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百元红包”有助于回归礼仪正道

2013年11月30日 13:29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贵阳一家公司出内部规定同事办酒随礼最多100

近日,贵阳一家有上千名员工的公司出规定,员工办酒,同事随礼不得超过100元,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可以不随礼。这一规定试行半月后,有人拍手赞成,也有人抱怨。

据了解,随着物价攀升,贵阳随礼起步价已经涨到200元,红白喜事渐渐成了市民恐惧的“炸弹”。

11月10日,一对新人在酒店举办婚礼,但所有公司同事递过去的红包,都只装着100元钱。这并非是这些同事吝啬,而是新郎小王所在的公司最近出了个内部规定:同事随礼,不能超过100元。

这家公司的纪委书记蒋先生介绍,11月1日,他们公司正式出台《婚丧嫁娶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婚丧嫁娶收受或赠送礼品、礼金,总价值不得超过100元;婚宴宴请公司员工总人数不得超过100人等规定。

蒋书记说,以前经常听到职工讨论礼金的事,不送不好,送多了又承受不了。去年,他们在另一家公司考察时,发现这家公司里的同事间连递的烟都不能接,深受启发,于是就想改变公司的风气。经过几十次座谈、修改,终于出台这部管理办法。

该公司员工姬先生到公司两年了。姬先生说,他已参加过不少同事的婚丧嫁娶等酒席,每次随礼至少200元。作为新员工,有的办酒的同事,和他仅见过几次面,根本就不熟,但人家都请了,只好硬着头皮去。遇到酒席多的一个月,工资早早就见底了,只能吃“老窖”,对公司的规定,他是举双手赞成。

但也有人很受伤,刚举办婚礼的小王就很不满。据小王说,新规在今年11月实行,他在公司工作了6年,以前同事结婚,他至少都送200元,关系好的,还要送500元,而且人数没有限制。就在10月底前两周内,公司就有5名同事结婚,他每人至少送了200元,但等到他结婚时,规定出台了,最多只能请100人,而且来的同事都只送100元,他以前送出去的钱都打水漂了。他觉得这一规定对他不公平,但又不好说,只能哑巴吃黄连。

 

观点碰撞

支持:“公司限随礼”是可贵的民风自治

长期来,送礼之风愈演愈烈,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严禁送礼风,但大都是针对党员干部而言,而民间的“禁令”却难受制约。在此语境下,贵阳的这家公司的限制送礼最高标准有着积极意义。

按说,送礼乃“礼尚往来”,一来一往间蕴含着情谊,在最初的送礼起源萌发期还有着凑份子彼此扶贫济困之意,是值得推崇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送礼也日渐演变成敛财的手段,有点变味了。虽说民间的送礼,大都是彼此间的赶人情,但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高,日渐成了一种人情负担,也需要予以遏制或改变。话虽如此,大多止于呼吁阶段,鲜有实质性改变。

如果从法律角度看,该公司似乎无权干涉私情送礼之风,出台的《婚丧嫁娶管理办法》也就似乎太过苛刻,但由于是在经过几十次座谈、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也是顺应“民意”的,大多数员工是支持的。虽有少数员工感觉以前送出的礼数难以收回“吃亏”了,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受惠的。

这种一个公司自己作出“地方政策”的限制送礼的风气值得推广。如果有更多的这类“民间自治”,成为燎原之势就会营造更大的气候,让移风易俗厉行节俭之风盛行,与国家提倡的转变作风相呼应,何愁风气不变好?希望这样的“局部”自治越来越多,最终串联成全部的好风尚。

前不久的国庆、中秋节,在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遏制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的种种节日种种送礼风又是否还会抬头呢?别忘了,除了上级部门发文干预外,社会各民间企业团体群众社团也可自发起来遏制攀高的送礼风,减轻“红色炸弹”的恐惧。

拆除“人情炸弹”就应该限制随礼金额

毋庸讳言,这些年,许多地方的随礼风愈演愈烈,宴客缘由也越来越多,而随礼数额也水涨船高,已经成为人们不堪承受之重,有人谓之曰“人情炸弹”。子女结婚、老人去世、孩子满月、孩子升学、职位升迁、乔迁之喜、病愈出院、孩子参军、商店开业、刑满释放……杂七杂八,全都成了宴客收钱的缘由。前段时间,在湖北恩施,连母猪下崽也要大摆宴席。

份子钱居高不下,已经演化成一项重要的家庭开支,成为城乡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因素之一。而事主招待客人一般在酒店举行,剩下的饭菜被当做泔水倒掉,造成严重的铺张浪费。愈演愈烈的人情风,还极易制造纠结和矛盾:你家里有事我去了,我家里有事,你却不来了;你家里有事我上了100元,而我家里有事,你只上了60元;同样的亲疏关系,你给某某上了200元,却只给我上了100元……有些领导干部也浑水摸鱼,利用婚丧嫁娶等等机会大摆筵席,大肆敛财,将这种所谓的“社会风俗”打造成公开受贿的平台,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显然,人情风、随份子现象的泛滥有害无益。具体到贵阳的这家公司企业,员工们的收入是汗水换来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经受不起人情风的冲击,所以很有必要制定规定,遏制人情风泛滥成灾。

