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借书迎检不可取
2013年11月29日 12:58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学校迎检打造书香校园 向每个学生借书10本
家长发帖:为何要向学生借书?
“汇东实验学校,请问你们为何要向学生借课外书?”15日上午9时许,网友“卡着妖72”在自贡本地论坛发帖公开询问学校向学生借书一事。该网友在帖子中称,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南湖校区向每个学生借15本课外书,而且还提出了要求:不要期刊,不要股票财经,课内读本之类,只要童话名著之类的。该网友不理解学校为何要向学生借书,且数量较大。如果没有那么多书,难道让学生买新书来凑?
“娃娃回家说学校要借书,每人15本,理由搞不清楚。”家长刘女士说。
受访家长大都认为,让孩子借书给学校不是不可以。但这次借书数量大、“要求高”,家长们感觉有压力。
校方回应:为了打造书香校园
网友“卡着妖72”的询问帖一经发出,引来许多网友围观,也引起校方重视。
15日上午11时许,校方跟帖作出回应称,学校目前两个校区共有图书近10万册,藏书量大且种类齐全。但由于不便于学生日常阅读之需,此次向学生借书正是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在班级图书角设立书架和书袋,方便学生阅读,采用学生相互共享图书的方式不断扩大学生阅读面。
校方还在回复中表示:此次借书活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也采取自愿原则,若有家长不愿意,可以不借书到班级。
对于校方的回复,有家长担心,不借书给学校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有点必须借的感觉;也有家长提出疑问,学校既然有10万册的图书,那为何不能筛选一部分放在班级里,方便孩子们阅读呢?
校行政办公室主任:
一个原因是迎相关部门检查
15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采访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行政办公室主任缪老师。她说,目前,学校有93个班级,学生5400余人。因为目前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数量少,不能供学生们阅读之需。因此,此次借书,既是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又是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同时还培养娃娃读书习惯和分享意识。按照学校倡议,每人10至15本,内容健康的书籍均可。这次借来的书将于放假前归还。
缪老师表示,此次借书还有一个原因,学校即将迎接省相关部门对该校的检查。按照要求,学校的图书量必须达到人均20本,但该校实际只有图书7万册左右,数量不够,因此“肯定还是要跟娃娃们借(书)。”“学校以前也向学生们借过书,只不过没有特别的要求。”
“借书迎检”让书香沾染功利味
倘若学校向学生借书,是为了让学生相互间实现图书共享,助推学生的阅读习惯,这应该给予鼓励。然而学校借书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迎检,这种借书的目的就值得诟病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诚实守信、文明处世、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等。显然,借书迎检,属于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如果用这种虚假的方式来教育、影响学生,恐怕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实,学校图书馆库存图书的多少,并非打造“书香校园”的唯一标准。学校图书多,不等于学校“书香”风气浓;反之,学校图书少,也不能说明该校学生读书不努力。何况,学校图书的多少,取决于学校乃至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地方政府的这种教育投入与学校自身的“书香”风气不能划等号。
学校图书馆库存书籍数量不够,便向学生借书充数。这种借书的背后,是学校功利思想作崇,装点的是自己的脸面,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获得的也只能是一个虚假的好评,其危害性不亚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是影响检查的公正性;二是庇护了当地政府以及学校对学校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问题;三是容易败坏学校风气,进而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品德。
当然,在此也得向相关检查部门提个醒,别拿图书数量作为衡量学校是否是“书香校园”的唯一标准。“书香”应从学生爱读书、好读书、勤读书的良好习惯中体现,而非看存了几本书。
书不够学生凑的校园哪来“书香”?
“书香校园”,听起来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但如果打造书香校园是像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那样,向全校5400多名学生每人借书10-15本,而且非童话名著类不要,让学生抓耳家长挠腮,恐怕就谈不上“书香”二字了。
10-15本图书,并不是个小数目,学校要求还不低,“只要童话名著之类的”,不知道要逼着多少家长去买新书凑数。现在一本图书动辄就要数十元,15本就是好几百元,学校美其名曰借书打造“书香校园”,却是变相的在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
虽说学校称借书采取“自愿原则”,但正像家长担心的,不借怕“影响孩子的情绪”,更怕“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日后会给小鞋穿,即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得把书一本不少的借给学校。
面对家长的质疑,学校的解释是:学校藏书量大且种类齐全,但不方便学生日常阅读。明白了,学生日常阅读的图书是要放在班级的图书角的,这里的书籍学生可以随时拿来翻阅,当然也存在难管理、易破损丢失的情况,学校可不愿拿自己的藏书来冒这个险。借学生的书放在图书角,不用花学校一份钱,破了丢了自有学生承担,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汇东实验学校借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付上级检查:“按照要求,学校的图书量必须达到人均20本,但学校实际只有图书7万册左右”。向学生一借就能借到六七万册书,不光能补上自身的空缺,还能多出三四万册书让班级图书角琳琅满目,如此一来,上级满意了,学校的“书香校园”也瞬间打造完成了。只是,在家长的质疑和怨言中打造出的“书香校园”,满满充斥着学校的功利主义,还能闻到一点书香气吗?
