听学生的意见,通过饭菜品质的提高和供应方式的改进,改变校园食堂里的浪费现象。就像青岛科技大学负责餐饮的老师提出的那样,学校餐厅负责人应该多到餐具回收处观察,看看剩下较多的是什么,以此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依据。
不光是学校,一些机关单位的食堂也存在类似情况。平价甚至低价的“剩宴”,是对国家公共资源的浪费,更值得人们重视。即便没有保洁员“以身作则”,剩在桌上的饭菜本身就是最好的提醒。
【启示与思考】
因为挨过饿吃过苦,看到粮食被扔掉会觉得可惜。就是这种朴素的出发点,让7位保洁员践行了他们的“光盘行动”:吃大学生的剩饭。
吃剩饭是需要勇气的,但是他们吃得很自然很香甜,没有把这当回事。正如62岁的吴明华所说:“勤俭节约的传统在我们老年人脑海中有着很深的烙印,已经成了习惯”。
随手扔掉的饭菜看似不起眼,但可能就相当于其他人的一顿饱饭。
收盘子的最清楚是否“光盘”,老人们用行动告诉学子们:节俭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勤俭节约如何成为我们的习惯,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一个课题。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陆游也曾说过“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因为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的有之,由勤俭而成的事例亦有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们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奢靡之风、奢华之风有所抬头,而且越刮越甚。一些人认为经济发展了,钱袋子鼓起来了,就是应该阔气、讲排场才能显得高端大气,否则就是小气穷气,就是没有面子,而一些地方和部门也热衷于开幕式、开业式等庆典,建设高档楼堂馆所等,极其奢华铺张,官员也常常忙于应酬吃喝,不正之风现象屡见不鲜。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节俭是一切美德之源,奢侈是邪恶中的最大邪恶,我们也常说,一滴水,可使草木葱翠;一滴水,可使沙漠变成绿洲,可见道理大家都明白,究其原因是受奢靡浪费风气的影响,使人趋之若鹜,因此努力使全社会形成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风气,关键在于有没有从细节抓起,从具体的事项抓起,使每个人意识到勤俭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见奢侈浪费之风也是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最关键的是需要从小处做起,从老百姓身边感触最深的事情做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8/7482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