有人或许认为,人情风是一种社会风俗习惯,不能依靠规定来加以禁止,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也加重了人们的生存负担,已经成为一项棘手的民生问题,已经到了需要拿出具体措施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出台规定便是一种有效手段。

实际上,对于人情风、随份子,人们早已恨之入骨,只不过因为爱面子,谁也不愿加以抵制,但是一旦规定出台,人们就如同找到一根救命稻草,会积极响应并按规定执行。有人或许因为之前随出去的份子钱数额多,而现在自己有事了却出台了规定,“收益”减少,可是仔细想想,要想遏制人情风的泛滥,肯定或早或晚要出台规定,总有人要吃一下亏,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规定好好执行,以后每一次随出去的份子钱都不会增多,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反对:“随礼不超100元”,是越俎代庖

虽然现在婚嫁红包越来越“重”,虽然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虽然少送礼金符合厉行节约的时尚,但是,作为一家企业,贸然制定随礼不超100元的规定,有几处不妥:

首先,有干涉员工私生活之嫌。员工固然应该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但是婚丧嫁娶实乃员工私生活。办不办酒、送不送礼、随礼多少都属于一种约定俗成,有其合理的一面,和党政机关要求官员不得利用特权借机敛财有着本质的不同,同事之间的随礼更多的是出于私人感情的考量,有着礼尚往来的平衡效果,将其一刀切,是一种无理、粗暴的干涉。

其次,为何定为100元,又能否落实?众所周知,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办一桌喜酒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诚然,“不送不好,送多了又承受不了”,但按照行情,随礼200属于较为常见的数目,才能让举办者不至于亏本,而公司规定“不超100元”实在是越少越好的简单思维。既然公司不能规定禁办酒席,那么“随礼不超100元”,则是不合实际,更是越俎代庖。且不说让举办者心怀不满,参加者也未必心安,如何让禁令落到实处,而不是表面文章,恐怕不单单只看酒席上所送的礼单,而假若都用100元的随礼来敷衍公司管理者,事后或私底下补送,这项规定也就沦为华而不实的谈资。

再次,如何处罚犯规者。综合以上两点,“随礼不超100元”很可能引起员工之间的不平感,进而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公司的经营秩序,那么,对于犯规者,是扣减薪水,还是停职开除?无论轻重,都侵犯了员工权益。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力量悬殊的对比上,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高高在上,往往出台各种随心所欲的条条框框和所谓规定,将职工权益和法律规则踩在脚下。员工有口难言,很多劳动者为了得到或保住工作岗位,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敢和企业进行正面冲突;比如对此规定一些员工抱怨连连也只能忍气吞声。

因此,改变公司内部的红包风气可以柔性引导,可以正面呼吁,而不能强行干涉,不能用公司的“家规”绑架员工的私生活,更不能以“正确”的名义随意侵犯员工的权益。

【启示与思考】

“百元红包”的随礼新规一经曝光,就有反对者将其视为公司对员工私域的干预,是对个人生活的粗鲁限制。然而,仔细推敲一番,“百元红包”并非不切实际。

结婚了,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参加,本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却喜欢将喜帖天女散发般地乱发,反正收到喜帖者会随礼,随得越多,反而是赚了。但对于拿到喜帖者,却犹如拿到“炸弹”,甚至有人在国庆期间拿到9个“红色炸弹”,光随礼就花掉了整个月的工资。

“红色炸弹”,其实就形象地说明了随礼沉重。这份沉重,一方面是送礼者的沉重。要送多少才合适,收到喜帖,不送,难为情,送了,又增加自身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是收礼者的沉重。增加了办酒宴的负担,而且以后还要送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随礼限价,并且限制人数,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而在本案例中,对于一家员工上千的企业而言,婚丧嫁娶之事必定难以避免,名目繁多的“红色催款单”,已让许多工薪阶层挣了“面子”、破了“里子”,限定红包金额,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松绑,对于弘扬社会节俭新风也颇多益处。

人人都说“礼轻情义重”,个个却在无奈地“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随礼之风,早已偏离了礼仪正道。即便是尝试出台“百元红包”新规的贵阳那家企业,说到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也还特意铺垫了一番缘由:说是去年在另一家公司考察时,发现这家公司里连同事递烟都不能接,于是深受启发。这说明,“礼来礼往”的崇尚俭朴、倡导节约,还是有着积重难返的种种阻碍。要想形成风清气正的礼仪习惯与文化,短期之内,确实还少不了“硬做”一下的铁腕之法。

“百元红包”有助于回归礼仪正道,结婚办宴虽是传统,但在提倡节俭的当下,我们实在需要转变人情消费观念,在“随礼限价”的推动下,创新婚礼形式,比如旅游结婚,不仅免了婚宴的俗套和劳累,还可以丰富阅历,增进感情,不再让红色炸弹“炸伤”感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30/7485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