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邹凌:“社会公仆”的仁爱担当
2013年11月29日 07:19
他胸怀无私大爱,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精神,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与四川灾区群众并肩战斗,让党旗在抗震一线的瓦砾中放射出夺目光彩。
他心系群众、乐善好施,面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慷慨解囊,用奉献社会体现人生价值,用仁爱善举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坚守本色、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总是把“共产党员”四个字放在第一位,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公而忘私,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作风优势变成企业发展的优势,把创业时只有几十万元注册资金的小公司打造成集石油、化工、运输、仓储、商贸、房地产和国际矿业投资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
他就是天津泰达蓝盾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邹凌。
“我知道你会来”
“我知道你会来,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期待。你点燃了梦想的蜡烛,你温暖了冰冻的情怀,有你与我同在,幸福的花会开。你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你收获了真诚的喝彩,就让我们手牵着手,永不言败……”这是一首在汶川映秀,特别是在渔子溪村广为传唱的歌曲,是当地群众为表达对邹凌和他的“党员抗震突击队”的感激之情而专门创作的,是从内心深处唱给他们最敬爱、最亲近的人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远在近4000里之外的邹凌心如刀绞,他坐不住了。立刻组织了一支由党员和复转军人组成的泰达蓝盾集团救灾小分队,带着大量救灾物资,更带着泰达蓝盾人的深情厚谊,星夜兼程驰援灾区。当时的汶川,桥梁损毁,道路阻塞,余震不断,随时都有新的险情发生。危难时刻的邹凌却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些,再快些,到灾区群众身边去!
当邹凌赶到重灾区映秀镇渔子溪村后,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房屋坍塌,残垣断壁,瓦砾遍地,农田损毁,痛失亲人的哀泣撕肝裂肺。面对满目疮痍的村庄,面对群众无助的眼神,用什么力量才能把大家凝聚起来?——党组织的力量!
于是,一纸成立临时党支部的请示寄到了映秀镇党委。经镇党委批准,天津泰达蓝盾集团在映秀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在凌乱的废墟上,一面鲜艳的党旗升起来了。面对灾区群众,面对鲜艳的党旗,邹凌和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一起,带领全体党员庄严宣誓:我们共产党员一定要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我们的父老乡亲负责到底!此时此刻,在场的群众掉下了眼泪,一股暖流连同党员们的铮铮誓言在心头涌动,一缕希望的光芒连同这面鲜艳的党旗在心中升腾。
哪里群众的处境最危险,邹凌就冲到哪里;哪里救灾部队还没有到,群众最需要,邹凌就火速驰援哪里。连续的昼夜奋战,邹凌累得虚脱休克了,经过部队医疗队的抢救才转危为安。他一醒来,又投身到救灾的行列中。从汶川县映秀镇,到都江堰市聚源镇,到绵竹市汉旺镇,到什邡市红白镇,再到北川县曲山镇、擂鼓镇,他和他率领的小分队为6个重灾镇、2000多户受灾群众送去了面对面的帮助、手牵手的温暖、心贴心的关怀。
这以命相搏、情深义重的22天,邹凌把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把一个青年企业家的仁爱担当,留在了映秀,留在了汶川,留给了那些面对灾难、需要帮助的灾区人民。也许直到今天,那里的群众还不知道是谁送给他们救灾救命的慰问品。但他们心里知道:是党来了,是那面鲜艳的党旗给了他们温暖、力量和希望!
