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如何理解“为人民币努力加油”
2013年12月02日 09:35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小学生毕业留言:为人民币努力加油让校长目瞪口呆
“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梦想将来有很多钱”……11月22日,湖北省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翻阅学生毕业留言册后,直言“目瞪口呆”,留言中那些庸俗、功利的价值判断让他担忧。
让张校长翻阅学生毕业纪念册的动机是,有六年级的家长反映,看了孩子毕业留言册,班上同学留言让他非常震惊,特地让校长也关注一下毕业班学生之间的留言。
张校长在征得孩子同意后,从他们那里借来几本留言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张校长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中感慨,“看着看着,我的心像那位家长一样,越来越沉重。”
留言五花八门,有向往金钱的—“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梦想将来有很多钱”,有倾诉感情的—“过期不候的温柔,我不要”、“十字路口,我们分着走,你走我的泪,我走你的恨”,还有过于消极的—“偶木有什么梦想,你别强求”。
张校长对这些成人式的留言很是担忧,孩子受成人世界、网络世界、电视媒介的影响,已经透露出了庸俗、功利、世故、消极的价值判断。他表示也许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只是毕业之前的一个玩笑或者一个“恶作剧”,但教育毕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长此以往,“我不知道这一代孩子将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代人”。
鉴于此,张校长专门找来六年级的班主任,给老师们提了一个建议,建议六年级各班准备一次班会,以毕业留言为讨论主题,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让孩子明白如何通过留言留下一份感动、留下一份同学之情,留下小学六年时光、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为人民币而努力”货币化的理想是危险的
童言无忌。小学生为了人民币而努力,他们的理想被货币化了,怎能不让人心惊!
人民币不是坏东西。但是,只为人民币而努力的理想,绝不是好理想。一来,眼中只有钱,会束缚一个人的心灵,让其变得狭隘。二来,只为钱而努力,不敢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会以什么样的手段来攫取金钱。唯利是图者干些损人利己,丧尽天良的事情并不鲜见。三来,只为钱而努力,其实是个可怜虫,到头来会富得都是钱,也穷得只有钱了。四则,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不只是金钱的增长,而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只为钱而努力的民族与国家,必定是羸弱的。
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如梁启超在1900年写下《少年中国说》中所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实在不希望孩子的眼中只有钱,只为人民币而努力奋斗。即便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也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至少要让一个人活得有精神,有比金钱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
那么,孩子为何会有为人民币而努力的理想呢?
孩子的理想货币化,是大人的世界过早地照进了孩子们的心灵。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拼命地追逐人民币,于是让孩子看到在家庭、在社会中金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社会上弥漫着“为了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信条与实用主义,让人民币显得无所不能。这实在是让浮云遮住了孩子们的眼睛。人民币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人民币也解决不了很多问题。钱不一定能买来幸福,甚至买不来亲情、友情。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世界,关心家庭的和谐,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其他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孩子们的理想被货币化,该正视,该教化,该纠偏。
一则,要早些教会孩子们正常的财富观。生活离不开钱,孩子也一样,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应教会他们如何理财,有一个正确的财富观。这比放任与故意回避金钱重要。
二则,不要用金钱来衡量孩子的得失。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对孩子的得失许以人民币的奖励或惩罚。诸如,有些孩子考试考出了好成绩,家长便奖励多少钱。有些学校对迟到、违纪的学生,不是说服教育,而是以罚款代之。这些做法,无疑让孩子过早地以为做什么事情最后的衡量标尺都是金钱。对此,需要加以克服、规避。
三则,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得多少人民币,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哪些服务。
四则,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需求,不要以钱来打发孩子的愿望。有些东西对孩子来说比钱重要,也比家长牺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而赚取更多的钱更重要。家长应在在孩子成长上多花一点时间,与孩子多一些交流,让孩子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周国平曾说过,“金钱和成功不是最好的东西,它们本身还不能成其为幸福,还有比成功和金钱更好的东西,幸福的源泉在那里。是什么呢?第一是生命,第二是精神。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不一定要立志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但一定要尊重生命,并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眼中只有钱。
“为人民币而努力”,货币化的理想是危险的,也会害了孩子们!