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现在有些学校喜欢给自己添加一点噱头,或是高升学率、或是双语教学,或是像汇东实验学校搞什么“书香校园”,目的除了吸引学生和家长,最重要的是向上级卖弄教学成果。如果学校能够实实在在把这些噱头落到实处,也并非坏事,怕就怕没这本事还硬要逞能瞎折腾,搞得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这样的噱头,不要也罢。
“造假式”迎检该彻底根除了
学校向学生借书丰富学生阅读生活,这在各个学校也不是什么怪事,笔者中学时期的班级也倡议学生自愿借出部分书籍,以充实班级“读书角”,这样既扩大了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又将学生自有书籍资源共享,实是好事。那么自贡汇东实验学校的做法,又何以引发家长和舆论谴责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校方借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丰富学生阅读生活,而是为了迎接检查,以达到“书香校园”的标准。人们之所以口诛笔伐,恐怕不仅是对“书香校园”名不符其实的厌恶,更是对“造假式”迎检的深恶痛绝。
为了达到藏书量“人均20本”的量化指标,学校不得不向学生借书。这是“中国式迎检”的典型案例,也是“形式主义”作风的突出表现。透过这一事件,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近年来,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考核、验收、评估等工作,为了达到某个指标、为了完成某些任务,一些单位、部门是绞尽脑汁造假,甚至领导指示“造假也要造得逼真”,这样靠“造假”蒙混过关的迎检方式已成为一种通病,以至于有了“油漆绿化”、“遮羞墙”、“染色盲道”等“奇葩”迎检手段。
通过“造假”迎检,一方面无法反映真实情况,不利于上层决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造假”又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造假”,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再者,“造假”的过程中,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产生诸多恶劣影响,损害单位形象,破坏政府公信力。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些单位还“明知故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不妨想想,迎检为何需要“造假”。只要我们对汇东实验学校造假原因稍加分析便一目了然。汇东实验学校的藏书达不到“人均20本”的标准,既然不够就需要添置,那么校方为何没有直接购置图书而是向学生借呢?原因有三:一是对中国式检查方式的了解,定时间、查资料、听汇报、看现场,“有图有真相”,检查合格。二是一旦检查合格,即得到“书香校园”的称号,那就是一劳永逸的事儿,这名号就再也撤不下来,到时候也没人管你到底藏书多少。三是借用学生的书籍,既可以省去购书开支,又充实了班级“读书角”,还可以培养学生分享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显然,检查机制的弊端无疑为“造假式”迎检提供滋生土壤。倘若考核的指标是可完成的,那还需要造假吗?如果不提前通知检查时间,还有假可造吗?领导不是对“政绩”的一味追求,又何必造假?时下,中央聚焦“四风”,下决心扫除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搞形式、做样子、走过场的迎检必然得到有效遏制。眼下,又接近年末,一年工作的考核又提上日程,我们不希望看到检查考核又在一片“假象”下完成。
【启示与思考】
迎接上级检查,打造“书香校园”,学校不得已才想到了向学生借书,以便“聚沙成塔”,短时间内收到“书香校园”建设的“良好效果”。
这样做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不诚实的“种子”。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教书”,更是“育人”的地方,学生对老师和学校有着本能的信籁和服从。老师和学校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学生树立示范和榜样。为了完成任务,公然让全校学生参与“造假工程”,就把一颗颗“不诚实”、“为完成任务可以不择手段”等不良的“种子”播在了学生们那一块块幼小的心田,这些种子会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发芽、生长。这些后果,是教育者应该想到和重视的。
学校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图书不够,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过失,应该筹集和利用好资金,抓紧采购图书。如果资金实在不足,就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情况,申请给以财政支持。无论如何,在教育学生的校园,不应该把造假做为选项。
上级的“检查”也是“造假”的促成因素。既是检查,就应该在被检查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才能促使基层单位平时就把该做的工作做好,使造假没有市场。先通知,定好日子再去检查,双方都成了一场戏的“演员”,这样的“检查”本身就“假”,这样的检查只会促成造假之风泛滥。就拿这所学校来说吧,事先得知消息,让学生回家每人拿来15本书籍,“布置”好现场,让有关部门来“走过场”,能得到什么真实的情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做好学生的表率,还不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有什么样的作风,事关教育的成败。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更要践行“真、善、美”,大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使校园有良好的风气,不负“百年树人”的使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29/7484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