2008年年末,随着春节的临近,邹凌更加惦记灾区的映秀,牵挂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父老乡亲。腊月十八,邹凌带领公司青年员工冒着严寒,再次来到了渔子溪村,把一份份慰问金和慰问品亲手送到每家每户村民的手中。尤其让映秀人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年礼”——一台泰达蓝盾集团操持的“映秀春晚”——“明天会更好”,让每一个村民都在尽情舞动、放声歌唱中告别昨日的悲伤、憧憬美好的未来,让歌声、笑声、鞭炮声、鼓乐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每个人,让春的气息、年的味道、节的欢乐充满每个街道、每个胡同、每个家庭……
大年初一刚过,邹凌的小分队又要从映秀镇启程,赶赴其他灾区。为了不打扰村民,他决定悄悄离开,可是不管怎样保密,村民们还是知道邹凌要走了。顷刻之间,乡亲们自发地聚集起来,马路两边排起了长长的送行队伍,依依不舍地送别这位给了他们一个欢乐春节的远方亲人。村民们握紧邹凌的手,反复叮嘱,路上一定小心慢行,将来一定还要回来,看看映秀的变化,看看曾经受过他帮助、时刻挂念他的映秀人。
邹凌真的没有辜负映秀人的期望,没有忘记这些远隔数千里,而心却紧紧连在一起的人们。2008年后,他多次专程赶到灾区,中秋节给灾区群众送去月饼,年年陪着映秀人过春节、摆坝坝宴,并精心策划了灾后五个别开生面的“映秀春晚”, 给灾区人民带去心灵的慰藉,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为使抗震救灾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邹凌组织全体党员开展“我为灾区献爱心”系列活动,向灾区缴一份“特殊党费”、帮一个受困灾民、助一名困难儿童、解一道生活难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一股股爱心暖流从泰达蓝盾流出,涌向灾区人民。
2012年11月9日,71岁的映秀村民马锡章老人给邹凌打来一个电话,说特别想他,想听听他的声音,他怕是今年的春晚见不到邹总了。当邹凌得知马锡章的白血病病情恶化,已经放弃治疗回家时,马上派人请专家赶去映秀老人家中会诊,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老人病情又十分严重,邹凌就把老人接到天津,找了最好的医院和最好的专家。他看见护士值夜班辛苦,就经常给护士带夜宵。当邹总亲自喂水给老人喝,专门买来有名天津狗不理包子给老人吃时,一位名叫张欣欣的护士都感动得哭了。在邹凌的精心救治下,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趋于稳定,现已经返回映秀,家人感动得写来感谢信,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在此后发生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等灾难中,邹凌带领的党员抗震救灾小分队都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不但送去了大量的救灾物资,更重要的是把汶川救灾中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带到后来的救灾工作中,为灾区重建作出了贡献,也为党旗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服务他人 奉献社会是最大幸福
“人们经常称我是老总,但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人们通常把我们的企业称为民营企业,但我首先想到的是,企业不分公有民营,都有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
邹凌崇尚踏实做事,老实做人。在他看来,有能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是人生最大幸福。不管在哪里,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邹凌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一次出差在机场,看到有人被盗身无分文,邹凌当场就把钱和手机送给了别人,连姓名都不留。员工病了,他跑前忙后请专家,花多少钱都不心疼。为帮助朋友找回失散多年的母亲,他不惜金钱和宝贵的时间……在邹凌看来,自己并不是在做“慈善”,而是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践行共产党员的职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邹凌从小就勇于担当,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九岁那年母亲突然病逝,父亲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病倒了,家中还有80岁半瘫痪的奶奶,虽然当兵的哥哥、考上大学的姐姐也都争着要回来照顾这个家,但小邹凌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为了照顾父亲和奶奶,小邹凌偷偷辍学了。是善良淳朴的乡亲们轮流帮忙做饭、洗衣,使小邹凌重新走进教室,是父老乡亲一个饽饽、一件衣服、一双鞋子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牵着他渡关过坎。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挣好多钱,给这些好人买好吃的、买最好的衣服。
这种人间真爱成了邹凌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启蒙教育,流淌在他成长的时光里,使他坚强、健康、向上地成长。如今,邹凌的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身份变了,生活富裕了,可他并没有忘记乡亲,没有忘记心中的承诺。邹凌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创办企业,秉承要回报社会的信念,我想把这种能力放大,再大……”
邹凌把扶危济困作为公司的一项制度,常年和一些困难家庭结成对子,随时提供无偿援助,帮助特困孩子读书就学,并让他们来公司进行社会实践。
2002年,邹凌积极响应天津青联发出支援西部教育的号召,第一个以天津民营企业家身份向陕西省贫困地区捐赠50台电脑。“非典”期间,向天津市海河医院捐款。2006年以来多次向大港慈善超市捐赠。2009年,向大港中塘镇遭受火灾的51户居民捐款。在大港开展的机关“结对帮扶”活动中,邹凌作为特殊“扶贫使者”承担起对中塘镇潮宗桥村的“结对帮扶”任务。从2004年开始,邹凌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以扶老、助残、助学、济困为扶贫目标的“蓝盾慈善行”活动,每年资助100个以上的困难家庭,把扶贫济困由企业内部推向社会。