谁让小学生毕业留言变为世俗“流言”
当我们通过网络漫画,搞笑视频来毁我们的童年的时候,却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失去了应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那个时期的童趣和天真了。形成了一种不成熟的成人的思考方式。笔者认为这与孩子受成人世界、网络世界、电视媒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文化的传播途径也在不断创新。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就越来越多。这就难以保证孩子看到的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是否积极向上。孩子的好奇心也就驱使他们去认识那些他们不懂的,不了解的。处于小学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他们的行为思考也就受到网络和电视上的舆论,流言的主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的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把孩子扔给老人和学校。当孩子出现困惑时,不能正确的引导。和孩子平日里的接触较少,也就导致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的变化。学校的老师也有失职的地方,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的职能应该是引导他们慢慢的接受世界,认识世界,形成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些动手能力。学会做人,明白道理,明辨是非。但现在有几个学校是这样呢?在一些私立学校,攀比之风盛行,这是极不好的。
出现这样的事情,社会是要负担一定责任的,首先,网络流言铺天盖地,孩子不能好好地去识别,只能全部接收,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疏于引导。影响孩子的健康,快乐发展。
“为人民币努力加油”:担忧不如自省
或许是为了好玩,或许是恶作剧,但将“为人民币努力加油”之类的话写进了同学的毕业留言册,还是让成人目瞪口呆,毕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成人化”、“世俗化”的消极价值观,不该是一个小学生所拥有的。如此人生观出自在孩子身上,大人担忧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自省。
孩子的“庸俗、功利、世故、消极的价值判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基于现实的“观察”。几年前,记者在采访一所小学开学日时拍下的一段视频:面对记者关于“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提问,小学生们畅谈“理想”,一个小女孩回答说想做官,记者问做什么样的官,女孩说:“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小学生的理想是当贪官,当然让我们无法接受,可贪官有很多东西,难道错了吗?恐怕这个小学生还真看到过。
“为人民币,努力、加油”的“毕业留言”很雷人也很荒唐,可病根却不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成人的翻版。正因为看到“人民币”的作用,正因为看到有钱人的威风,他们才会祝同学“为人民币,努力、加油”。这种认知是基于一种生活经验,且这种生活经验也绝非一次两次的重复。人的一生之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金钱却不是万能的。对于孩子这种偏差的“金钱观”,需要引导,需要教育,把孩子朝着“正能量”方面引导。据了解,校长建议六年级各班准备一次班会,以毕业留言为讨论主题,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让孩子明白如何通过留言留下一份感动、留下一份同学之情,留下小学六年时光、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如此“正面导向”,固然能够立即扭转“毕业留言”的“负能量”,但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灰色价值观”又如何能够马上褪色呢?
身教重于言教。有时候言语是苍白的。当一所学校老是在算计如何多掏取学生的钱;当大人平常谈论的多是金钱;当社会流行着以金钱论英雄,孩子又如何不欢呼“为人民币,努力、加油”?与其担忧,不如从自身做起,当大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孩子也会跟着拥有。否则,高喊“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长大的孩子会成什么样子,其实现在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启示与思考】
面对这些“拜金主义”味道很浓的毕言赠言,别说是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盼生成才的老师,就是局外人,也倍感尴尬。这些臭乳未干的小子竟然一心钻进了“钱眼”里,谁能不震惊?
或许我们完全不必把小学生心中的“为人民币努力加油”视为洪水猛兽。可能是为了好玩,可能是恶作剧,才会将“为人民币努力加油”之类的话写进了同学的毕业留言册。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无需简单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动辄上纲上线。
当然,“为人民币努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孩子对财富的向往。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成功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诠释,学生们的偶像也不再局限于科学家、航天员、解放军,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知名企业家开始被更多孩子树为榜样。事实上,追求个人财富和为社会作出贡献二者并不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今天的人们早已不再羞于谈钱,而开始大大方方地追求高薪职位、谈论理财投资,小学生受成人影响,视金钱为万能,有人从小想去当官、经商、发财,实属正常,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能当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好老板、好明星,勤勤恳恳去致富,干干净净赚大钱,又有何不好?果真如此,我们鼓掌还来不及呢。
另一方面,在这些一心向钱看、向权看,希望长大后当官、经商发大财的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而已,图的是稀奇好玩,内心并不真的就立下了如此“壮志”。即便有人表露的是真正的心声,那也不足为惧。只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这些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他们的理想自然也会随之调整。这些孩子最终成为什么人,现在的“理想”显然不能说了算。
怕就怕一些老师、家长面对孩子的“另类心声”、“另类理想”,不是为终于发现思想品德问题而高兴,然后循循善诱,加以矫正;而是当头棒喝,视之为魔鬼。那样,孩子们反而会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越走越远。
当然,面对一些青少年受世风影响,出现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可怕现实,我们每个成人都应进行深刻反思,并努力改变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成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身教重于言教,如何引导孩子们接受世界,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每一个成人思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202/748758.shtml