不仅如此,邹凌还把大爱的种子撒出了国门。在赞比亚,邹凌多次深入偏僻部落慰问当地居民,捐赠资金和生活用品;他常去当地孤儿院,为那里的儿童送去学习用具、套服和食品;他为妇幼慈善社团和医院购买医疗设备和被褥;他出资为赞比亚东方省多个村镇打井,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饮水问题;他捐款为南方省的酋长部落修建历史博物馆,保护部落文化;他发起成立环保组织,保护面临被砍伐的千年古树和自然生态环境,所有这一切,都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尊敬,班达总统接见邹凌时称赞他是“做得比说得好的人,为传承中赞传统友谊作出了新贡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见邹凌后,用中文为他写下了“社会公仆,合作先锋”的题词,肯定邹凌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靠党支部凝聚前行力量
1992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了复转安置在政府部门的“铁饭碗”,下海经商开办企业。然而邹凌的下海经商却与旁人不同,从小受过生活磨难、得到过乡亲们救助的他,更深深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经历过军旅生活磨砺和机关工作锻炼的他,更懂得一名党员的责任和党组织的特殊优势。企业拓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于是,从1995年6月1日他创立天津大港蓝盾商贸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天津泰达蓝盾集团)之日起,就把当初在部队学到的“将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移植过来,在蓝盾公司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2005年成立党委,并任党委书记。若干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数百名,为非公企业发展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促进发展的新路子。
走进泰达蓝盾集团,会发现很多岗位上都有党员。“企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支部就建到哪里。”泰达蓝盾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张福熙介绍,每当子公司成立前,集团首先摸底考察党员,采取“缺垫少补”的方法提前把党支部架子搭起来,公司开业之际便是支部成立之时,政企“双喜临门”。“在泰达蓝盾集团,重要任务在哪里执行,支部就会在哪里出现。”凡离开企业、离开党组织开展业务项目时,集团党委都有意识地选配党员骨干力量,及时成立临时党支部,“支部跟着项目走”。集团投资十多亿元在南港工业园区开工建设80万立方油库项目,就成立了投资方、项目代管方和监理方三方协同联合党支部,有力地协调和推动了项目的进展。目前,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中的党员比例高达60%。
正是因为党组织的建立,对规范管理、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中,总是出现这样一个共性——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2005年5月,兴实化工厂制冷系统发生氨气泄漏,厂党支部书记李志成用湿毛巾捂住嘴,冲过去关住了主阀门,阻止了继续泄露,避免了人员伤亡。2010年6月,华盛油库运油车发生意外火灾,现场3名党员带头冲上油罐车,冒着随时发生爆炸的危险,用防火布及时扑灭火点,避免了一场可能波及油罐区的恶性事故的发生。
作为一位企业家,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困难职工,邹凌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当有人身患重病或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出手相助。员工吴春玥刚进蓝盾公司不久,父亲就病故,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四壁空空。邹凌亲自帮助她料理丧事,并在第一时间送去了两千元现金、棉大衣,安排了值护人员和车辆。后来还给她家中添置了彩电、微波炉等生活用品,是邹凌将她从精神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员工崔昌利身患肺癌,因家庭困难想放弃治疗,邹凌得知后,一方面积极联系医院,找专家、买好药,另一方面安排崔昌利的妻子和儿子到公司工作,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蓝盾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监曹随说,邹凌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染了大家,大家也自觉不自觉地向他学习,进而在公司内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氛围。每当同事有困难,大家都会自发捐款。
邹凌作为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把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并发挥“一把手”的示范带动作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模范作用和人格魅力给员工树立榜样。作为集团的董事长,邹凌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去娱乐场所……在他的带领下,泰达蓝盾集团党委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五个好企业党组织”、“先进党组织”,企业党委被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建工作直接联系点”,有30多名党员在抗灾救灾中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邹凌本人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市劳动模范、“2010中华儿女年度人物”。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新时期青年民营企业家,他把党的宗旨牢记心里,怀着对人民深沉的挚爱,奉献祖国,服务群众,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忠诚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9/748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